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華創微電子:中國」芯」設備崛起

北方华创微电子:中国”芯”设备崛起

北方华创微电子:中国”芯”设备崛起
北方华创微电子:中国”芯”设备崛起北方华创微电子:中国”芯”设备崛起

“中興事件”後,國內媒體和公眾紛紛把目光投向了集成電路產業,但大多聚焦於芯片設計和製造環節,而很少關注集成電路裝備製造環節。作為集成電路產業的上游,裝備製造是決定國產芯片研製能力的重要方面,更是咽喉。

北京北方華創微電子裝備有限公司是北京市屬最大的集成電路裝備研製企業,也是中國規模最大、涉獵領域最廣、產品最全的半導體裝備研製企業。近日,記者圍繞企業在引才、留才、用才上的經驗做法對北方華創集團副董事長耿錦啟進行了採訪。

《中關村》:請您介紹一下北方華創微電子的發展脈絡。

耿錦啟:集成電路裝備是集成電路產業的基礎,其技術水平代表了一個國家的高科技研發能力。因此,西方發達國家都將集成電路裝備產業的發展作為國家重要戰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並牢牢地佔據著技術制高點。我們國家從“十五”開始將集成電路製造裝備納入國家重大專項研發。

2001年,為承接“十五”國家863計劃集成電路製造裝備重大專項-100nm高密度等離子刻蝕機研發項目,北京電子控股有限責任公司聯合清華、北大以及中科院共同出資成立北京北方微電子基地設備工藝研究中心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北方微電子”),這也是國內第一家高端集成電路生產設備企業。

如果說是國家給予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大力支持,催生了北方微電子的誕生。那麼北方微電子人的國產裝備夢,就是公司能走到今天的動力。北方微電子不滿足“躺在國家的政策支持上生活”。經過摸索,2007年公司提出“二次創業”以實現自我造血。

一轉眼11年過去了,目前公司的產品已經涵蓋了集成電路領域、微機電系統、功率半導體、先進封裝、半導體照明、化合物半導體、新能源光伏、平板顯示等尖端領域,公司的營業收入也增長到了13億元。

同時,公司的多個項目獲得了國家及北京市的大獎,如2009年獲得的“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是迄今為止高端集成電路裝備製造行業所獲得的最高榮譽。2017年,北方微電子和原七星電子完成對半導體裝備業務的深度整合,正式更名為北京北方華創微電子裝備有限公司(簡稱:北方華創微電子)。公司目前擁有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關村電子城、順義天竺三大研發製造基地。伴隨公司產品擴展,國際化、市場化步伐已經邁開。

《中關村》:請您介紹一下公司人才引進機制,尤其是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情況。

耿錦啟:北方微電子自成立以來,承擔了國家多項重大專項,我們深知人才乃企業生存發展之根本,並將人才戰略提升到企業生存發展的高度。從戰略的角度出發探索了一套自有的人才開發與培養機制,實現了人力資源的良性運營,推動企業發展和轉型。

公司以全球視野聚合人才,與清華、北大、中科院等各大高校建立了長期的科技研發戰略合作關係。引進國家重點院校博士、碩士近700名,約佔總人數的40%。研發隊伍中,碩士以上學歷員工佔比超過60%。

要做高端裝備,就要放眼全球,尋找具有國際水平的技術領軍人物或高層次專才加盟。通過“借外腦”實現自身團隊力量延伸與提高;通過與國際化人才的深入合作與交流,在項目研製過程中培養鍛鍊研發團隊能力。

“外腦加盟”帶來的互動效應使公司團隊創新能力有了顯著提升,真正具備了參與國際競爭的人才基礎。公司累計吸引來自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的海外專家50餘名,其中10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12人入選北京市“海聚工程”,逐步形成了在集成電路高端裝備製造領域的人才領先優勢。

《中關村》:作為國內集成電路高端工藝裝備的龍頭企業,公司通過哪些渠道從海外“引才”?在“選才”上堅持哪些評價標準?

