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怕!耳朵了進了這東西!

最近的天氣真是讓人難受啊,

因為雨水,有些潮潮的......

但溫度卻依然高的不行啊!

而且,最重要的是,

這是一些“小”蟲子最喜愛的天氣了,

於是,它們大量的出現在我們生活中,我們身邊......

特別是......小強!

怕怕!耳朵了進了這東西!

小強很可怕嗎?“啪”一下打死唄~

怕怕!耳朵了進了這東西!

怕怕!耳朵了進了這東西!

那是在你清醒的狀態,在你睡得迷迷糊糊的時候......可真要小心了!

真實案例

最近的一個凌晨,我院急診接診一位20來歲小夥,捂著右耳表情痛苦,因為耳痛從睡夢中驚醒的他,感覺可能耳道內進了蟲子,“可以強烈感覺到蟲子在爬動”他對醫生說到。接診的醫生用耳鏡一看,發現耳道內竟然是一隻活著的“小強”!

怕怕!耳朵了進了這東西!

考慮到直接鉗取,會激惹小強,給患者帶來更大痛苦和損傷,也可能導致不能將其完整取出。醫生通過給或者耳道內滴入油劑,比如石蠟油,可以使小強窒息,油性物質的潤滑又減少了小強爬動對耳道鼓膜的損傷,且更容易取出。

接診的肖志文醫師介紹道,其實,醫院每年收治的類似病例並不在少數,有時候一週之內多的時候都有兩三例。蟲子進入耳道,可能引起外耳道,鼓膜損傷,導致外耳道鼓膜炎,甚至鼓膜穿孔,聽力下降。

我們再看這一例患者,通過右側外耳道就能見到蟑螂異物,還可以見少許膿性痂皮附著,骨膜充血,紅腫,緊張部稍內陷!

怕怕!耳朵了進了這東西!

中六君不扒不發現,一扒嚇一跳啊——日前深圳那邊也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怕怕!耳朵了進了這東西!

日前,深圳一醫院的耳鼻咽喉科遇見一病例,一患者耳道內發現活體昆蟲——蟑螂,在醫務人員的幫助下,最終將耳道內的這隻蟑螂取出,目前患者已無大礙。

怕怕!耳朵了進了這東西!

據悉,患者李某,男,今年52歲,家住深圳坪山區。當天他在家睡覺,睡到半夜,小蟑螂居然爬進了耳朵了,用盡各種辦法,都無法將蟑螂取出,忍痛6小時後,前往醫院就診,表情痛苦。

那時蟑螂還活著,醫務人員在耳內鏡幫助下,醫生將蟑螂“肢解”才能取出。為防止蟑螂在耳朵裡產卵,醫生還用酒精將男子耳道清理乾淨。

怕怕!耳朵了進了這東西!

無獨有偶,前段時間也是在深圳,福田的黃女士的耳朵裡就被蟑螂入侵,醫生用電耳鏡檢查後,發現黃女士耳朵裡有很多蟲卵,整個外耳道非常紅腫,並且外耳道已經發炎!

廣東人民簡直就要哭了!

蟑螂又大又會飛不說,

現在居然都爬鑽進耳朵了!!!

怕怕!耳朵了進了這東西!

“小強”在耳道里活著的臨床表現

怕怕!耳朵了進了這東西!

如果蟑螂在耳道內活著,疼痛會一直有,而且會嗡嗡響。

發現“小蟲子”爬進耳朵,該怎麼處理呢?

怕怕!耳朵了進了這東西!

建議鑽進被窩,用棉被蓋嚴頭部,這樣在黑暗的環境下,將手電筒打開放在耳道口周圍,如果耳道內有蟑螂,會順著亮光爬出來的。如果這個方法不見效,可以向耳道內倒入食用油,讓它缺氧就會窒息。

當然兩種方法操作過後,都還要及時到醫院專科行進一步觀察和處理。

怕怕!耳朵了進了這東西!

想想蟑螂進耳朵就已經夠!可!怕!了!

再加上它真的“打不死”啊......

蟑螂能夠不吃不喝地活幾個星期,斷頭還能保持90天不死,閉氣能活幾十分鐘……蟑螂這種從幾億年前活到現在的生物,繁殖又快還打不死……

怕怕!耳朵了進了這東西!

雖然蟑螂很難對付,

但和蟑螂的抗爭,

不能停啊!

如何與小強作“鬥爭”?

1

滯留噴灑

操作步驟:

把有效期長的殺蟲劑藥液噴灑在室內的牆壁、門窗、天花板和傢俱等表面上,使藥劑滯留在上述物體表面上,維持較長時期的藥效。

適用場所:

居家住宅、辦公室、賓館、防空洞和廁所等場所。

2

毒餌的投放

蟑螂的嗅覺很強,對於甜品類、油性類的食物更是來者不拒,所以可以試試利用蟑螂的這一弱點滅蟑螂。

操作步驟:

在家中蟑螂棲息的縫、洞和角落周圍投放含有毒餌。

①毒餌

點多量少, 0.5 - 1 克/平方米,布放於蟑螂經常活動的場所。

②粉劑

應布放於蟑螂經常出沒處,使蟑螂接觸染毒,具觸殺、胃殺作用。持效期長,一般為 1 - 2 個月,但要防止受潮。

③膠餌

膠餌對蟑螂而言溼潤可口,持效期很長,安全高效方便,不易產生抗性,並在蟑螂中互相傳播毒性,造成蟑螂的群體死亡。膠餌是較為有效的滅蟑方法。

適用場所:居家住宅。

3

物理防治

操作步驟:

①開水燙殺

這項操作要常進行,你只需要在蟑螂容易隱藏的縫隙、牆角、孔洞裡面進行開水澆灌,將隱藏在其中的蟑螂、卵鞘燙殺掉,就能夠慢慢消滅蟑螂。

②保持乾燥

蟑螂的缺點是耐飢不耐渴。想滅蟑螂不妨試試將家中的水龍頭關緊、擦乾淨灶臺、桌面上殘留的水漬。同時,室內要保持通風乾燥,因為蟑螂在乾燥缺水的環境下沒辦法長時間生存。

③每天打掃

保持居室的整潔,垃圾桶要保持清潔。

適用場所:居家住宅。

【感謝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肖志文醫師、後博技師對本文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