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鄉村振興戰略下的美麗中國

解读|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丽中国

本刊記者 華南 王海珍 王碧清 曹宏琰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對《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進行審議,細化實化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形成了今後5年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的政策框架。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與此同時,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鄉村振興戰略與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並列為黨和國家未來發展的“七大戰略”。

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作為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公佈。

踏著新時代的節拍,中國的每一座村莊,都蓄勢待飛。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中國是農業大國,高度發達的中華農耕文明是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農業文明時代的巔峰。鄉村的富庶是我國盛世歷史的標誌,也留下了數不清的描寫鄉村優美田園生活的浪漫詩篇。其所體現的哲學精髓,孕育出勤勞勇敢、艱苦奮鬥、應時取宜、天人合一的文化傳統。農耕文明的地域多樣性、民族多元性、歷史傳承性和鄉土民間性,賦予了中華文化綿延不斷、長盛不衰的基因和厚重感。

立足當下,放眼未來,鄉村振興已成為厚植中華文明根基、發展現代文明的需要;是實現城鄉、區域和人的均衡發展的必要條件;是推動新型城市化、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實現中國充分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轉型的需要,更是實現中國社會平衡發展、充分發展的需要。作為一種新思維,鄉村振興將喚起鄉村精神的迴歸、互聯網時代的新型農耕文化的復興。

鄉村振興是以農村經濟發展為基礎,包括農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態等在內的鄉村發展水平的整體性提升。全面小康,最艱鉅的任務在農村,最雄厚的基礎也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後勁還在農村。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

解读|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丽中国
解读|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丽中国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