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帆遠洋 掘金「藍海」——榮成40年海洋經濟發展之捕撈篇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海洋強國。這是中華巨輪進軍大洋的汽笛,這是經略海洋的嘹亮號角。

榮成因海而名、因海而興。改革開放40年暨撤縣建市30年來,榮成始終站在改革開放的前沿,仰山海物產之豐饒,得開放發展之春風,揚敢為人先之精神,抓千載難得之機遇,發揚“江北第一虎”精氣神,深耕海洋,掘金“藍海”,打造出經略海洋的“榮成樣板”。

今天,藍色已成為榮成經濟的底色,遠洋漁業開發、名優水產品養殖、海洋生物食品等產業在全國均佔據重要地位——水產品產量和漁業經濟總收入連續36年位居全國縣級市首位,海洋生物食品產業產值過千億元,是中國海洋食品名城。在新一輪海洋經濟發展中,榮成當仁不讓、奮勇爭先。正如市委書記江山日前接受新華社《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採訪時說的那樣:榮成將始終堅持科學用海、科技興海、產業強海、生態護海、開放活海,加快由傳統漁業大市向海洋經濟強市邁進,持續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爭當縣域踐行新發展理念排頭兵。

回望,只為更穩健地前行。在改革開放40週年暨榮成撤縣建市30週年之際,我們回頭梳理榮成海洋經濟發展變化,發現鴻篇可書、鉅製成卷。受筆墨侷限,記者從捕撈業、養殖業、精深加工業三個維度,記錄變遷,展示成就,以饗讀者。

揚帆遠洋 掘金“藍海”——榮成40年海洋經濟發展之捕撈篇

改革開放初期,榮成漁民出海歸來,正在整理網具。當時的漁船主要是小型舢板和木製機帆船。

揚帆遠洋 掘金“藍海”——榮成40年海洋經濟發展之捕撈篇

20世紀90年代初期,石島漁港碼頭魚貨豐收。此時開始出現鋼質漁船。

揚帆遠洋 掘金“藍海”——榮成40年海洋經濟發展之捕撈篇

2017年,我市漁企即將出海的大型遠洋漁船。

揚帆遠洋 掘金“藍海”——榮成40年海洋經濟發展之捕撈篇

沙窩島國家遠洋漁業基地規劃圖。

三面環海、500公里海岸線,註定了榮成與大海的血脈相連,也鍛造出榮成人不畏風浪、勇往直前的豪邁性格。

世世代代的榮成漁民劈波斬浪,征服大海。從手搖舢板,到馬達驅動的小機帆船,到大馬力鋼殼漁船,再到配備了雷達、彩探、海上衛星導航的遠洋漁輪,變化的是捕撈的設備,不變的是榮成人敢為人先、勇立潮頭的信念。向海而生的榮成人始終是時代的弄潮兒,再大的風浪也不能阻擋榮成兒女征服大海、揚帆遠航的腳步。

沐浴改革春風 打破體制藩籬

“榮成漁業模式”叫響全國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

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落實,農村“大鍋飯”被打破,農業生產力被充分釋放。漁業體制也面臨著重大改革,但怎麼改?榮成漁民也在激烈地進行著漁業“分”與“合”的爭論。

彼時的人們,受時代影響,思想禁錮,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不少沿海縣市“一刀切”地照搬農業責任制模式,將漁船、漁網等集體財產分解下放給漁民個人。

那時的漁業,主要還是捕撈業。時任邱家漁隊黨總支書記的唐厚運卻覺得漁業“統分”的方式不妥。他認為,漁船出海捕撈畢竟不是經營一畝田那麼簡單,漁船投資風險大,個體力量難以承受,後續發展必然乏力,要發展必須抱團經營。他大膽採取“集體所有、統一經營、分級承包、純益按比例分成”的經營體制,靠集體的財力淘汰了一批船體破、抗風能力弱、綜合能力差的小船,購買了抗風能力強、適合多種作業的大船,一年四季出航,短短几年時間公司實力倍增。榮成其他多個漁隊也緊隨其後,做出了同樣的嘗試。

榮成縣委、縣政府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針對漁業生產一次性投資大、風險性大、豐歉性大和協作性強的“三大一強”特點,頂住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將原來以生產隊為單位的小船小網小漁隊合併成漁業公司,在榮成範圍內全力推行“集體所有、統一經營、分級承包、收益分成”的新型漁業體制,後被稱之為“榮成漁業模式”。

