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路昌吉情|楊成品:愛撒邊疆育桃李 行李落處是故鄉

援疆路昌吉情|杨成品:爱撒边疆育桃李 行李落处是故乡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如今的新疆,已沒有“征馬不知風土異,隔花猶自向人嘶”的陌生,也沒有“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悽然,更不再有“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的緊張,而在這片佔國土面積六分之一的廣袤熱土上,那充滿生機的綠洲,那淳樸善良的新疆各族人民,那跨越式發展的號角,吸引千千萬萬的熱血青年,響應中央援疆的號召,譜寫新時代的“出塞曲”,而我正是他們中普通的一員。”

儘管在臨行前已經做好了吃苦的打算,然而進疆後,面對兩個小時的時差,深夜12點過後仍然無法正常入睡,早晨按福建時間6點30分準時起床;面對因為氣候乾燥而導致的嘴唇乾裂,皮膚瘙癢,鼻子出血;每當夜深人靜時,思鄉的心緒湧上心頭。但是每每想起自己肩負的使命,好強的性格和開朗的心態驅使我努力克服時差、水土不服、思念親人等因素的干擾,在工作、生活上漸入佳境……

“選擇到新疆支教,就等於選擇了困難和挑戰,就等於選擇了吃苦和受累。”

第一次接觸新疆的學生,立即被他們的組織紀律性折服:早晨國歌響起時他們立即停下匆忙的腳步莊嚴佇立著,打掃校園衛生時他們不怕髒不怕累,跑操、做操鍛鍊是富有青春活力的,午、晚間的自習是安靜而又高效的,見到老師總是鞠躬問好、彬彬有禮,這裡的學生是那麼的純樸無瑕!雖然有著不同的教學環境,不同的語言習慣,但相同的是這三尺講臺和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那一雙雙清澈的眼眸和澄淨的心靈令我感動。

不過執教初期所遇到的困難和挑戰,遠遠超出了我的心理預期,沒有足夠的教學資源,我可以通過以前積累的素材中選擇,沒有充沛的教學課時,我可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和課堂效率來平衡。可是依然有些問題,令我束手無策,最大的問題莫過於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師生間的語言交流。剛開始教學時學生極不適應我“南腔”的教學語言,我也聽不大明白他們“北調”的回答。年級第一次月考,學生成績在年段排名倒數,讓我焦慮萬分、徹夜難眠。我打定主意一定要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麵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夜深了,我靜下心來冷靜思考,面對兩地的語言差異和習慣差異,我決定在課堂上採用少講多練、多互動、多實驗的方式進行教學,通過實驗展示化學學科特點,本地老師不敢做的實驗自己動手先做(如氫氣爆炸實驗等),同時大膽放手讓學生上臺演示,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保證學生在課堂上能“學好吃飽”,同時分層次佈置家庭作業,滿足各種層次學生的作業要求。課後我留在班級與學生們面對面溝通、交流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養成,讓學生給我的課堂多提建議,這樣既培養了師生感情又慢慢彌補了師生的語言差異。

為了不落下一個學生,我在班級中建立了一對一互助學習小組,讓程度好的學生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形成學習共同體,同呼吸、共進步。自習課上我主動進班輔導學生,解決學習共同體在學習過程中無法解決的疑惑。慢慢的師生間語言差異越來越小,配合越來越默契,學生的成績穩步提高,到了第四次月考,兩個班級的化學成績已經排在年級第一、二名了,令同事刮目相看。在年級召開的質量分析會上,我有幸作為教師代表向州一中初三年級的五十多位教師傳授教學心得——如何做一個讓學生喜歡的幽默型教師。

一位學生在QQ空間寫道:在我初三年級學習過程中要感謝我的化學老師—楊成品老師,他是福(湖)建人,援疆老師,剛開始來的時候大家都不適應他的口音,後面慢慢改變了,楊老師活力四射,課堂效率極佳,大家都愛上化學課。到後來大家都非常配合他的南方口音,老師問選擇什麼答案,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選西(C),老師靦腆的一笑了之。有了楊老師,我的化學成績逐步提高。這段留言更堅定了我的援疆信念——“一年半載援疆路,三生三世援疆情。”

“愛撒邊疆育桃李,行李落處是故鄉”。回首這一年,我見過冬天清晨黑黝黝的天空,明月還在空中,星星也來不及散場,我冒著凜冽的寒風踏著月光上班;也見過夏天清晨明媚的晨光,53路公交車和我的小自行車,陪伴著我往返於指揮部與學校之間,兩點一線日復一日、無怨無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