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融合新三十六計

超融合新三十六計

Gartner於2017年7月公佈的技術成熟度曲線顯示,超融合(HCI)已經越過了市場炒作的頂點,進入了快速發展期。在政府、教育、醫療以及企業用戶市場,超融合的應用越來越普及,而一些早期投入的廠商也建立了先發優勢。按照Gartner的預測,未來三至五年時間內,超融合將真正成為市場的主流。

當前,超融合正在積蓄巨大的勢能,而將勢能快速有效地轉化為動能,需要多方面因素的推動。中國古代的“三十六計”到今天早就超出了軍事鬥爭的範疇,而被廣泛應用於政治、經濟、外交、管理、科技、體育等多個領域,成為人們立身處世的指導原則和智慧的源泉。超融合加速進入各行各業,成為企業雲化轉型的基礎架構支撐,需要多動動腦筋,多運用一些技巧。

超融合新三十六計之雙管齊下

雙管齊下,比喻做一件事,兩個方面同時進行或兩種方法同時使用。

超融合市場的新晉者——華雲數據集團,推出了“雙技術棧”企業級超融合產品線:一是華雲數據擁有自有知識產權的企業級超融合產品H2CI;二是華雲數據與其戰略合作伙伴VMware公司聯合打造的企業級超融合產品vSAN,以及針對混合雲場景的企業級解決方案VCF。

一個新興市場的“後來者”通常也會擁有“後發優勢”,就是能夠站在巨人或者前輩的肩膀上,看得更遠一些,進而更加清晰地梳理出技術、市場和客戶需求的走向,少走彎路,並且有機會實現彎道超車。很顯然,以華雲數據為代表的從雲產品起家的超融合市場最新梯隊的成員們,希望以有內涵、有品質、有針對性的超融合解決方案實現趕超。

雖然沒有像華雲數據這樣明確地提出“雙技術棧”這個名詞,但是一些超融合廠商因為歷史傳承、併購或商業等方面的原因,實際上也在走“雙管齊下”的發展道路。比如,戴爾收購EMC後,在超融合方面既保留了EMC與VMware聯合打造的超融合產品,又延續著戴爾原來與NUTANIX在超融合方面的OEM合作。再比如,聯想一方面自行研發了一套超融合系統,另一方面也與NUTANIX保持著OEM合作關係。

上述廠商之所以選擇“雙管齊下”,究其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提供多樣化的選擇,更好地滿足企業客戶不同的需求。不同行業的客戶,其需求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的需要計算型的解決方案,有的偏向存儲型的解決方案,還有的需要計算、存儲、網絡兼顧。超融合解決方案要適應不同的場景化需求,包括VDI、OA、ERP、PACS、虛擬化、私有云等。這就要求超融合解決方案必須通過靈活的架構設計和功能配置,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華雲數據推出基於不同架構和設計思路的超融合產品,主要也是為了給客戶提供更多的選擇。

第二,由現有的技術條件決定,自主研發與聯合創新兩手抓,而且兩手都要硬。以華雲數據為例,實現自主創新是華雲數據長期的奮鬥目標,而且通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和實踐,以及對中國用戶雲計算的瞭解,華雲數據現在有能力也有機會自行開發設計超融合產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H2CI超融合的推出就是成功的例證。另一方面,最近兩三年,華雲數據與VMware走得越來越近,華雲數據是VMware VCPP項目在中國落地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華雲數據在位於深圳潤迅前海的雲數據中心早就完成了VCPP節點的部署。兩家在技術、市場、銷售、服務等多方面有深層次的合作。在超融合市場上,硬有NUTANIX,軟有VMware vSAN早有共識,VMware vSAN的市場地位和影響力可見一斑。VMware落地vSAN的一種非常重要的落地手段就是與各類硬件、解決方案和雲計算廠商合作。在這種情況下,華雲數據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推出基於VMware vSAN的超融合產品也就水到渠成。

都是超融合,為什麼要搞多條產品線?有人不解,認為這會造成“左右互搏”。戴爾易安信的領導曾正面回覆此問題,表示他們從來沒有因為超融合產品線的多樣化而糾結煩惱過,這樣做反而可以為不同的客戶提供最能滿足其應用需求的解決方案。同理推之,華雲數據大概也是這樣的考慮,“雙技術棧”既能充分發揮華雲數據差異化的技術優勢,又可以滿足不同細分客戶群的需求。