耿錦啟:“刻蝕機”這個名字,可能到現在還是很多人眼裡的陌生詞,在21世紀初更是難以想象。 “買樣機、解剖、仿製”是當時國內裝備製造業發展最常選擇的路。2003年,我帶領技術團隊到美國考察,10天跑了12個城市尋找樣機。設備簽約環節,談好80萬美元價格,對方坐地漲價到100萬美元,隨後又漲到110萬美元。按照當時的匯率計算,如果買下整套設備需要花費近900萬人民幣。

我和時任技術總工的趙晉榮及調研團隊在機場開會決定改變策略,不買樣機了,改為引進人才!最終在國外組織了一個研發團隊。樣機是死物,你理解到什麼程度就只能做到什麼程度,而引進人才就不同了,人才是有思維的,可以帶來很大的發展空間。也就是從這時起,開始了國內外兩個研發小隊深度交互開發,形成了工作晝夜銜接。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奮戰,公司的第一臺刻蝕機研製成功。這樣,原本買樣機就需要110萬美元,而我們請團隊只花費了總共45萬美元就研發了出來。

這也讓我們深刻地意識到,要在集成電路裝備產業有所作為,必須用“三個國際化”帶動“三個本土化”:在國際化技術人才、國際化市場、國際化運營管理的帶動下,促進本土化製造、本土化服務以及本土化產業鏈的建立。

有了海外人才引進第一次的突破,我們引進海外人才的過程就順利了很多,有幾位海外專家就是通過現有專家個人的推薦,才最終加盟北方微電子。同時,隨著公司海外專家的匯聚,以及公司品牌在行業市場上的建立,公司在海外人才中漸漸有了知名度,這也為公司的引才工作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除了我們自己的努力,各級主管部門也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多的引才資源及渠道支持。比如北京海外學人中心每年組織的“海外赤子北京行”活動,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組團參加的“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活動等等,都為公司與海外人才建立起了溝通的渠道和橋樑,為公司的引才工作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另外,公司主管單位北京電控也啟動了專注於海外高端人才引進的“歸巢計劃”,這也為公司的人才引進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海外引才的渠道建立起來了,我們也會堅持自己的選人標準,而不是隻要是海外人才我們都歡迎。第一,海外人才要有產業報國的決心和信心,這就是所謂的“志同道合”,這樣我們才會走得更遠;第二,研究領域要與公司產品密切相關。目前為止,公司的絕大多數海外專家都是在公司所在行業的世界頂尖公司有著豐富工作經歷的;第三,要認可公司的企業文化。北方華創微電子的企業文化是奮鬥的文化,公司發展到現在是所有員工不斷奮鬥的結果,海外專家回到國內也要和普通員工一起艱苦奮鬥,而不是回來享受安逸的生活。也正是因為我們一直堅持這些選人標準,公司引進的海外專家流失率極低。

《中關村》:“海聚工程”專家被引進公司後,對公司發展起到了哪些作用?取得了哪些成績?

耿錦啟:公司的D博士,是第一批“千人計劃”專家和北京“海聚工程”專家,目前擔任北方華創微電子副總裁兼事業單元總經理,負責整個事業單元的運營。

還記得他初入公司的那一年48歲,意氣風發。在他的帶領下,產品開發團隊日夜奮戰,突破RF+DC雙源濺射技術,ESC技術開發等多項關鍵技術,並拓展至其他設備應用。僅兩年時間,其主導開發的產品系列迅速成功,實現國內該類產品零的突破,開發的設備關鍵指標有的優於競爭對手,併成功打入國際大生產線。截至2017年底累計銷售近百個腔室,2017年實現銷售收入3.2億元,而該事業單元今年預計的收入就達6個億。2010年歸國後,共獲得國內授權專利38項,國際授權專利13項,陸續承擔了4項國家“02科技重大專項”,其中3項都已順利完成了驗收工作。

工作之外,有的同事想請教硅谷的人才績效管理,有的同事想諮詢子女留學,如此種種,D博士都會非常親和認真,有問必答,甚至親自幫忙找資料,出建議。專業的態度,深入的工作,儒雅的溝通,讓同事們充分領略了來自硅谷的國際專家的魅力。

在北方華創微電子的平臺上,每個專家都有各自的風采,專家的凝聚,進一步促進著公司整體人才的凝聚和發展。

《中關村》:在“留才”層面,公司出臺了哪些針對海外高層次人才的激勵措施,開展了哪些特色服務?

