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讓人看得發冷,原來這世界上真的有「邪惡父母」

這個故事讓人看得發冷,原來這世界上真的有“邪惡父母”

一個可憐的孩子

美國著名心理醫生M·斯科特·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2):勇敢地面對謊言》中,講了一對父母和他們的孩子的故事:

魯克是個不善言辭的青春期男孩,15歲,就讀公立學校。魯先生是律師,魯太太是社區領袖,夫妻倆衣著得體,舉止高雅,能言善辯。

一家人第一次來找派克醫生,是因為魯克成績下滑。

魯先生夫婦表示想找出兒子成績下滑的原因,而魯克則表示,自己情緒低落,是因為想轉去寄宿學校,而父母不同意。

派克把孩子想轉學的事轉告魯克的父母,驚詫地發現,這對父母壓根就“忘了”孩子在前一年就正式向他們提出過,並且對心理醫生同意孩子要求的的建議毫不在意。

第二次見到魯克,是因為他在教會學校偷了東西。

魯克父母的確實是給孩子轉了學校,不過不是孩子要求去的寄宿學校,而是他們自己選擇的教會學校。

在教會學校,孩子成績中等,但熱心公益活動,獲得教師的一致好評和歡迎,孩子也喜歡上了那所學校。但讓人不解的是,這樣一個孩子,家境優渥,表現很好的孩子,居然去偷了東西。

問題的原因被挖掘出來:孩子因為在公益活動中的傑出表現,贏得了去紐約參加一次大型會議的機會,而他的父母,因為他沒收拾好房間,拒絕他的這次旅行。

派克當然建議這對父母不能因為沒收拾好房間這樣毫不相關、毫不重要的小事,讓孩子放棄他好不容易得到的機會。但魯先生夫婦堅持認為,孩子偷東西,是因為得到了家族中一位酒鬼叔父的遺傳,他不可救藥了!

魯克最終沒有去成紐約,派克也再沒見過那個男孩。不過他收到了魯克媽媽的一封信,信中說,她按照心理醫生的建議,將孩子送去寄宿學校了。心理醫生都快氣瘋了:我建議同意孩子去寄宿學校,那是什麼時候的事!

面對如此毫不掩飾的謊言,這位資深的心理醫生突然明白了魯克的問題:一個才十五歲的孩子,如何鬥得贏他如此邪惡的父母?!

這個故事讓人看得發冷,原來這世界上真的有“邪惡父母”

讓人後背發涼的父母

看到這個故事時,窗外鮮花開放,陽光明媚,而我坐在窗前,卻覺得後背一陣陣發涼,並且體會到大派克所描述的、他自己那種“反感”、“抓狂”的情緒。

我把這種後背發涼的感受分享在朋友圈,我的一位讀者說:“每次看這本都有後背發涼的感覺,審視自我是個艱難的過程,我鼓起勇三次勇氣才看了不到三分之一。”

作為派克的資深讀者和家教育兒研究者,我是鼓起勇氣把這本書全部讀完了。

派克在這本書裡,只講了一件事“邪惡”——父母對孩子的邪惡,夫妻間的邪惡,甚至還有一個諮詢者對心理醫生的邪惡。其中,最讓人毛骨悚然的,就是“邪惡父母”可能對孩子做出的事。

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派克給愛下了一個定義:“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願。”

而在這本《少有人走的路(2):勇敢地面對謊言》中,派克又為“惡”下了一個定義:“惡,是運用一切影響力阻止他人心智成熟與自我完善的行為”。

他認為,有的人沒有罪惡感,表現得窮兇極惡,而有的人逃避罪惡感,表現得善良無害,而恰恰是後一種,更可怕,更邪惡。

毫無疑問,前面的故事中魯克的父母,就是戴著“善”的面具,對孩子做著實質上的“惡”事的邪惡父母:

這對父母身居上流社會,社會形象無比良好,言行舉止優雅敏銳無懈可擊,而他們卻在“都是為孩子好”的謊言下,一次又一次無視孩子自我救贖的努力,完全不會替孩子著想,只是把孩子當成自己手中的玩偶,讓孩子的在他們的壓抑之下,低落、抑鬱,喪失屬於自己的選擇和生命力。

