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當「情人節」變火,歸根結底,是大家都在找機會


1995年上海靜安,學腳踏車的人,男保駕護航,女勇往直前。從前,兩袋空空,國人沒有“情人節”。隨改革開放深入,口袋有點錢,就開始找事了。青年尋浪漫,商家嗅商機,推波助瀾,愈演愈烈。買花的、送禮的、看電影的、開房的、去餐廳的等等,對一些人而言,今天正是個好日子。一個“節日”,會鬧猛多年,總有原因,絕不會空穴來風……

2006年2月,鬧市商場裡的“情人節”接吻比賽。背後推手,是商家。

2012年2月,上海南京西路,小雨淅瀝,婚戀公司派出廣告小姐,打著半片傘以招攬人氣,那天正是“情人節”。

1989年5月,上海黃浦,路邊一景。1980年代初,坊間一度流行女孩嫁人要找“海陸空”。後來時代變了,年輕人擇偶觀也隨之變化。

2000年8月,上海閘北,婚戀介紹公司裡的雅座。

2009年2月,上海徐家彙,週末招聘會,那天是“情人節”,來找工作的一對年輕男女,臉上無憂。其實,那時正是金融風暴壓頂之際,2008年底全國登記失業人口已達886萬人,實際情況更嚴重,因為還沒將進城務工人員和未就業的大學生統計在內。

2006年2月,上海陝西南路,花店工人準備送貨。這個花籃,有999朵進口玫瑰花,每朵超過30元,價值不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