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關東——齊齊哈爾移民文化述略之一

聲明:本文非原創,原創人張守生先生,轉載只為宣傳齊齊哈爾傳統文化,記錄齊齊哈爾歷史資料。感謝張守生現在對齊齊哈爾歷史文化的偉大貢獻。

闖關東——齊齊哈爾移民文化述略之一

對於清代以來闖關東的歷史,我一度非常茫然,主要原因是自己研究的不夠。自高滿堂、孫建業編劇,張新建總導演,李幼斌主演的電視連續劇《闖關東》播出後,闖關東的歷史被戲劇化,但似乎清楚了些,雖然我知道這不是真正的歷史。事實上,這段歷史遠比我們知道的複雜。

闖關東——齊齊哈爾移民文化述略之一

封禁

封禁是清廷對東北的一項國家政策。

原以為清朝對東北一直採取封禁政策的,殊不料,史實告訴我們,清朝君主一直受到封禁、解禁、開禁的困擾。

封禁之策最早始於天命年間。努爾哈赤在威遠堡邊門外、鴨綠江以西、長白山西南一帶設置圍場、參山,限制民人進入。到崇德年間,皇太極在遼東邊牆東段與鴨綠江之間設置了一條空曠地帶,禁止朝鮮人採獵定居,以防踐踏“龍脈”。順治初年,清廷開始修築柳條邊,防止朝鮮人、民人進入東北。然而,為增加農業收成,鞏固統治,在順治十年(1653)到康熙六年(1667)十餘年間,清廷又多次頒佈招民出關開墾法令。一度,東北地區流民增加,荒地得到大量開墾,呈現出繁華景象。

康熙皇帝對此是有憂慮的。終於,康熙七年(1668),清廷下令封禁,大規模修築柳條邊,形成了以山海關、威遠堡、鳳凰城和法特哈四個交通要塞為點連成的“人”字形籬笆,百姓出關需辦理繁瑣手續。

真正的封禁始於乾隆皇帝,海禁之外,便是對東北的嚴厲封鎖。乾隆元年(1736),為防止“黑龍江、寧古塔、吉林烏拉等處地方,……聚集匪類多人,恐本處之人漸染惡習,有關風俗”,清廷調整政策,包括流放政策。如流放犯法的滿洲人,仍就發遣到黑龍江等地,對於犯發遣之罪的漢人,改發到南方各省煙瘴之地。漢人是最受限制的人群。然而,查考歷史也不難發現,還是有許多做小買賣的漢族流民進入東北地區。

闖關東——齊齊哈爾移民文化述略之一

乾隆五年(1740),針對奉天“聚集民人甚多,悉將地畝佔種……,旗人不得耕種”狀況,清廷諭令驅逐進入東北的流民。較早進入奉天的流民必須取保入籍,否則限其十年內遷回原籍。乾隆十五年(1750),清廷嚴令守邊官兵對山海關、喜峰口及九處邊門加強稽查,採取全面封禁。黑龍江處於柳條邊外,更屬禁中之禁。

嘉慶時期封禁更嚴,關外土地全在封禁之列,並且從山海關、內蒙古及奉天沿海進入東北的陸海交通線,也被列為封禁之地。東北封禁在地理上不斷地擴大,延伸到了柳條邊的外圍。從此,東北地區在經濟、文化、內外交流方面陷入了空前封閉狀態。

統治者從經濟、政治、軍事戰略各方面考慮,精心制定封禁政策,改進這一政策,考慮甚是周密。但封禁政策阻礙了東北的人口發展、土地開發和農業發展,使東北邊防力量削弱,進而使東北在近代喪失大片領土是不言而喻的。但兩個多世紀的封禁也不無好處。封禁對東北的生態環境和草原、森林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可以說被世界環保組織列為全人類共同財富的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及吉林西部的向海、黑龍江西部的扎龍等溼地能存留至今,與此不無關係。

闖關東——齊齊哈爾移民文化述略之一

解禁

咸豐年間,沙俄通過不平等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割佔了中國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並繼續蠶食更多的中國領土。清廷多年的徵調,使得黑龍江兵源枯竭,加之士兵操練稀疏,糧餉匱乏,武器落後,可謂危機四伏。東北防務吃緊,而人丁不足,又加劇了這一情形。凡此種種,均要求清政府改弦更張。

朝廷一些有識之士早就洞察化解危機的關鍵。咸豐九年(1859)九月,吉林將軍景淳、黑龍江將軍特普欽聯合奏請移民實邊,以御外敵。特普欽認為,綏芬、烏蘇裡等處山場,歷來禁止居民前往,造成地方空曠,以致於俄國人、船得以闖入。這些地方地廣山深,伐木、打牲、採參、捕魚均可獲利。如果我方能厚集人力,漸壯聲威,“俄人當不俟驅逐而自退。”這一建議受到清廷重視,咸豐皇帝同意東北局部開禁,並首先在奉天開放官荒、牧場。

闖關東——齊齊哈爾移民文化述略之一

黑龍江解禁始於呼蘭。當時,呼蘭轄境四周一千五百餘里,與吉林省屬境僅隔松花江,平原廣闊,土地膏腴,長河支港,足資灌溉。咸豐十年(1860),黑龍江將軍特普欽仿照吉林,在呼蘭所屬蒙古爾山等處劃出地畝百餘萬垧,招民開墾。到同治七年(1868),已放毛荒20餘萬垧。移民實邊,改善了黑龍江財政經濟狀況,也抵制了沙俄的蠶食。

伴隨民屯的大起,打官司告狀之事越來越普遍,民官之設迫在眉睫。同治元年(1862),在巴彥蘇蘇地方設置呼蘭廳同知、巡檢各一員,管理招墾充餉、賦課刑名及旗、民交涉事件,此為黑龍江設立民官之始。