這個故事讓人看得發冷,原來這世界上真的有“邪惡父母”

“所有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可能是我們要戳破的最大的謊言

派克認為,壓制別人,就是邪惡,而消除邪惡,唯一的方法,就是勇敢地面對謊言。

真心爸媽認為,在育兒和家庭教育這件事上,我們要戳破的最大的謊言,很可能就是“所有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

即便有80%以上的父母,對孩子都有發自內心的愛,但我們仍然不能斷言,“所有”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必須認識到,現實世界中,確實有如魯克的父母那樣的“邪惡父母”的存在。

派克還講到了他遇到的另外一對邪惡父母。那是一對經濟不富裕的藍領夫婦。他們的大兒子在十六歲時,突然持槍自殺了,而他們在一兩年後,將“同一把槍”作為聖誕禮物送給了15歲的小兒子,只因為“沒有錢再買別的禮物”。他們的小兒子拿到這個禮物,開始變得抑鬱、焦慮,竟然單槍匹馬去偷了一輛車,然後又將車撞得稀爛。

最後,心理醫生不得不建議,將孩子交給一位更有愛心的姨媽照料,才避免了這個孩子最終走上他哥哥的路。

當然,你可能會想,這樣的“極品”父母雖然有,但是太少了,大多數父母,都不會像這樣壓制孩子、控制孩子、摧毀孩子。

是的,對孩子做到“扼殺”程度的父母,確實不多,但實際上,以不同程度的“邪惡”來對待孩子,即對待孩子的方式中,包含“運用一切影響力阻止他人心智成熟與自我完善”的因素的父母,並不在少數。

比如,一位媽媽提問,“我五歲半的女兒‘公主病’很嚴重怎麼辦?”她先是用好幾百字,描述了小女孩的“問題”,讓人看來,小女孩確實有點所謂的“公主病”,但接著,這位媽媽話鋒一轉:“我懷我兒子的時候隔壁那些阿姨們會跟她說,你媽媽生了小弟弟就會不要你了。”

這哪裡是孩子有公主病,根本就是父母沒有處理好家裡的二胎問題,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忽視了好不好!而且,這位媽媽還隱約地有“重男輕女”的傾向,因為就我有限的接觸,家有倆寶的爸爸媽媽,更習慣的用法是“我家大寶”“我家小寶”,而不是強調“我兒子”“我女兒”。

這位媽媽明明已經發現了問題所在,卻毫不猶豫地把問題推給孩子,這不是謊言,又是什麼?

另一位媽媽提問說,“我孩子缺愛,特別粘人,怎麼辦?”

我回答她:“那就給孩子充分的愛,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孩子安全感夠了,自然就不再粘人。”

那位媽媽又說:“可是我一見孩子不聽話就生氣怎麼辦?”

我回答她:“做到無條件地愛孩子,你就不那麼容易生氣了。”

她又問:“那我就是做不到無條件愛他怎麼辦?”

——怎麼辦呢?承認自己不是那麼有愛的父母,確實不那麼容易,但很讓人無奈的是,這常常就是事實。

這個故事讓人看得發冷,原來這世界上真的有“邪惡父母”

為什麼一定要談論如此不愉快的話題?

為什麼我鼓足勇氣,也要讀完派克這本讓人脊背發涼的著作?為什麼我要冒著被負能量侵擾的風險,一定要談論“邪惡父母”這個如此讓人不愉快的話題呢?

因為長期以來,我們實在是太習慣於說“所有父母都是愛孩子的”、“父母都是偉大的”“父母的愛都是無私的”、“父母都是為孩子好的”,卻不願意承認:

  •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足夠愛孩子;

  •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偉大;

  •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無私;

  •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為孩子好……

  • 甚至,那種不遺餘力控制、摧毀孩子的“邪惡父母”,也是為數不少的;

  • 而且,在每一對尋常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中,都可能隱含著“運用一切影響力阻止他人心智成熟與自我完善”的因素,也就是說,我們所謂的“愛”裡,也很可能藏著邪惡的種子。

看到“邪惡父母”的存在,我們才不會成為那樣的人——這才是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的意義所在。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

我們是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真心爸媽的育兒直播課程已經推出,請至千聊客戶端搜索“真心爸媽”。

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