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三情」「三說」「三境界」

人生逢一花甲,這人生該是轉了一個圓圈的了。大多人的一生只輪著一個花甲,然後再若干年多了去,若是能活得有兩個花甲者寥寥無幾,極品人瑞也!那麼六十歲談人生,也許該是不妄的。其實人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從古到今也好,從小到大也好,對人生的話題總是無盡無休的,見仁見智的。

人的一生中,因是社會人,難免人情的種種印跡。因此,人之情則是人生永遠演繹不完的故事。

人生之情,無外乎有“三情”:親情;友情;愛情。冰心說:“愛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播種,隨時開花,將定徑長途,點綴得香瀰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但不是悲涼。”有了這份純潔的愛情,這份真摯的友情,再加上一份濃濃的親情,一定會使我們的生命之樹常青,翠綠茂盛,花紅遍野,無論是在燦爛的陽光下,還是在淒冷的風雨中,都可以讓你我的生命軌跡閃耀出亮麗的光彩,完美我們的一生。

親情是一種深度,譬如像舜堯時提出“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內涵裡無不蘊藏著滾燙的親情!孔子的《論語》裡教誨說,人應該持有樂觀和積極向上、和睦和諧的心態,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個能讓他人快樂的人,讓自己快樂的心成為陽光般的能源,去輻射他人、溫暖他人,讓家人乃至親戚們從自己身上獲得一點欣慰的理由;就像孔子描述的君子內心裡沒了“憂”、“惑”、“懼”,自會減少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增持自己的幸福指數那樣。我們洛陽老城區有位我的同齡人是個送煤工,他懷揣著老伴兒臨終囑託,拉著蜂窩煤、拉著那煤車上的他那個三十來歲瘋傻兒子,每日豁達樂觀著走街串巷送煤。憑誰見了這場景、無不為之動容;這就是親情!還有“感動中國”裡豫北那位喪偶的礦工謝延信,伺候他的岳母數十年,這就是親情!他們皆是以自己的行為來詮釋《論語》,來構建大中華這一和諧社會的。讓人覺得,他們本就是一本書!以他們做為書品讀,讀得你震撼、讀的你感動,讀得連你自己都覺得凡事不想開不樂觀都不行。

親情給了你我以溫暖!讓我們在溫暖如春的家庭裡,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盡情的享受著天倫之樂,享受一種沒有條件,不求回報的陽光沐浴。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親情的五個要件,缺一不可;凡缺一,這家中的親情不會圓滿,只是兒童玩的那皂泡泡而已。

友情是一種廣度。人生要廣交朋友,與摯友結伴,這友情它會給你欣慰,讓你在好人好夢的歌聲中,盡享著朋友的祝福,是一種浩蕩宏大,可以隨時安然棲息的理解堤岸。

愛情則是一種純度,容不下灰塵沙粒。《風·雅·頌》的《詩經》裡有如《關雎》的詠歎歌唱,連佛教人物裡亦然、也有動人愛情傳說。有一個關於曇花的愛情故事,說是曇花又叫韋馱花,它花期特別、總是在黎明時分朝露初凝的時刻才綻放,相傳它和佛祖座下那韋馱尊者有一段哀怨纏綿的故事。傳說曇花本是一個花神,原本是每天開花、四季燦爛的,因愛上管護她的一個小夥兒而惹得玉帝暴怒。為阻止她和情郎相會,玉帝遂把花神“曇花”貶為只能一年一次且僅開一瞬間的花;那小夥兒乃是後被強送靈山出家、法名“韋馱”者。玉帝此招欲使小夥兒迷忘前塵、遺忘花神“曇花”;但花神“曇花”卻忘不掉那已是“韋馱”的小夥兒。她知韋馱於暮春季節,都會上山採春露為佛祖煎茶,就把花期選定在這個時辰,盼能在這一時刻與心上人韋馱見上一面。“曇花一現,只為韋馱”。這忠貞的故事真得感人落淚!俗語“情人眼裡出西施”,多是站在男性方說的;其實女性只要用情,也可以“情人眼裡出潘安”呢!因為,那彼此間忠貞的愛情,會讓你在甜蜜的情話中,體會著愛的真諦,那是一種神秘無邊可以使歌至忘情,淚互相灑的心靈照耀。

所以人的一生一世,惟親情、友情、愛情三者不可缺一!缺一,已為遺撼;三者缺二,實為可憐;三者皆缺,活之如行屍走肉耳!

因此,我們惟體驗了親情的深度,才會更珍惜屬於自己那溫暖的家,去身體力行做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之事;惟領略了友情的廣度,才更能去尊重和愛護來之不易的朋友情緣,自己也才能去做你朋友的厚道朋友;惟擁有了愛情的純度,才會讓你更加用心的去相視和關愛你的另一半,去與她(他)廝守相伴、去相互濡沫一生。細細品味,擁有了人生珍貴的親情、友情和愛情,這樣的人生才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人生啊!

