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力士上鏈效率高的原因竟然有它!真相來了!


自動機械錶,是手動機械錶的一種改良,在表裡加入了一個自動陀;當佩戴時,表內的自動陀可因人手臂的活動而旋轉。 有據可查的資料顯示,自動陀最早是由Abraham-Louis Perrelet伯特萊在1777年左右發明了世界第一隻自動手錶。歷經了200多年的時間,它的基本原理並沒有多大的變化。

自動陀是一種重心偏移的慣性元件,將自動陀用螺絲固定在機芯中間的自動陀軸上面。當我們把手錶、懷錶佩戴在身上時,一旦我們移動,由於地心引力的作用,自動陀就會不斷旋轉調節以保證其重心向下,在旋轉的同時就可以順帶驅動發條盒旋轉,將源源不斷的能量儲存起來,這樣就無需每隔幾天手動上鍊了。

當時的自動陀屬於單向上鍊機制,雖可逆時針和順時針雙向轉動,但只有一個方向是能夠為發條帶來動力的,另一個方向的轉動則屬於空轉。後來,位於瑞士的生產機芯組件的Felsa廠開發首個能夠雙向上鍊的自動上鍊機芯。兩組齒輪相互一來一往地迴轉,輪流推進上鍊,這樣兩個方向的旋轉都可以轉換為單向做功運動了。 如果你的手錶做了背透,就可以清楚地觀察到自動陀“工作”的狀態。


而自動陀是否會影響手錶走時的精準度呢?確實許多佩戴自動手錶的人,都會有感覺有時候自動上弦效率低,手錶走時長度不足,有時摘下手錶後容易發生停走的現象。但導致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主要還是和佩戴時運動量以及機芯機件運轉阻力大,手錶該洗油了有關。

手錶動力不足這個問題,不用小編多做解釋,如果你是久坐辦公室的朋友,最好記住增加手臂的運動量或佩戴手動機械錶/石英錶。 機械錶使用兩到三年,其機芯內的表油會變質揮發,表油一旦乾涸,就不具備潤滑效果,會加劇軸承間的摩擦,造成自動陀與夾板的剮蹭;另外,自動陀只有一根中心軸支撐,你可以想象一隻鋼筆尖掛著一個有分量的圓盤左右搖晃的感覺,Try!

受到震動是亦會導致自動陀擦邊,損壞機芯。更為甚者,碎屑散落在機芯裡面,影響手錶走時。這也是為什麼機械錶兩到三年需要保養的原因之一。 像大家鍾愛的勞力士,研發的專利自動上鍊機制---恆動自動陀,雖避免了手動上鍊的麻煩也減少了開鎖把的幾率而提高了手錶防水性,但長時間的使用中的磨損和撞擊導致自動陀擦到機芯夾板的問題,也就是大家提到的磳陀。


直到1988年勞力士外購採用滾珠軸承的真力時改良成了Cal.4030,後來的自產Cal.4130、Cal.9001、Cal.4160都改用了滾珠軸承,以滾動方式來降低動力傳遞過程中的摩擦。今年巴塞爾上,勞力士終於在基礎主力機芯Cal.3255上使用了滾珠軸承設計,利用7顆滾珠來保證自動陀的平穩轉動。

另外,自動陀的重量在動力傳輸的過程中非常關鍵,簡而言之就是自動陀越大越重,帶來的能量就越多。

凡是有自動上鍊效率低下、走時動力不足的尤其是老式、古董手錶, 很多品牌包括維修師傅們都考慮給自動陀適當的增加重量,但是也不能加的過重,給自動陀增加重量肯定會導致自動部件磨損增大,尤其是陀軸,但相比能獲得更高的上弦效率,還是值得去做的。但這樣的做法也會增加零件的磨損,必然的損耗。

而現在的品牌腕錶是如何增加自動陀的重量呢?

通過給勞力士、歐米茄、積家三塊自動陀稱重,很清楚地發現一向以堅固耐磨、走時精準的勞力士和歐米茄比積家的自動陀中好多。 其實,根據槓桿原理,為尋求軸承磨損和上鍊效率之間的平衡;自動陀只提高在陀體的邊緣使用密度較大的金屬,有的奢侈品牌則使用黃金、鉑金等密度大的貴金屬以求增加自動陀重量進而提高上鍊效率。

而勞力士、歐米茄等品牌使用的材質並不是貴金屬,但也是高密度的“高比重鎢合金”,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品牌為了彌補黃金質地柔軟的缺點,通常還加入了銅、銀等材質,也就是18K\22貴金屬自動陀,密度自然降低了不少。

百達翡麗的珍珠陀似乎很養眼,深受表迷的喜愛;一些品牌也相繼採用。但由於珍珠陀體積小,所受到手部擺動或地心吸力的影響也自然較少,導致機芯的運轉能力也會相對遜色。

為了最大程度上克服這一缺陷,增加自動陀的密度,很多品牌不惜成本採用了黃金、白金甚至是鉑金作為材質製造。“小、美、貴”,同時也保證手錶上鍊、走時好與準。

手錶自動陀其實相當笨重,雖說為了美觀,很多品牌在鏤空、大小上下了功夫,但整體增加了密度高的材質,保證自動陀運作時的穩定性。

如果你現在佩戴的表有些年頭了,不妨輕晃下手錶檢查,若能聽到細小的擦磳聲響,特別是軸向的晃動更明顯時,就應該考慮到名錶維修店去做保養洗油了,對已經造成嚴重磨損的,要堅持維修和更換殘損零件,絕不可將就湊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