實踐證明,“榮成漁業模式”,不僅保存了集體所有和統一經營的整體優勢,適合海上生產的特點,打破了以前的“大鍋飯”,更調動了各方積極性,形成了“積累——發展——再積累——再發展”的良性循環,實現了由分散的小生產向集體規模經營的歷史性跨越,使集體漁業保持強大的發展後勁,進而完成了榮成漁業資本的原始積累,培育了一批以漁業經濟為主體的骨幹企業。

體制的優勢,奠定了榮成漁業大發展、大調整、大提高的根基,推動榮成漁業迅速領跑全國。1982年至1992年間,榮成漁船總量增長近5倍,水產品總量增長近4倍,漁業經濟總收入增長近30倍,榮成由一個鮮為人知的漁業小縣一躍成為全國第一漁業大市。“榮成漁業模式”一時廣受全國關注,成為全國的“標杆”。

堅持與時俱進 勇立改革潮頭

漁企改制釋放空前活力

改革開放至今已40個年頭。

40年滄海桑田,發展是不變的主題,體制機制的變革卻始終與時俱進。

1988年,榮成撤縣建市。隨後幾年,全市上下發揚“江北第一虎”精氣神,漁業經濟進入蓬勃發展階段,榮成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全線突破。1992年,鄧小平同志發表南巡講話,開啟了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序幕。

在這一背景下,榮成漁業企業家們也在思考:集體經營模式下,傳統“大鍋飯”式的弊端逐漸顯現,發展需要新的變革。他們順應改革大勢,在保留原有體制先進成份的基礎上,大刀闊斧改革漁業企業產權制度和經營機制。

新一輪改革著力解決利益關聯、投資方向、監督約束和決策機制的問題。改革方向上,確立“以體制創新造就加快發展新活力,靠機制重構增創市場競爭新優勢”的理念,堅持企業、資源、市場三位一體的原則,提高企業素質,增強競爭能力。改制形式上,因企制宜,或整體買斷、產權轉移,或村企分開、集中改企,或資產劃轉、接受債務。經營機制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把企業推向市場。全市23家專業漁業公司、10家鎮辦漁業公司、20個鎮辦養殖場全部實施了改制,覆蓋面達100%。

新一輪漁業體制改革,收到了“三變三不變”效果——產權關係變了,但規模經營的路子沒有變;分配形式變了,但積累為要、效率優先的原則沒有變;組織結構變了,但職工的主人翁地位沒有變。一大批漁業骨幹企業快速崛起,特別是好當家、赤山、西霞口、尋山等漁業企業跨入了國家級企業集團行列。從1998年到2009年間,全市漁業企業總資產由54.9億元猛增到402億元,增長了7.3倍,年均遞增20.2%。

新的體制機制下,大量社會資本投入到漁業產業中,民營漁業企業得到空前發展。特別是部分大企業從管理難度較大、效益不佳的捕撈行業退出,為個體進入捕撈領域創造了條件,個體捕撈漁船船東數量呈幾何式增長,逐漸佔據了榮成水產品捕撈的“半壁江山”,為榮成站穩全國第一漁業大市(縣)地位提供了堅實支撐。

立足區位優勢 瞄準全球資源

榮成漁船從近海奔向遠洋

捕撈業,是榮成漁業經濟的基石。

千百年來,榮成漁民始終遵循著行漁時令,陸續開發了沿岸和近海漁場,創造了不同的漁具、漁法,漁船也由結構簡單的木筏、舢板演進到機帆船和鋼製漁船。20世紀50年代初,榮成成立了全國第一家漁業合作社,至1959年,全市捕撈產量達到3.5萬噸;20世紀60年代,渤海灣還是一片從未開發過的漁場,榮成漁民就駕駛20馬力的小機帆船“遠征”渤海灣,第一次實現大規模跨海作業;20世紀80年代初,集體所有制漁業公司蓬勃崛起,榮成捕撈規模急速擴張,捕撈技術實現巨大跨越,作業漁場由近海拓展到渤海、黃海和東海。

靖海集團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崛起的漁業企業。

“靖海集團前身是靖海漁隊,成立於1978年,是沐浴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春風成長起來的漁業企業,到今年剛好成立40週年。公司主業之一是海上捕撈,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到現在,已經從近海走到遠洋,各類大型遠洋捕撈船舶達到70艘,分佈在全球各大洋區。”靖海集團常務副總經理許德祝告訴記者。

1985年就進入靖海漁業公司工作的許德祝,說起捕撈業的今昔對比感慨頗多。那時,靖海漁業公司有120多條捕撈船,多是10米至20米長的木殼船,只有少量28米長的鋼殼船。大船也只能在200海里以內的海域作業,單程需要跑一天多。“那時候是人工放網,機器起網,原始的絞車轟隆隆地把網拉上來,放網10分鐘,收網得半小時。不分白天黑夜,颳風下雨、天寒地凍也要堅持作業,船員非常辛苦。因為沒有冷凍設備,每次出海最多半個月,時間長了魚貨拉回來就不新鮮了。”