我寫過“趣說‘三’”的一篇文章,其實在人生哲理中有關“三說”真乃無處不在!

譬如人生三要素,冰心說“人的一生應該像一朵花,不論男人和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不可。” 譬如說人生“三味藥”,胡適之先生曾談到人生需要“三味藥”:“問題丹”、“興趣散”和“信心湯”。譬如人生“三暗礁”,法國作家巴爾扎克告誡年輕人說:“自滿、自高自大和輕信,這是人生的三大暗礁。”譬如人生“三鼎足”,中國畫家豐子愷有個精妙的比喻:“圓滿人格像是一個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個足。對於一個人而言,美是皮肉,善是經脈,真是骨骼,這三者共同撐起一個“大寫的人”。還有,像人生“三戒之”,這是孔子提出人生的“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這段話是把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結合起來,極富哲理的。再如人生“三個頭腦”,俄國作家契訶夫說“人生要有三個頭腦,天生一個頭腦,從書中得來的一個頭腦,從生活中得來的一個頭腦。”再還有人生“三把鑰匙”:法國作家雨果說:“人的智慧掌握有三把鑰匙,一把是開啟數字,一把是開啟字母,一把是開啟音符。知識、理想、幻想就在其中。”被沙皇流放的俄國著名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歸納有作為之人的三大品質:淵博的知識,思維的習慣,高尚的情操。還有人生“三種境界”:近代大學者王國維提出治學有三種境界,也可看作是“人生奮鬥的三種境界”。即一是晏殊那《蝶戀花》裡的“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二是柳永的《鳳梧桐》裡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辛棄疾《青玉案》裡的“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其實是在現實中有活版本的,如屈子,嶽武穆,周恩來;皆是。

再像人生“三要素”:巴斯德曾經說“立志、工作、成功是人類活動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業的大門,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這旅程的盡頭就有成功等待著,來祝賀你努力的成果。”人生“三好學”:中國漢代劉向說“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柄燭之明。”他說出了人生三個階段學習的不同效果,提醒人們要抓住青少年時代努力學習。

尤其是那人生“共三日”之說,更是發人深省!美國夏威夷島上的學生們,上課前的祈禱詞是:“一個人一生中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經過去,永不復返;今天已經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也會過去;明天就要到來,但也會消逝。抓緊時間吧,一生只有三天啊!”

但凡稍有思想的人,其活著必有一定的人生境界。大致人生有三種境界,可以形象比喻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其一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其二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乃第三種。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第一種境界是針對孩子說的。他們降生後來到這個世界裡,什麼事都是新鮮的、陌生的,只有通過家人和老師的教育,他們才會逐漸去認識事物。你做長輩和做師長的告訴他這是什麼,他便認識了什麼,不會故意認錯,以至說一就是一。我教孫子卡拉時說樹上有五隻小鳥,用彈弓打下來一隻,問他:這書上還有幾隻?他說,還有四隻;再就是認真告訴我,(幼兒園)老師說,大家是不許打鳥的。我給他講數學說到“零”,他知道了“零”就是沒有。但是逢電視上那天氣預報節目說某地溫度是“零度”時,他就納悶說,爺爺,零度就是沒有度啊!這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他小,一時轉不過來那個彎竅的。

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種境界是針對成年人說的。隨著年齡增長,社會閱歷增多,人的思想也變得複雜了。此時的人們看到的那山,就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山了;水,也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水了。人會站在這山望著那山更高(或矮)了,如杜甫《望嶽》寫的是那泰山:“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他發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群山小”的感慨了!再比如說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由觀書議論到“半畝方塘”卻又聯想到那水的更潔淨、甘洌之緣由;可謂是浮想聯翩!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種境界是針對老年人說的。我們步入老年,從崗位上退下來,這時許多人都能認真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最後得到了什麼?有些人實現了理想,卻犧牲了健康;有些人積累了財富,卻失去了誠信。凡善於反省的人,才會最終達到人生的第三重境界,這時候才認識到錢財這東西呀,原本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憑誰錢財再多,也最終要回歸自然的。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就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了。對待錢財如此,對待愛情亦如此,這樣的人可以很溫柔地看待不同愛情階段的人,並且可以很溫柔的陪伴和對待對方,不企求長相廝守的承諾,因為她深知其中難處;也不會殘忍地打破愛情中年輕人的夢想,只會微笑地等他們看見當中的青澀。如果,有個人能真正地愛到這樣的人,也真正被這樣的人所愛,那麼一定是件極幸福的事呢!

人生有了“三情”“三性”,人生中悟到“三境界”了,有一段處世箴言說的好,曰: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這就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