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朗對峙終結之印度式語言藝術

【梅氏點評:洞朗對峙終結之印度式語言藝術】

洞朗對峙結束,結果究竟是雙方同撤,還是印軍一方撤出?如果是雙方同撤,那就是中方失敗了,因為洞朗本來是無爭議中國領土,雙方同撤意味著把那裡弄成了有爭議地段了。對比雙方表述,這回是印軍一方撤出,中國維護了自己的主權立場;而印度方面玩了一把“印度式語言藝術”,掩飾自己單方撤退的事實,企圖通過含糊其辭給讀者製造中印雙方撤軍的印象。

先看中方標準表述:

新華社:

828

日下午1430分許,印方將越界人員和設備全部撤回邊界印方一側,中方現場人員對此進行了確認。中方將繼續按照歷史界約規定行使主權權利,維護領土主權。

發言人華春瑩:

6

18日,印度邊防部隊非法越過中印錫金段已定邊界進入中國洞朗地區。中方通過外交渠道多次向印方提出交涉,向國際社會說明事實真相,闡明中方嚴正立場和明確要求,敦促印方立即將越界邊防部隊撤回邊界印方一側。同時,中國軍隊採取有力應對措施,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合法權益。8281430分許,印方將越界人員和設備全部撤回邊界印方一側,中方現場人員對此進行了確認。中方將繼續按照歷史界約規定行使主權權利,維護領土主權。中國政府重視發展同印度的睦鄰友好關係。希望印方切實遵守歷史界約和國際法基本原則,與中方一道,在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維護邊境地區和平安寧,促進兩國關係健康發展。

In recent weeks, India andChina have maintained diplomatic communication in respect of the incident atDoklam. During these communications, we were able to express our views andconvey our concerns and interests. On this basis, expeditious disengagement ofborder personnel at the face-off site in Doklam has been agreed-to and isongoing.【譯文:最近幾周內,印度與中國就Doklam事件保持著外交溝通。在這些溝通中,我們表達了我們的觀點、傳達了我們的關注和利益。在此基礎上,讓邊防人員迅捷地脫離Doklam對峙地點獲致同意,並且正在進行中。】

分析結論:

印方表述故意模糊,沒有明確說是雙方邊防軍撤離;而我方明確說明是印軍撤離;那看來就是印度方面撤出而我軍未退,因為只要中方有任何退卻的承諾,印方都不可能不明確說明。

援引一下對外業界人士對這次“印度式語言藝術”的說明:印度出於國內政治需要用了個模糊的句子,將主語放在第一句話的主語位置上,而後半句沒用主語,實際上是借用前半句的主語,可不細心的會誤以為是雙方軍隊。

接下來要看我們的公路建設工程怎麼處理,外交部能否為我們施工隊向老莫討要誤工費,O(_)O~……“中方將繼續按照歷史界約規定行使主權權利”——這一句應該是表明中方會繼續修路,印方聲明中沒有說中方承諾停止修路,那就表明中方沒有這一承諾。

2017.8.28

洞朗對峙終結之印度式語言藝術

1962年對印自衛還擊戰主將張國華、何家產兩將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