超融合新三十六計之舉一反三

舉一反三,形容善於推論,能觸類旁通,善於學習,能夠由此知彼。

以超融合為根,以“雙技術棧”為魂,華雲數據面向不同的客戶群體推出了三大類超融合解決方案,實際上構成了“2×3”超融合產品矩陣,內容十分豐富且個性鮮明。

華雲數據超融合第一縱隊——H2CI企業級超融合產品。這是一套基於超融合架構的“開箱即雲”的IT基礎架構平臺,融入了華雲數據為企業用戶提供私有云的經驗,基於軟件定義的方式,採用最新的Intel Purley平臺,依託華雲數據自己開發的超融合軟件H2CIUltra,為企業客戶提供融合了計算、存儲、網絡、安全、管理平臺等在內的全面的IT基礎服務,也為構建高效、敏捷、靈活的軟件定義數據中心奠定了基礎。

H2CI超融合產品縱隊兵強馬壯,擁有H2CIUltra軟件以及H4422、CS2122、CC2112等三個系列15款產品。具體來看,CS2122、CC2112都屬於通用型產品,CS2122採用大容量磁盤作存儲、SSD作緩存,適用於存儲密集型、計算能力適中的應用場景,而CC2112非常適合對計算性能要求較高的場合;H4422則屬於高密度系列,適用於計算處理能力強、空間要求苛刻的應用場景。

概括來說,H2CI企業級超融合產品主要面向那些追求極簡、可靠和高性價比的入門級企業客戶,可以實現快捷交付,且易於維護,開箱即雲。

華雲數據超融合第二縱隊——vSAN企業級超融合產品。它採用經過VMware認證的全新一代vSAN Ready Nodes服務器和英特爾至強可擴展處理器作為處理平臺,提供混合式和全閃存兩種硬件配置,也支持NVMe-SSD硬盤,具有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延遲。vSAN原生融入市場領先的Hypervisor,能夠與VMware vSphere以及整個VMware產品體系無縫集成,提供企業級的軟件定義存儲平臺。

很明顯,vSAN企業級超融合產品就是針對那些已經使用了VMware軟件的客戶。IDC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上半年,VMware vSAN在超融合軟件領域佔有率第一。無論從品牌知名度、市場佔有率,還是實際的應用情況看,vSAN都是一款成熟的值得信賴的超融合產品,是追求極致性能和企業級功能的客戶的理想選擇。

華雲數據超融合第三縱隊——VCF企業級混合雲超融合產品。前兩大縱隊的產品主要面向的是私有云環境,而VCF則側重於混合雲應用場景。VCF基於VMware Cloud Foundation軟件,利用vSphere、vSAN和NSX打造出VMware底層架構和虛擬池,提供全套軟件定義的計算、存儲、網絡和安全服務。

VCF可以為大型行業用戶提供混合雲計算的靈活性和自由度。它是經過預先測試和驗證的軟硬件一體化平臺,基於全新的內置自動化生命週期管理功能,為用戶提供交付簡單、安全且敏捷的端到端一站式雲計算基礎架構,實現從傳統基礎架構向混合雲平臺的平滑過渡。

以這三大縱隊為支撐,華雲數據超融合產品矩陣已具雛形。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華雲數據企業級超融合產品已經通過了“可信雲超融合認證”。

超融合新三十六計之直搗黃龍

直搗黃龍,原義指將戰鬥進行到底。超融合“直搗黃龍”,就是要將雲計算之戰進行到底。

有人說,超融合也進入了“下半場”,一個重要的標誌是雲計算和雲服務廠商的大規模介入,超融合的“雲特質”越來越明顯。超融合並不是簡單地將計算、存儲、網絡、虛擬化等資源和技術進行整合,而是還包含了雲管理軟件、多副本技術、SDN等元素。華雲數據超融合一體機是融合3.0的代表,具有完整的IaaS能力,不僅包含雲優化服務器、軟件定義存儲、SDN等,還融入了雲管平臺。有些雲服務商的超融合產品甚至將PaaS等也一併融入。

IDC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超融合市場同比增長達到115.3%,政府、教育、製造、金融、電信是超融合應用增長最快的行業,VDI、數據庫、大數據、ROBO等負載運行在超融合平臺之上已經司空見慣。

在雲計算大時代下,企業客戶已經逐漸接受並適應了“軟件定義+標準化x86硬件平臺”這一新組合,它順應分佈式、橫向擴展的潮流和需求。以前用戶總希望選擇最好的部件,然後集成起來,而現在超融合這種一體化、高度集成且經過預先測試和驗證的解決方案更能滿足用戶對快速部署和交付、簡單維護的要求。超融合可以靈活適配多種應用場景,是加速企業私有云、混合雲落地的優化路徑。

在像華雲數據這樣的雲服務商手中,超融合可以有更多的變化,也可以更好地適配形形色色的雲。就在一個月前,華雲數據中標上海智能交通私有云項目,其中就包括華雲數據的超融合產品H2CI。

超融合的未來就在雲上。華雲數據有了這三招,已經搶得先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