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放養」對孩子好,但放養方式不對只會害了孩子!

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裡說過:“孩子,你慢慢來,在淡水街明亮的陽光裡,在石階上,等你把花束好,用你5歲的手指。”

經歷過應試教育的壓抑,越來越多的父母選擇讓孩子慢慢來,因為自然美好的童年對孩子未來性格的養成尤為重要,“放養”漸漸成為教育方式裡的一股清流。

有的媽媽認為“放養”就是讓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不要逼他做不想做的事情,或者學他不想學的東西。

都說“放養”對孩子好,但放養方式不對只會害了孩子!

小圓媽媽就是忠實的“放養”主義踐行者。

有時到了飯點,小圓卻不想吃飯,還抱著零食不放。每次小圓爸爸想糾正這個習慣,媽媽都會阻止“她還這麼小隨她吧,長大了自然就好了。”

有一次,小圓心血來潮想畫畫,媽媽就給她報興趣班,結果學了不到幾天就放棄了。今天想學輪滑,明天想學鋼琴,但新鮮勁一過就甩甩手說不學了。奶奶說這樣多浪費錢啊,小圓媽卻不當一回事:“我們要遵循孩子的天性,她現在還在嘗試,等她找到自己的興趣,自然就會堅持下去啦。”

可是隨著小圓慢慢長大,她就像一匹脫韁的小野馬,完全不把父母的話放在眼裡,生活作息紊亂,注意力不集中,一不滿足她的心意就歇斯底里大哭大叫……

更讓媽媽苦惱的是,小圓剛上幼兒園沒多久,她就接到其他家長的投訴電話:“你家孩子怎麼回事?!我家孩子正在玩的玩具,她二話不說就硬搶,搶不過就動手打人!你到底是怎麼教她的?!”隨著投訴電話越來越多,小圓媽媽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難道“放養”孩子錯了嗎?

都說“放養”對孩子好,但放養方式不對只會害了孩子!

放養≠放縱

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也說過:“你可以說‘孩子你慢慢來’,可是有時候,快快地‘放手’或許也是必要的。”

要知道,真正的“放養”不是撒手不管,任由孩子率性而為,而是愛與規矩並行:孩子不願意學某項技能媽媽不強迫,而是通過引導激發他的興趣。日常生活中媽媽多多觀察孩子,對積極的行為順勢引導,針對不恰當的行為建立規則,然後溫柔而堅定地執行。

都說“放養”對孩子好,但放養方式不對只會害了孩子!

都說“放養”對孩子好,但放養方式不對只會害了孩子!

有效的自然養育=90%的親子關係+10%持續、堅定的遵守規則

良好的親子關係,基於父母日常正確的引導與溝通方式。

就拿打人來說,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常見的現象,如果父母引導得當,不但能有效控制孩子的不當行為,還能教會孩子如何與人友好相處和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小圓媽媽接到投訴電話,怕傷了孩子的自尊心,一邊向家長哈腰道歉,另一邊對小圓的行為除了乾巴巴地說教也無可奈何。錯失了引導孩子的機會。

教孩子表達友好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識地教孩子表達友好行為,比如擁抱、輕撫、打招呼、說再見、分享禮物。

讓孩子明白自己的不當行為對別人的影響

當孩子打人時,不要一笑而過,更不要暴跳如雷。父母要向孩子明確表達自己的立場,讓孩子知道這種行為是不被允許的,然後幫助孩子梳理情緒,鼓勵他說出自己的感受,因為只有認清自己的情緒,孩子才能學會控制和釋放它。面對孩子的錯誤,父母也要樹立規則。

重視道歉

最後還有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環節——重視道歉,引導孩子為自己的過失行為道歉,是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行為負責的過程。

自然養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擁有健全的身心,快樂幸福的生活觀,源源不斷的創造力和學習動力,最終成為幸福、自信、獨立的人。

有人擔心,自然養育的孩子會不會失去社會競爭力,被社會所淘汰呢?

有一篇文章《畢業20年後參加同學會,我發現了決定人生勝負的5條規律》裡講到,當初同一起點的同學,如今的境況卻是天差萬別。那能讓一個人決勝千里的東西究竟是什麼?作者的答案是:“如果你的孩子保有好奇心,好人緣,好性格以及美好的品格,那麼你根本無需憂慮你的孩子將來會過不好……”

#精彩媽媽#專家陪你帶孩子,百萬會員媽媽的育兒顧問。由國內外數十位專業的兒科醫生,營養、早教、心理學專家組成的專家爸媽團,遵循孩子自然成長的天性,為你提供科學 “教”和“養” 的內容、課程和諮詢服務。助你成為美貌與智慧並存的精彩媽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