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爲世界作出貢獻的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知道6個以上的人不多


屠呦呦,藥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他從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紅蘿蔔》而一舉成名,一系列鄉土作品充滿“懷鄉”“怨鄉”的複雜情感,被稱為“尋根文學”作家, 2011年莫言憑藉小說《蛙》榮獲茅盾文學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高錕,1933年生於上海,華裔物理學家,光纖通訊、電機工程專家,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被譽為“光纖之父”,因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做出突破性成就,獲頒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1957年,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錢永健,1952年2月1日出生於美國紐約,祖籍中國浙江杭州臨安,是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之一,美國生物化學家,2016年8月24日,錢永健在美國俄勒岡州逝世,享年64歲。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闢了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崔琦,1957年畢業於香港培正中學,1958年赴美國深造,就讀於伊利諾伊州奧古斯塔納學院,1967年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82年起任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1984年獲濃縮物質物理巴克利獎。1998年解釋了電子量子流體這一特殊現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生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美國第12任能源部部長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現任斯坦福大學物理學教授。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安阿伯城,世界著名實驗物理學家,復旦大學榮譽教授,1974年發現第4種夸克的束縛態—J粒子,1976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並被美國政府授予洛侖茲獎,1982年確定中微子種類的數目只有三代,1994年起領導AMS組實驗在空間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

李遠哲,1936年11月29日出生於臺灣新竹,著名化學家,1986年,李遠哲和哈佛大學的達德利•赫希巴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約翰•波拉尼三人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應用交叉分子束實驗方法在反應動力學方面的研究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