闖關東——齊齊哈爾移民文化述略之一

由於官員對封禁開禁認識的不同,黑龍江移民實邊走了一些彎路。光緒七年(1881)冬,文緒任黑龍江將軍。在辦理御史英俊關於呼蘭科陰地方放荒奏議時,文緒認為,若再議招民認墾,流弊甚多。提出“仍請照舊封禁”之策,得到朝廷允准並令文緒“隨時稽查,不準刁民藉詞牟利,致滋事端”,清廷對東北封禁、解禁矛盾心態昭然若揭。

光緒十三年(1887)九月,恭鏜任黑龍江將軍,再次呼籲解禁,放墾呼蘭所屬通肯地段,以“利國帑、利民食、利保衛、利收輯、利經費、利徵收、利商賈、利稅務、利生聚、利邊備”,但沒有得到清廷的允准。

光緒二十一年(1895),清軍在甲午戰爭中慘敗,促使清廷改變立場,發佈一系列招民實邊的諭旨,以實際行動宣告全面開禁。黑龍江將軍增祺呈請開墾閒荒,以籌備軍餉,同時對漠河金礦進行整頓,並准許商民開採各礦,得到清廷的批准,黑龍江移民招墾再度興起。光緒二十四年(1898)三月,將軍恩澤放墾黑龍江呼蘭所屬湯旺河、璦琿所屬觀音山、布特哈屬訥漠爾河荒地。光緒二十七年(1901),署理黑龍江將軍薩保為統籌庚子之難善後要務,請“推廣屯墾”。

闖關東——齊齊哈爾移民文化述略之一

光緒三十年(1904),日俄戰爭在東北爆發。署理黑龍江將軍達桂、署理齊齊哈爾副都統程德全奏請全體開放封禁政策,旗、民兼墾,並對墾民加倍獎賞。此際,黑龍江已設有招墾和蒙荒兩個局,分別管理黑龍江招墾事宜。達桂於光緒三十年(1904)六月將招墾和蒙荒兩個局合併成立黑龍江省墾務總局,下屬地方再設分局,負責具體的各方土地丈放事宜和擬定墾務章程,黑龍江土地全面開禁。

闖關東——齊齊哈爾移民文化述略之一

從解禁、部分開放到清末完全開禁,黑龍江農業實現了較大發展。大批關內農民帶來中原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農作物種類增加,除麥、稷、菽等農作物外,在齊齊哈爾城郊已出現菜園子,有芹、韭、菠菜、茄、芫荽、蘿蔔、黃瓜、倭瓜、蒜等品種。程德全署理黑龍江將軍期間,還派員引入火犁(拖拉機)等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設備,在省城齊齊哈爾創辦農事試驗場,培育良種,分析土壤,使黑龍江農業生產步入機耕時代。

闖關東——齊齊哈爾移民文化述略之一

難民潮

民國18年(1929),河南大災,河南賑災會請求黑龍江江省安插數十萬難民。對此,黑龍江省政府認為,這種大規模安置方法與平時的“直、魯難民逐隊偕往自尋生計者又有不同”,並非易事。於是,協調各縣,開始了大規模的安置工作。至當年八月,安置河南難民共24968人,分送訥河等18縣、局,安置二24262人,自投親友者446人,餘260人在省城慈善會寄食。

至1930年,河南省擬向黑龍江省移殖人口10萬,但鑑於當時的條件,黑龍江省政府與之商定,以6萬為限。

闖關東——齊齊哈爾移民文化述略之一

此項工作尚未完結,民國19年(1930),遼寧發生重大水災。西起綏中、錦縣、義縣、北鎮、盤山、黑山、彰武,東迄新民、遼中、臺安,長6、7百里,寬2、3百里一片汪洋,盡成澤國,數萬難民湧向吉林、黑龍江。遼寧省政府主席臧式毅致電黑龍江省政府主席萬福麟,請求援助。為此,中華民國19年9月5日,黑龍江省政府籌設“遼寧水災籌賑會”,萬福麟親自任會長,向全社會募捐。

闖關東——齊齊哈爾移民文化述略之一

此後,大規模的難民潮沒有再流向黑龍江。原因是1931年日寇侵佔東北,百姓向關內流亡。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末,黑龍江再次成為政府移民的重點。

我的父母親是1959年從山東東平縣移民而來,至於為什麼遷移,當時我的父母根本不知道。直到2007年,我才弄明白。原來,當年國家為治理東平湖,將大批的人口遷移至東北,包括齊齊哈爾的廣大農村,亦如當今的三峽移民。時隔幾十年,國家要對這些移民有所補償,在統計被補助人口的時候,我們這些後人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此時,我的父母親都已不在人世。這項政策執行的有些奇葩:對於故去的人不做補償,對於健在的,陸續發放。政策的制定者是缺錢,還是缺德?讓他們自己去想吧。

闖關東——齊齊哈爾移民文化述略之一

偶然一次看電視節目播出黑龍江省甘南縣興十四村党支書付華廷的採訪。他聲情並茂的描述,當時動員移民,動員者這樣鼓動:東北可好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大米白麵……為了這個,挑著挑子來到黑土地。到這一看,我的娘,啥都沒有啊,是從搭窩棚開始的……。欺騙——許多政策就是這樣執行的。

而今,河北、山東人是齊齊哈爾地區佔比最高的人口。當年,按照口音,他們一個被稱為“老忐”、一個被稱為“棒子”,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歧視性的稱呼。然而,時過境遷,原來會說河北話、山東話的人逐漸故去,而他們的後代已經融入東北群體。他們操著純正的東北話,成為地地道道的東北人。

闖關東——齊齊哈爾移民文化述略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