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鋰資源開發需從多方面下手

加強鋰資源開發需從多方面下手

解決我國鋰資源開發問題有兩點解決方案,一是加強新型鋰資源開發,二是加大技術開發投入,降低開發成本。

如果說,從礦業週期大勢上看,多少有點悲觀色調的話,那鋰無疑是給低沉的資源圈添加了一抹亮麗的色彩。在礦產資源行業萎靡不振的大背景下,鋰礦勢頭不減,成為了廣受關注的明星礦種。

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新能源汽車市場日漸興盛,使得作為上游材料的鋰礦資源成為了“香餑餑”。那麼,鋰礦資源目前的生產和供應形勢如何?如何解決國內供不應求的缺鋰現象?第一期“戰略性新興礦產資源專題講座”上,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全球礦產資源戰略研究中心、新興礦產戰略研究室主任李建武為大家分享了《中國鋰資源供應體系現狀、問題與建議》。

鋰的用途和鋰資源分佈

鋰是一種對國民經濟及國防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的戰略金屬,在高新新技術和軍工產業中應用廣泛。鋰在能源領域的應用主要包括做成鋰離子電池應用於新能源汽車、消費電子產品、儲能系統,以及核聚變的原料,被稱為21世紀的能源金屬。

因為鋰的原子量很小,所以用鋰作陽極的電池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此外,鋰電池還具有質量輕、體積小、壽命長、性能好、無汙染等優點,因而備受青睞。近年來,鋰在電池領域的應用增長最快,電池領域已經成為全球鋰的最大消費領域。2007~2017年,該領域佔比從20%提高到46%。2017年全球鋰消費量為23.76萬噸,其中2005~2015年全球鋰消費年均增長6%;2015~2017年受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量快速增加的影響,年均增長21%,中國是最主要的拉動因素。2017年,中國鋰消費量12.47萬噸,其中2007~2014年,隨著3C產品的飛速發展,中國鋰消費從2.28萬噸增加到6.58萬噸,年均增長16%;2014~2017年主要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拉動,中國鋰消費從6.58萬噸增加到12.47萬噸,年均增長24%。

鋰的消費結構

隨著全球對清潔能源需求的高漲,鋰戰略地位凸顯,鋰已被鋰資源短缺的工業化國家列為戰略資源安全保障範圍,尋求多元化的供應渠道已是普遍的策略選擇。

全球目前開發利用的鋰資源分為鹽湖滷水型和硬巖型兩類,兩者比例約7:3。全球鋰資源總量豐富,但分佈不均,主要分佈在南美洲、亞洲和大洋洲,高度集中在智利、中國、阿根廷和澳大利亞四國。智利和阿根廷以鹽湖滷水型為主,澳大利亞以硬巖型為主,中國則兩種資源都有分佈。中國滷水型鋰礦約佔總量的67%,主要分佈在青海和西藏,鋰輝石礦)和鋰雲母礦等硬巖型鋰礦約佔33%,鋰輝石礦集中分佈在四川和新疆,鋰雲母礦主要在江西。

中國鋰資源供應現狀及未來趨勢

從全產業鏈角度看,中國鋰資源生產能力弱,但鋰鹽加工能力強。2017年全球鋰礦(包括硬巖鋰和滷水鋰)產量總計22.89萬噸(折碳酸鋰當量,下同)。其中,澳大利亞產量9.95萬噸,佔比43%,居第一位;智利7.51萬噸,佔比33%,居第二位;阿根廷2.93萬噸,佔13%;三國產量合計約佔全球總量的89%。

中國鋰資源以鹽湖型為主,但限於技術和成本各方面原因,目前依然主要從礦石中提鋰,所需鋰礦石几乎全部依賴進口。我國川西地區鋰資源勘查取得重要成果,但受多種條件所限,投產尚需時日。江西宜春鋰礦床鋰品位低,提鋰成本高,但其副產品鈮、鉭等受益高,綜合開發前景好。鹽湖鋰礦主要開發的是青海地區,該地區產能正在逐步建設,陸續釋放。目前,察爾汗鹽湖是產量最高的礦區,但該區資源品質差,鎂鋰比高,開發成本高。

