湯建軍:探尋黨內政治文化的發展脈絡

汤建军:探寻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脉络

汤建军:探寻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脉络

新聞報道:湖湘學者熱烈研討“黨內政治文化建設”

我們知道,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黨的建設特別是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在長期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實踐中,我們黨形成了極其豐富、極具特色、極為重要的黨內政治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內政治生活、政治生態、政治文化是相輔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靈魂,對政治生態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他還明確指出,要注重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不斷培厚良好政治生態的土壤。黨的十九大把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鬥性,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等內容寫入黨章。這深刻表明培育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對於引領黨內政治生活健康發展,形成良好政治生態具有重要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明確指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為了幫助廣大黨員領導幹部更好地瞭解黨內政治文化的精神實質、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我們編寫組就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論述,按照黨建讀物出版社的選題策劃擬定寫作提綱,努力先把黨內政治文化是什麼這個問題解讀明白,把黨內政治文化的指導、基礎、源頭、主體和本質特徵講清楚。然後,針對現實問題,明確提出始終堅持共產黨人價值觀、牢固樹立正確選人用人導向、發展和豐富黨內政治文化,同時還要有效抵制封建腐朽文化消極影響、堅決排除商品交換原則負面侵蝕。這樣,就形成《黨內政治文化怎麼看怎麼辦》一書的基本框架。為了創作好這本書,我們必須先應把“黨內政治文化發展從哪裡來”這個問題搞清楚,摸清其歷史發展脈絡。我認為,這是所有關於這個問題研究的基礎。

(一)政治文化思想的探源。中外思想史上對於政治與文化之間關係的論述並不鮮見,無論是中國古代孔孟先賢,還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無論是近代盧梭、孟德斯鳩、托克維爾,還是馬恩列斯毛,都曾在此領域留下過濃墨重彩的思想痕跡。這裡我摘要列舉這些思想大家的政治文化主張。

——孔子的政治文化思想,主要體現在“禮”和“仁”。既主張建立差等有序的政治秩序,又主張仁愛思想,要求社會成員特別是統治者發揚仁愛精神。

——孟子繼承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的仁政學說是其政治文化思想的核心,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對緩和階級矛盾有積極作用。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如此論述政治運作和文化體系之間的互動:“平民主義的性格創立了平民政體並維護著平民政體;寡頭主義的性格創立了寡頭政體並維護著寡頭政體;政體隨人民性格的高下而有異,必須其性格較高而後可以締造較高的政治制度。”

——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也充分肯定了民族風俗、國民性格、生活習慣等文化因素對政治體制選擇的影響。

——英國的政治學家伯克則認為,“構成社會的關係整體最終依賴於組成這個整體的個人的習慣性反應,習慣要比那些自覺遵守的規則或道德信條更為可靠”。

——法國曆史學家托克維爾,他寫的《舊制度與大革命》非常有名,他認定有一種被稱為“國民性”或“民族性”的精神要素深刻影響政治體系的運行。

——美國政治學家阿爾蒙德在政治學歷史上首次使用“政治文化”一詞,指出“每一個政治體系皆鑲嵌於某種對政治活動指向的特殊模式之中,我認為可把它叫做政治文化。”後來他進一步完善該定義,“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信仰和感情……這個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歷史和現在社會、經濟、政治活動進程所形成。人們在過去的經歷中形成的態度類型對未來的政治行為有著重要的強制作用,政治文化影響各個擔任政治角色者的行為、他們的政治要求內容和法律的反應”。

(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涉及的政治文化。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經典著作中沒有出現過“政治文化”一詞,但是他們很多論述卻涉及到政治文化領域的核心問題——意識形態。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重視意識形態對無產階級革命和未來社會建設的影響,列寧和斯大林都要直接論述。

——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就曾經對當時法國農民瘋狂崇拜拿破崙的現象進行了政治心理分析。

——恩格斯在給馬克思的信中曾寫道,“無產階級運動的規律顯然是,到處都有一部分工人領袖必然要蛻化”;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序言》中提出,“偉大的階級,正如偉大的民族一樣,無論從哪方面學習都不如從自己所犯錯誤的後果中學習來得快”。

——列寧非常重視文化建設,他把文化看作是深入一切領域的極為廣泛的現象,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他明確使用“政治文化”一詞,則是1920年《在全俄省、縣國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員會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即“政治文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真正的共產主義者,使他們有本領戰勝謊言和偏見,能夠幫助勞動群眾戰勝舊秩序,建設一個沒有資本家、沒有剝削者、沒有地主的國家。”他還指出:“政治文化、政治教育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項重要職能。”

——斯大林時期,形成了斯大林思想文化建設模式。主要是指在遵循斯大林的思想文化建設理論和方針政策,通過斯大林的集中領導和決策機制,經由一定的組織體系,運用各種有效手段和方式方法以進行思想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模式。其中當然包括黨內政治文化。這一模式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建設的典型,這個政治文化模式,不少專家認為既有高度集權的優勢也有僵化的弊病。

