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吃過的懷舊零食,日入1000+!

從不為艱難歲月哀嘆,從不為自己命運悲傷的人,的確是偉人。

那些年,我們一起吃過的懷舊零食,日入1000+!

如今,“那些年”成了一個時髦的詞,成了一種時尚,成了一種心理需求,甚至成為一種文化。

“那些年”,是我們的懷舊情結。

故友相見,杯酒正酣,對少年親密無比的朋友關係之懷念,對社會複雜人際關係之感慨;

錦衣華服,榮歸故里,獨自站立於已然乾涸的小溪前,感慨昔日下河摸魚力逮泥鰍黃鱔之歡樂時光。

睹物思情,總是在不經意間看到某個東西或者聽到某首歌曲,就會瞬間感覺,自己回到了以前的某段時光。

那些年,我們一起吃過的懷舊零食,日入1000+!

前段時間,一位網友蒐集了許多曾經伴隨“80後”成長的事物。

譬如動畫片《葫蘆娃》《變形金剛》,電視片《恐龍特急克塞號》,塑料小兵人、鐵皮青蛙,酸梅粉裡吃出來的小勺子,跳跳糖、棒棒冰等,然後將它們製成一段名為《“80後”回憶錄》的視頻。

在互聯網一經播出,立即引起巨大反響,一度熱播,很多“80後”在此找到了相同的回憶,引發了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中國青年報也在新浪網做過一項調查:

你認為,“80後”開始懷舊了嗎?

有89.7%的參與調查者為“80後”,結果顯示,高達43%的人表示自己有時懷舊,37%的人經常懷舊,而從不懷舊的只有1.5%。

這充分說明,“懷舊”已經成為了一種正常的人類反應和一種社會學現象,已不侷限於個體對自己過去的回憶,或是一種“年華漸逝”的印記。

懷舊,我們究竟懷的是什麼呢?

說到底,我們真正懷念的並不是那時的事,而是那時的自我。

那些年,我們一起吃過的懷舊零食,日入1000+!

如今的人,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沒事就喜歡發發感慨,因此,打情懷牌成了眾多商家的拿手好戲。

而作為想要通過互聯網搏一桶金的普通人來說,有沒有這樣的機會呢?

當然有的,比如售賣懷舊零食,讓人們為自己的懷舊情結買單。

那些年,我們一起吃過的懷舊零食,日入1000+!

上邊這些零食,相比80後應該都不會陌生。

“如煙糖”、“麥芽軟糖”、“勁涼兔奶糖”、“熊貓丹”、“中華丹”、“蜜桃味果”、“西瓜口香糖”、"香菇肥牛"。。。。。。

前段時間雙十一,就有一個大一新生在高校裡邊售賣這類零食,一天淨賺4000多元!

那些年,我們一起吃過的懷舊零食,日入1000+!

更有厲害的,武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學生通過微信朋友圈賣這些零食,月入10萬,並且獲得了風頭公司的青睞。

以上事實充分說明,懷舊零食是有搞頭的,不論是進行本地銷售,還是互聯網推廣,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一、開拓本地高校

目標當然是各高校的宿舍樓,我們可以在每棟宿舍樓招募一個樓長,免費為他們鋪貨,成交後樓長獲得相應的提成。

零食的成本還是很低的,並且沒有開店成本。

批發價一毛錢一包的零食賣到八毛、一塊,而且小零食都是要大家一起吃會更加好吃,所以基本每次買這些小零食都是一挑挑一袋的,收入也是非常可觀的。

至於宣傳,可以統一策劃,文案話術主打“懷舊情結”。

另外,大學裡邊有很多社群活動,我們可以給對方提供贊助,讓他們幫我們打廣告,擴大影響力。

中國人是喜歡跟風的,一旦我們的宣傳策劃起到一點作用,在學校裡邊小有名氣之後,就會產生連鎖反應,通過口口相傳,後期就越做越容易了。

要知道,零食的銷量是很恐怖的,特別是大學生,有報道顯示,一般的消費者每個月在零食上的花銷在100-500元左右。

那些年,我們一起吃過的懷舊零食,日入1000+!

二、線上銷售

線上的話,可以操作的方式就有很多了。

微店、朋友圈、QQ群、公眾號、二手交易平臺、百度關鍵詞卡排名、單頁網站引流等等。。。

這些套路,在之前的很多文章中都有提及,今天的文章主要讓大家發現一個新領域,其他的就不逐一展開了。

至於流量,可以集中到寶媽、女粉、大學生領域,畢竟他們的消費能力你們懂得。。。

最後說下進貨渠道,直接去阿里巴巴就可以,當然,如果自己身邊有比較大的批發市場,並且資源充足的話,也可以加以利用。

那些年,我們一起吃過的懷舊零食,日入1000+!

看到這裡,肯定會有人說,某個地方操作起來比較難之類的,之後就是一大堆否定項目、否定自己的話,然後就又去尋找下一個項目了。。。

不過貌似,這也是一種“在路上”的感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