與此同時,中國鋰鹽產量增長迅速,是全球第一大鋰鹽生產國。2017年全球鋰鹽產量23.54萬噸,集中在3個國家:中國12.34萬噸,佔全球52%,居第一位;智利7.8萬噸,佔33%,居第二位;阿根廷3.4萬噸,佔15%,居第三位,合計佔全球比例近100%。全球鋰鹽產業高度集中,2017年前五家企業產量合計約佔全球60%。排名前三的企業分別為智利SQM公司、美國Albemarle(雅保)公司以及中國天齊鋰業,產量合計約佔全球44%;美國FMC公司和中國贛鋒鋰業分列第四位和第五位。

鋰鹽產量的增加使得鋰資源的需求增大,導致中國鋰資源缺口快速增加。中國本土鋰資源供應無法滿足鋰鹽加工和本國消費需求,主要依靠進口,2017年中國國內消費12.47萬噸,生產3.16萬噸,對外依存度高達75%。中國鋰資源供應由4部分構成,分別是國內鹽湖鋰、國內硬鹽鋰、澳大利亞硬巖鋰和南美鹽湖鋰。其中,澳大利亞是我國最重要的鋰資源供應來源。

根據鋰資源應用領域的發展趨勢,李建武預測,中國鋰資源未來需求仍將快速增長。他說,在動力電池技術沒有發生顛覆性變革的前提下,預測2025年、2030年和2035年我國鋰需求量分別為60.2萬噸、98.4萬噸和121.6萬噸,相當於我國2017年消費量的5倍、8倍和10倍。2018年~2035年累計需求量超過1270萬噸。主要依據之一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

2017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接近79.4萬輛。《“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200萬輛;2017年4月,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三部委共同印發《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將達到700萬輛以上。而2017年中國鋰消費量12.47萬噸,電池領域用鋰佔67%,即為8.35萬噸,按一輛新能源汽車消耗45千克碳酸鋰當量來計算,2017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鋰電用鋰3.56萬噸,約佔總量28%;3C產品和儲能領域鋰電池用鋰4.80萬噸,約佔39%。除電池外其他領域用鋰4.12萬噸。

由於未來中國本土鋰資源供應能力有限,缺口長期存在,李建武分析,如果市場價格維持在6萬元/噸左右,2025年、2030年和2035年,我國鋰資源礦山產能將可以分別達到17萬噸、23萬噸和25萬噸。屆時,缺口分別為43.2萬噸、75.4萬噸和96.6萬噸,對外依存度將長期在70%以上。

我國鋰資源供應體系的問題及對策

我國目前鹽湖鋰和硬巖鋰的供應都存在很大問題。我國鹽湖鋰資源稟賦差,青海鹽湖鎂鋰比高、品位低、開發成本高;察爾汗鹽湖比南美Atacama鹽湖氯化鋰濃度低60倍,鎂鋰比值高78倍~310倍。西藏主要含鋰鹽湖資源品質較好,但受高海拔、交通運輸條件等因素影響,開發規模受限;我國硬巖型鋰資源中,鋰輝石礦主要分佈在四川西部地區,資源品質好,但海拔高、基礎設施差、民族問題複雜,開發受到很大限制;鋰雲母礦主要分佈在江西宜春地區,但鋰雲母礦成分較鋰輝石複雜,提鋰成本較高。

同時,我國鋰資源供應成本較高。目前鋰資源供應結構中, 60%成本高於5萬元/噸,其餘40%在3萬元/噸,而南美鹽湖成本僅為2萬元/噸。

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之一是我國鋰資源海外投資過於集中在澳大利亞。2017年,我國進口的鋰資源80%以上來自硬巖鋰,絕大多數為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投資項目。由於硬巖鋰成本較鹽湖鋰平均高出一倍以上,其抵禦市場價格波動風險的能力較差,企業發展面臨較大挑戰。

針對以上問題,李建武建議,一方面要加強新型鋰資源開發,如青海柴達木盆地第三系背斜構造區深層裂隙孔隙滷水鋰礦是一種新型鋰資源,具有較大潛力,品位較高,鎂鋰比低,品質優於目前開發的鹽湖滷水鋰資源,是未來鋰礦勘查和開發的重要方向之一。

另一方面,我國應採取多種措施,有效提升本土鋰資源供應能力。一是要加大技術研發投入,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進行技術攻關,解決高鎂鋰比鹽湖提鋰技術難題,降低開發成本,提高國內鹽湖鋰供應能力。二是要積極協調和改善四川西部硬巖型鋰礦開發社會環境,儘快形成產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