30多年來,許德祝親歷了公司的發展,更見證了榮成漁業的變遷:“1985年9月,公司第一次去渤海灣拖對蝦,第一網就拖了600公斤大對蝦,每隻二三兩重,那不得了啊。現在那樣大的對蝦很少見了,近海資源不行啦。”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近海漁業資源開始出現衰退,作為資源依賴型產業,榮成捕撈業生存空間被不斷壓縮。窮則思變,榮成漁民把目光瞄準了更遠的海域。1991年,我市漁企首赴太平洋進行魷魚釣作業,拉開了榮成市遠洋漁業的序幕。1998年10月,靖海集團新建造4艘遠洋單拖漁船,第一次開赴印尼漁場從事遠洋捕撈作業。2000年12月,靖海集團第一艘遠洋魷釣船“金遠號”漁輪,從沙窩島漁港出發,首航行程48天、1.3萬海里,到達大西洋阿根廷外海進行捕撈作業。第二年9月,再派“榮遠號”等3艘魷釣船赴阿根廷外海作業。從那時起,靖海集團確立了進軍遠洋的發展戰略,逐步成長為我市現代遠洋漁業龍頭企業。

20多年來,榮成遠洋漁業從無到有、從近到遠、從小到大,取得長足發展,引發了榮成捕撈產業“二次騰飛”。

壓縮落後產能 加快動能轉換

打造全國遠洋漁業示範基地

進入新世紀,敢為人先的榮成人把目光瞄向大洋,全力打造面向全球的遠洋漁業。今天,遠洋漁業已成為榮成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實施海洋強市戰略的重點,成為實現捕撈業“二次騰飛”的新引擎,也為榮成海洋生物食品產業崛起打下堅實基礎。

在遠洋漁業發展的頭10年,囿於遠洋基地和儲運設施的落後,漁獲物一般就地銷售,產業鏈後端深加工的高額利潤被國外大公司把控,榮成漁民掙的是辛苦錢。對此,山東鑫發漁業集團有限公司有著深刻的領悟。痛定思痛,鑫發集團探索推行“船隊+基地”發展模式,加大遠洋冷凍運輸設備和遠洋漁業基地建設,通過把優質的遠洋漁獲物回運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條。經過多年發展,鑫發集團年捕撈、加工各類水產品總量達到15萬噸,成為亞洲最大的金槍魚深加工基地。相比賣原料,深加工讓產業鏈利潤翻了幾十倍。

近10年,榮成遠洋漁業實現了突破式發展。到2017年底,全市擁有農業部遠洋漁業資質企業19家,佔山東省的三分之二,專業遠洋漁船達317艘,漁船總功率32.9萬千瓦,總噸位17.9萬噸,佔山東省的70%以上。遠洋作業區域遍佈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在建加納、斐濟、烏拉圭、印尼、斯里蘭卡海外綜合性遠洋漁業基地5處,國內沙窩島國家遠洋漁業基地1處;“榮成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和“俚島海科中國斐濟·漁業綜合產業園”成為全國首批建設試點,我市基本形成了產業佈局合理、產業龍頭集聚、設備技術先進的遠洋漁業產業體系。

2017年,全市完成遠洋漁業總產量31.9萬噸,實現產值39.8億元,回運24萬噸,回運佔比超過75%,遠洋漁船規模、捕撈產量、收入在全省縣級遙遙領先。

進軍大洋的號角已經吹響。今年,市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以打造全國遠洋漁業示範基地為目標,重點抓好“榮成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沙窩島國家遠洋漁業基地、俚島海科境外農業合作示範區建設;鼓勵建造專業捕撈加工船,積極開發南極磷蝦資源;充分利用國家自捕水產品稅收減免政策,加大遠洋水產品回運力度。年內縮減近海漁船功率1萬千瓦。

圍繞市委、市政府確定的目標,我市捕撈產業新舊動能轉換步伐全面加快。目前,國家遠洋漁業基地項目沙窩島中心漁港正在加緊建設,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0億元,年修造船能力100萬載重噸的遠洋船舶修造中心、20萬噸級冷鏈物流園、10萬噸級魷魚精深加工車間等項目已建成。一個立足榮成、面向全國,集捕撈、運輸、加工、物流、倉儲、對外貿易等為一體的綜合性遠洋經濟集散基地正呼之欲出。

時空變換,精神永恆。今天,榮成“經略海洋”的巨輪已經整裝出發,向著大洋、向著遠方,劈波斬浪,奮勇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