(三)中共黨內政治文化發展基本歷程。我們黨成立以來,始終把政治建設放在黨的建設的重要位置,其中也有若干節點值得重視。

——《古田會議決議》是我們黨的第一部政治工作條例,奠定了我們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礎。其中就明確了軍事和政治的關係,強調了政治的重要性。毛澤東同志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必須“提高黨內政治水平”。我們黨“必須有‘承認錯誤並且改正錯誤’的這樣一條原則”,“有無認真的自我批評,也是我們和其他政黨互相區別的顯著的標誌之一”。延安整風運動實現了全黨的空前大團結,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開展的“三反”“五反”運動(即“反貪汙、反浪費、反官僚主義” “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騙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為社會主義改造掃清了障礙,1963年至1966年開展的四清運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重在“反修防修”。“十年文革”出發點是一場政治文化運動,但在實際操作過程造成了巨大損傷。

——改革開放以後,鄧小平同志也指出:“到什麼時候都得講政治。” 1980年2月29日,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正式通過了《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這個準則裡面包含了黨內政治生活的許多內容。1989年3月23日,他在人民大會堂會見應邀來訪的烏干達共和國總統約韋裡·卡古塔·穆塞韋尼時說:“我們在10年中最大的失誤是在教育方面發展不夠。最重要的是在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情況下,沒有告訴人民和共產黨員要保持艱苦奮鬥的傳統。我們經過冷靜的考慮,認為這個問題比通貨膨脹等問題更大。只有經過若干年的艱苦奮鬥,才會有較好的發展、持續的發展。只要人們思想統一了,治理也不難”。江澤民同志指出:“我們要講的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是堅持和保障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政治,是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政治”, 並強調“抓黨的建設,首先要抓好黨的思想政治建設”。黨的十四大報告曾指出:“黨的思想政治、組織、作風建設都面臨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要進一步發揚黨內民主,加強制度建設”。以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為主要內容的“三講”教育活動把政治建設納入黨的建設的總佈局,進一步提高了黨員幹部的思想政治素質。胡錦濤同志指出:“做講政治的表率,就要在全面、正確、積極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切實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上下功夫。”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創先爭優活動等從思想政治層面提高了全黨的政治意識。但由於黨的政治建設已融入黨的其他建設之中,黨的十四大到十八大關於黨的建設總體佈局的表述未再涉及黨的政治建設,但毋庸置疑的是,政治建設始終是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強調黨的政治建設的重要性,在實踐探索中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政治建設,尤其在推動全黨尊崇黨章,增強“四個意識”,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等方面採取了有效的措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內政治生活、政治生態、政治文化是相輔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靈魂,對政治生態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此後,“注重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必須旗幟鮮明講政治”“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等重大命題的提出為我們進一步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指明瞭方向。 而“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這一論斷,正是我們黨在總結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經驗基礎上,站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方位上,為更好地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而提出的,是新時代黨的建設的首要內容。特別是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較為系統的闡述了黨內政治文化的理論、原則和要求等。黨的十九大把它寫進黨章。2018年6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黨的政治建設舉行第六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讓黨所倡導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優良傳統深入黨員、幹部思想和心靈。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和踐行忠誠老實、公道正派、實事求是、清正廉潔等價值觀,以良好政治文化涵養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四)積極推進黨內政治文化發展。去年三月,我受中組部黨建讀物出版社委託,根據選題計劃組織部分黨建理論工作者,創作《黨內政治文化怎麼看怎麼辦》這本通俗讀物。這本書得到黨建讀物出版社多位領導和責任編輯張曉輝的高度重視和鼎力支持,還被為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今年五月正式出版後,得到了不少基層領導、理論專家和讀者的肯定和鼓勵。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當今中國已經到了應該高度重視政治文化建設特別是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時候,而且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這項工作的極端重要性。

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既是黨性黨章的內在要求,又是提升執政本領的根本之策,還是推進偉大工程的必由之路。當前,我覺得至少有以下三件事要認真抓落實。一是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要進各級黨組織,進黨校課堂、進中心組學習、進支部生活、進組織考核。二是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要通過典型引路積極推進,獎優罰劣,形成濃厚的政治文化氛圍,積極營造良好政治生態。三是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實行自律與他律的有機結合,從靈魂深處改造我們黨的組織和黨員,使之成為合格的共產黨人,處理不合格黨員,淘汰不擔當不作為的幹部,形成鮮明的選人用人導向。

作者簡介】湯建軍,湖南省社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研究員、黨建博士,湖南省省情研究會會長。是第十一屆全國青聯委員,省委宣講團成員、全省宣傳文化系統“五個一批”理論專家、省重大決策諮詢智囊團專家、省委組織部特聘專家。曾先後兩次在中組部參與中心工作近一年,還掛任過中共邵陽縣委常委、副縣長,在國情研究和黨建研究等領域取得的調研成果多次獲得中央領導同志和湖南省領導肯定批示,還有成果獲得中組部一等獎。代表作有《市場經濟創新論——中國共產黨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創新研究》(紅旗出版社,2005年9月)、《讓黨的建設在民營企業生根開花結果》(求是雜誌,2008年第4期)、《如何有效加強對縣委書記的管理監督》(黨建研究雜誌,2015年第4期),其調研成果多次被《新華文摘》《人民日報內參》《新華社內參》《理論動態》等報刊刊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