耿錦啟:公司為專家搭建工作團隊,賦予各位專家充分的用人自主權、產品開發自主權、市場開拓自主權等,使各位專家能心無旁騖地投入到工作中。

目前,海外專家中有的擔任事業單元總經理崗位,獨立負責特定品類的產品開發及市場開拓工作;有的承擔專業領域首席技術官崗位,為技術人員指點迷津,答疑解惑,到一線指揮解決各類疑難問題。

公司內,定期舉辦“專家風采”、“牛人上講臺”等活動,為專家提供充分的交流、切磋的機會,大師雲集,各展風采。公司員工都親切地稱海外專家為“老師”。

在工作上充分授權,在生活上密切關懷。讓專家們拋去了後顧之憂,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中關村》:目前,中國政府正在著力推進製造強國建設,未來公司發展有哪些計劃?為實現這些計劃,主要人才需求是什麼?

耿錦啟:2014年6月國務院出臺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著重提出“加速發展集成電路製造業,提升先進封裝測試業發展水平,突破集成電路關鍵裝備和材料,力爭在2020年前,實現16/14納米制造工藝規模量產”,這為我國集成電路製造產業與裝備創新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會,也顯示出提高製造與裝備國產化的決心。與此同時,北京市也抓住國家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歷史機遇,設立了總規模300億元的北京集成電路產業基金,並不斷調整產業結構,確立了“發展高精尖產業是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突破口”的定位。

基於以上非常有利的產業政策、行業前景以及巨大的市場需求,我們北方華創微電子以“創造精良,打造民族自尊”為己任,以“精良品質、卓越服務、中國製造”為企業宗旨,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持續創新,科學制定了北方華創微電子的未來發展目標。

我們將本公司的戰略目標定位為國內第一、全球前十的半導體裝備及零部件製造商。我們在“十三五”末期的收入目標是60億元,2025年為300億元,力爭2035年突破1000億元。

要實現這個偉大的目標,我們要在人才引進、團隊培養上下大力氣,不斷提升,造就一支強大的高素質的人才隊伍。著力培養一支由產業領軍人才、高級工程師隊伍以及專業技術隊伍組成的技術專家隊伍。計劃到“十三五”末期繼續引進高端人才10-15人。

員工創造了北方華創微電子的歷史,創造了中國集成電路裝備發展的歷史。相信在一代代人不懈的努力拼搏下,北方華創微電子一定能成為世界級的龍頭企業。以高端微電子工藝裝備領軍企業的姿態登上世界舞臺,深耕發展,引領未來,助推產業技術進步,帶給產業無限可能!

《中關村》:對於北京的人才國際化政策,公司有哪些建議?

耿錦啟:《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明確了北京的未來定位為“四個中心”: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北京新的城市格局、北京的人才國際化也將圍繞其展開。從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角度看,北京還需要吸引一大批國際頂尖科技人才。

但以目前北京的生活成本看,城市對於人才的整體吸引力在下降。特別在集成電路裝備研製領域,研發週期長,試錯成本高、驗證機會和環境難以匹配,單靠專家個人也無法實現大型裝備的研製,更重要的有賴於團隊的合作與成長。希望國家和地區政府繼續在各項政策上給予集成電路產業支持,同時在專家的國內團隊構建上也能給予相應支持。

另外,高端海外人才引進需要的費用很高,企業也負擔著比較大的壓力。如果政府能撥出一部分專項費用,用於人才引進的補貼,來鼓勵高科技企業增強引進高端人才的力度,相信會大有裨益。同時對於引進專家的“綠卡”應該進一步增加發放,“綠卡”的使用範圍也應更加寬泛,現在很多持有“綠卡”的專家仍然無法購買高鐵和飛機票,這給他們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希望政府能增加一些方便手段,來使來華助力研究的各位專家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便捷、便利。

北方华创微电子:中国”芯”设备崛起

中關村雜誌——新經濟·新科技·新文化

關注我們請長按下方二維碼

請關注近期:

劉靜:激活液態金屬的生命

皇城相府探訪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