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傳》04: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01在清華園

上節講到,錢鍾書去上海任教了。楊絳在清華大學安心讀書。

清華大學是20世紀初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餘額建立的一所留美預備學校,因為建立在清朝遺園-清華園而得名。辛亥革命後,改名為“清華學校”;在1925年增設大學部;1928年,正式改為國立清華大學;1929年,增設研究院。

楊絳於1933年考入清華研究院。就讀外文系。選修中文寫作課。

外文系的老師王文顯,是著名的戲劇家,在教書的同時,也創作戲劇。在國外長大的經歷,讓他對西洋戲劇有獨到的見解。正是他引入的戲劇課程,使楊絳對戲劇產生了興趣。並在後來開始創作戲劇。

另外一位老師,吳宓,曾於哈佛大學留學。他的翻譯課,注重培養動手能力,也給楊絳帶來了深遠影響,為後來的文學翻譯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楊絳選修的中文寫作課老師,是大名鼎鼎的朱自清。

正是朱先生獨具慧眼,發掘了楊絳身上的文學創作潛質。

在朱先生的課堂上寫的《收腳印》,是楊絳的處女作。即被朱先生推薦給了《大公報·文藝副刊》發表。

後來,朱先生又將她第一次嘗試創作的短篇小說《璐璐,不用愁!》推薦給了《大公報》,後被林徽因選入《大公報叢刊小說選》。

至此,楊絳開始了她的創作之路。

02結婚

1935年,錢鍾書的兩年工作期滿。他決定參加留英公費生的考試。在兩百多人的考試中,錢鍾書以第一名獲得二十幾個席位中的一個。

拿到錄取通知書,錢鍾書即興奮地告訴楊絳,並希望她陪自己一起出國。

楊絳也很高興。雖然自己研究院尚未畢業,她還是決定陪同錢鍾書前往。她知道,從小十指不沾陽春水的錢家大少爺,如果沒有自己照顧他的日常,不知他該如何生活。

然而此時研究院裡沒有公費名額,要出國,只能自費。

楊絳與父母商量後,決定自費就自費吧。曾經錯過了一次留學機會,這次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不過,如果要與錢鍾書一起出國,他們得要趕緊結婚。不結婚,在那個年代,不好陪同。

他們分別在蘇州和無錫舉行了婚禮。

在蘇州的婚禮是西式的。楊絳穿潔白的婚紗,錢鍾書穿潔白的襯衫。正值盛夏,穿著這樣的衣服,兩人熱得從頭到腳都是汗。

後來錢鍾書把他們這場婚禮移植到了《圍城》裡。

楊絳在《記錢鍾書與》有說道:“結婚穿黑色禮服,白硬領圈給汗水浸得又黃又軟的那位新郞,不是別人,正是鍾書自己。因為我們結婚的黃道吉日是一年裡最熱的日子。我們的結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籃的女孩子、提紗的男孩子,一個個都像剛被警察拿獲的扒手。”

在無錫的婚禮是中式的。錢家世代書香,這天到場的文人很多,眾賓客歡聚一堂,為新人送上誠摯的祝福。

至此,他們正式結為伉儷。

03遠赴英國

婚禮結束後不久,夫妻二人從無錫出發,準備到上海搭乘遠洋輪船去英國。

途經蘇州,火車停靠月臺時,楊絳突然淚如雨下,不能自制地想要跳下火車回家再見父母一面。

有人說,這也許就是上天的預召。此後的歲月,楊絳再也沒能見到母親。

在海上漂流的一個多月,新婚燕爾的二人有說不完的話。後來錢鍾書還在《圍城》中說,兩人要結婚的人若想看出彼此的破綻,結婚前最好去旅行,但是不能短,至少要一個月。舟車勞頓難免心煩,很容易“原形畢露”,如果這時候還不想分開,那麼就可以結婚了。

也許這一段的來源,就是他與楊絳的這次遠遊吧。

在這次路途中,楊絳對錢鍾書有了更深的瞭解,她發現,這位大才子的生活技能低得遠超她的想象:他不會繫鞋帶,左右腳分不清,甚至吃飯的筷子也用不好……但因為對錢鍾書的深愛,這些她都全盤接納,甚至慶幸自己做出陪讀的決定,不然真不知道這樣一個人在他國異鄉一個人怎麼生活。

我們常說夫妻要互相包容。在錢楊二人的婚姻裡,更多的包容,來自楊絳。

他們以後生活中的相處模式,在這次遠洋中已見端倪。

04英國求學

錢鍾書就讀的是牛津大學。到得學校,他就被收進了埃克賽特學院,讀文學。

楊絳因為是自費,得自己找學校。她原本想進不需提供住宿的女子學院,無奈那裡攻讀文學的名額滿了。她只好選擇做了旁聽生,聽一些課,自己到圖書館學習。

不過對此,她並無怨言。她本就是為陪伴照顧錢鍾書而來的。

他們租住在一對姓金的夫婦家,吃飯由金家提供,房子也由金家收拾。他們只要付費就好了。

這給楊絳留出了大量自由支配的時間。她給自己列了一個詳細的閱讀表,每天按照表上的書在圖書館一本本地讀。

錢鍾書的假期也多,一有假期,他們就用來讀書。在圖書館借閱了一堆一堆的書,廣泛涉獵文學、哲學、心理學、歷史……

牛津的圖書館還不夠,有時候他們還會去市裡的圖書館借書。經常不到兩週,他們就要跑一趟市裡的圖書館去借書。

在租住的寓所,他們經常拉上窗簾對坐讀書,比誰讀得快,記得多,嘻嘻鬧鬧,頗有宋朝詞人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的“賭書消得潑茶香”之意味。

他們都很喜歡讀書的小城。每天都會出門去走走,早飯後,晚飯前,都會出去。而且喜歡挑不認識的地方走,每個地方都覺得有新意。他們愉快地管這叫“探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