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不了的開源——駁「開源『閉源』論」

很遺憾,“中興通訊事件”仍然在持續發酵,但是一件事情總有正反兩面性,從積極的一面看,通過此事件,國人對自主可控創新的認可度更高,呼聲也更強烈。


其實,從芯片到基礎軟件,國家對關鍵基礎設施層面的自主創新一直沒有放鬆,掌握自主知識產權,提升國產化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我國一直在堅定地沿著這個方向前進,而且成果顯著,這是不容忽視的。

我們注意到,隨著“中興通訊事件”的影響面逐漸擴大,一種悲觀論調也在悄悄蔓延,有個別人擔心,像MySQL、OpenStack、Hadoop、Spark、TensorFlow這樣的開源基礎架構和產品也會被“閉”。更有甚者表示,如果OpenStack被禁,基於OpenStack的雲服務也會從此夭折。

對於這樣的論調,我想說的是,這完全是杞人憂天。開源無辜躺槍了。

禁不了的開源——駁“開源‘閉源’論”

開源是什麼?

開源是一種開放的技術架構體系;開源是由各種公益基金會和組織,以及社區所推動的;開源更是一種思想、一種文化、一種態度。當然,很多用戶經常接觸的還有林林總總基於開源框架和代碼開發的商業化產品。

開源是與開放、先進性和未來捆綁在一起的。為什麼IT的發展經歷了從大型機、小型機、互聯網、雲計算的更迭?為什麼Linux、OpenStack能夠如此迅速地普及?這都是開源、開放的力量使然,同時也說明,開源、開放是用戶發自內心深處的需求,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

請原諒我在這裡要“扣一頂大帽子”,那些認為開源會被“禁”的人,他們沒有真正搞明白什麼叫開源。

我非常認同“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是有國籍的”這句話。以開源和開源產品來對照,開源是一種技術,是一種思想,它是無國界的,不會因某一個國家、某一個企業的意志為轉移或左右;但是,基於開源的框架和代碼,由某個企業開發出來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具體產品,它是受國家法律保護的,如果該產品本身或其應用違反了國家法律,損害了用戶的利益,那麼法律是可以制裁的,毫無疑問。

提出開源被“閉”,OpenStack被“禁”言論的人,顯然沒有搞清到底什麼是開源?開源與開源的商業化產品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如果某些人真的擔心OpenStack被“禁”,那麼是不是你更應該擔心Linux被禁,因為Linux才是全球最大的開源社區和力量。

開源平臺(比如Linux、OpenStack、Hadoop、容器等)和基於開源的商業化產品(如紅旗Linux、基於OpenStack開發的私有云方案和公有云服務、Hadoop的發行版、Docker)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我們不能把開源平臺和基於開源打造的商品混在一起。那才真叫混淆視聽、渾水摸魚。

開源社區是源於全球開發者的、一種民間自發的創新行為。企業或開發者出於興趣和自願,積極向開源社區貢獻代碼、修補漏洞,並在市場上大力進行推廣和應用。有許多知名的開源項目,就是由最初的開發廠商免費貢獻出來的,比如Kubernetes、Cloud Foundry等,並由一些基金會或公益組織負責管理和推廣。這些行為已經很好地說明了開源的本質:儘管企業可以基於這些開源代碼開發用於商業用途的軟件,獲取商業利益,但是開源本身可以認為是一種公益行為,秉承“眾眾拾柴火焰高”的原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共同、快速進步,大家可以自由從開源社區索取,同時也積極貢獻和反饋,這是對所有參與者都有益的事情。

源於開源,高於開源

開源社區、基金會是非盈利組織,不屬於某個國家或商業組織,不應該也不會因為某些私利而被利用。軟件資產是由各參與方,各自貢獻,共同打造的。開源使用者基於最初的有法律效率約定的“開源協議”,合法地使用開源軟件。所有開源軟件和解決方案提供商其實都秉承這樣的原則:源於開源,高於開源。開源是基礎,但是用戶所使用的開源商業軟件一定是經過改進、優化,並加入了具有開發者特質的一些關鍵內容的。

還要強調,開源與開源商業軟件不是一回事。從法律層面說,商業化軟件產品的用戶使用權是受到法律保護的。知識產權也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很多公司基於開源平臺開發了自己的商業化產品,這是在開源的基礎上,基於工程化要求和運營的要求進行了改進和產品化。比如基於OpenStack開發的公有云,它一定是源於OpenStack,但高於OpenStack的。使用雲服務商基於開源的商業化產品和服務是有安全和發展保障的。

自主開發是什麼?

由“中興通訊事件”引發的美國對華高科技產品“禁售”的擔心,讓人們再次繃緊了自主可控創新這根弦。但是,在強調自主可控、自主知識產權時,我們會不會混淆了自主開發與自行開發的概念。

百度百科上對“自主開發”的定義有這樣的描述:自主開發是一種獨創性的新產品開發方法,它要求企業根據市場情況和用戶需求,或針對原有產品存在的問題,從根本上探討產品的層次與結構,進行有關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等方面的研究,並在此基礎上開發出具有本企業特色的新產品,特別是開發出更新換代型新產品或全新產品。

自主開發強調了獨創性,但並沒有拿是否開源作為衡量的標準。難道自主開發就意味著一定是每一行代碼都是企業自己寫嗎?這顯然有些狹隘了。國家在授予專利時,也不會因為是基於開源進行開發的而拒絕授予。相反,開源正是加速實現自主可控的一條捷徑。

自主研發是從知識產權的角度來說的,是指沒有利用別國或其他公司的技術。開源技術並不是屬於哪個國家或企業的。可能你會說,包括OpenStack在內的許多開源項目、社區,國外廠商特別是美國廠商比較多,話語權重。但是你是否注意到,中國廠商現在在OpenStack社區中的地位和貢獻度在逐年提升。以OpenStack的Pike版本為例,截至2017年9月7日,在Pike代碼貢獻最終版本中,共有45家中國企業上榜,而上一個版本Ocata代碼貢獻的中國上榜企業是37家,環比增長高達21%。你再數數OpenStack基金會的黃金會員有多少是中國企業。

是開源讓中國企業和國際巨頭在技術、創新和產品上站在了同一水平線上;是在國家大力倡導開源、開放、自主、可控的背景下,OpenStack才在中國有了如此快速的發展。開源技術、開源社區不受商業爭端和政治行為的影響,所以不存在所謂“閉源”的風險。將中美商業爭端與開源混為一談,是一種誤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