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爐是中國明清時期最重要的文物門類之一

銅爐是中國明清時期最重要的文物門類之一

眾所周知,中國銅器發源極早。夏商周三代所鑄的青銅器,便已將青銅製作技藝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於是觀乎“青銅時代”之器物,無論大至數百公斤的巍巍重器,亦或小如酒杯之;玲瓏妙品,其形制線條及所鏤之精細圖文,直令人歎為觀止。惜乎三代之後,作為遠古禮治象徵的青銅器日漸沒落,數千年間竟無任何朝代在青銅製作上有所突破,不免令人生出“江河日下,今不如昔”之嘆。迨至大明宣德年間,宣德爐等銅器的出現,才有了徹底的改變。宣德銅爐是華夏文明之精粹。作為製作器,在中國工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地位,無物可代,以至西方將宣爐文化稱之為“中國的文藝復興”。

明代宣德年間所造的銅香爐,簡稱“宣爐”,不僅是指宣德三年鑄造的爐,而是所有帶宣德款銅爐的統稱。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時,為滿足玩賞香爐的嗜好,特下令從別國進口一批紅銅,參照五大名窯等名瓷器款式設計和監製香爐。所鑄香爐其計五千餘座,各式各樣的香爐全都具備。其中最重要的有鼎彝爐、乳爐、鬲爐、敦爐、缽爐、洗爐、筒爐等。據宣德爐譜記載,為製作精品的銅爐,在宣德皇帝的親自督促下,整個製作過程,包括鍊銅、造型必須自《宣和博古圖》、《考古圖》等典籍及內府密藏的數百件宋元名窯中,精選出符合適用對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將之繪成圖樣,呈給皇帝親覽,並說明圖款的來源和典故的出處,經過篩選確定後,再鑄成實物樣品讓宣宗過目,滿意後方準開鑄。

銅爐是中國明清時期最重要的文物門類之一

皇帝的重視,臣工們的認真負責,使得宣德爐不僅形制優美、銅質上佳,更將失蠟法鑄造工藝運用得淋漓盡致。冒襄曰:“宣爐最妙在色。其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奇光,正如好女子肌膚柔膩可掐,爇火久,燦爛善變。”項元汴說:“宣爐之妙在寶色內涵,珠光外現,澹澹穆穆,而玉毫金慄隱躍於膚裡之間,若以冰消之晨,夜光晶瑩映徹,迥非他物可以比方也。”宣爐顏色的美妙,已經被二人道盡,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因此,宣德爐出現後,那精純澄透的銅骨、質樸流暢的造型和柔膩溫潤的觸感,為原來已走向沒落的青銅藝術帶來了破天荒的震撼。在當時便掀起了一股仿製的熱潮,時至今日,“宣德爐”更成了銅爐的代名詞。

此紅銅三足獸鈕香薰爐,爐蓋採用鏤雕技法,瑞獸蓋鈕,兩側飾沖天朝冠耳,圓鼓腹,下承三蹄足。其造型取法商周青銅器,端莊雄壯,氣度非凡。以紅銅製成,通體光素,盡顯銅爐精純美質。銅質精量,入手沉甸,寶光可比良金,貴得精銅鑄煉所致。皮色沉靜渾厚,端麗容穆,渾然天成,為宣爐標準皮色之楷模。其包漿色澤凝重,器表瑩潤,光華內斂,色澤蘊藏於內,映出黯淡奇光,燦爛自然,給人以細膩柔滑之感。敦厚之中不失靈巧精緻,是為書房陳設雅器。“有爐光怪真異絕,肌膩肉好神清和”,此爐確當此評。

銅爐是中國明清時期最重要的文物門類之一

銅爐是中國明清時期最重要的文物門類之一,也是工藝美術史上的璀璨明珠。明初至清中期也是銅爐製作的巔峰階段,當中最負盛名的非宣德爐莫屬,被明清文人譽為文玩之首。其簡潔、含蓄的美,取代了青銅器猙獰、繁複的美。而在當代的藝術品市場上,銅爐則是最近幾年市場上最耀眼的明珠之一。

焚香習俗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通常人們為了禮儀將衣服薰香,更多的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歡在讀書、寫字的書房內,焚上一柱香,營造“紅袖添香夜讀書”的意境。因此,早在漢代以前就出現陶、瓷、銅、鐵、瓦為材料製成的香爐。元末明初隨著銅器鑄造業的迅速發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爐,逐漸被銅香爐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間是銅香爐製作的巔峰階段。

宣德年款的銅爐在各大拍賣場上動輒過千萬元,但現在存世的宣德爐,沒有一隻是得到大家公認的明宣德本朝鑄造的標準器,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到代“真宣”,甚至臺北故宮幾隻從紫禁城乾清宮帶過去的流傳有序的爐子,文博界對其年代都充滿爭議。鑑別真假宣德爐,已經成為中國文物界的一宗“懸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