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實用!統編教材名著閱讀如何教?怎樣學?看這篇就夠了!

閱讀是一生的修行,帶著孩子進入閱讀世界的好老師是孩子一生修來的福!

那麼,面對語文“統編本”的變化,老師如何真正讓學生海量地閱讀,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培養學生終身讀書的習慣呢?

超实用!统编教材名著阅读如何教?怎样学?看这篇就够了!
超实用!统编教材名著阅读如何教?怎样学?看这篇就够了!
超实用!统编教材名著阅读如何教?怎样学?看这篇就够了!

“統編本”的名著導讀有什麼變化?

與人教版原有的課標教材相比,“統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人教社2016年第1版)中的名著導讀有了新面貌,不僅推薦閱讀的名著篇目有了調整,而且其編寫體例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顯著變化

1

位置提前了。原課標本中,名著導讀附在全書後面,雖沒有冠之以“附錄”之名,但許多教師實際上是把它當作可有可無的附錄的,在教學中並不把它當成正式的教學內容。在“統編本”中,名著導讀穿插在第三、第六單元之後,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附錄,而是成為教材中正式的教學內容。

2

增設了“閱讀方法指導”。每一次名著導讀,都設計“閱讀方法指導”欄目,根據作品體裁等方面的特點和初中學生的學習需要,有針對性地介紹一兩種讀書方法,引導學生在讀書過程中有意識地運用、掌握讀書方法,以提升學生的讀書能力。

3

增設了“專題探究”。針對每一本名著的具體內容,設計了3~4個探究的專題,作為可供選擇的讀書任務,以此驅動學生的個體閱讀和群體共讀活動。

4

增加了推薦閱讀量。每一次名著導讀,除了重點推薦的一部名著,還以“自主閱讀推薦”的形式另外推薦兩部名著,全套教材推薦閱讀的名著因此增加了兩倍。

超实用!统编教材名著阅读如何教?怎样学?看这篇就够了!

從七、八年級名著導讀的具體內容(見上表),可以更直觀地瞭解這些變化。“名著導讀”的這些變化,深層裡反映的是教材編者高屋建瓴的指導思想。

“統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一直倡導:語文教學“應當把閱讀放在首位”,“閱讀教學除了學習知識,提高能力,還有更重要的,是培養高尚的讀書習慣,把閱讀作為一種基本的生活方式”。他明確表示:“‘統編本’語文教材還格外注重讓語文課往課外閱讀延伸,往學生的語文生活延伸。······力圖教讀’、‘自讀’,加上課外閱讀’,構成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這也是考慮到目前語文教學普遍存在的讀書少的弊端,想在教材中起到糾偏的作用。”這表明,教材編者希望在教材層面把課外閱讀提升到和課文閱讀同等重要的地位,把讀書活動納入到正式的語文課程之中,使讀書活動成為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中名著導讀的這些變化,反映了教材編寫的這一指導思想,也是落實

“三位一體”閱讀教學體系的具體體現。

教學中如何落實名著導讀

首先,紮實做好兩項前提性的工作一是語文教師自己要先讀起來;二是要把“名著導讀”納入學期教學計劃。對教材推薦閱讀(包括“自主閱讀推薦”)的名著,應該像對單元閱讀課文那樣重視起來。

一是語文教師要像研讀閱讀課文那樣來研讀推薦名著。要把個人的閱讀偏好擱置起來,用心閱讀、欣賞每一本推薦名著,獲得豐富的閱讀體驗,發現名著的魅力。要注意收集與名著有關的研究、賞析資料,形成自己對作品的獨特認識和評價。最好能夠用心記錄自己的閱讀體驗,系統整理有關研究資料,建立每一本名著的閱讀檔案。語文教師只有自己先讀起來,讓自己成為讀書種子,才有可能用自己在閱讀中獲得的體驗、發現和樂趣去影響學生,引導學生,點燃學生的讀書熱情,在學生心中播下讀書的種子。

二是要在學期教學計劃中安排適當的課時,從時間上保證、落實名著導讀。每一本名著的教學計劃,要做好讀書活動的整體規劃,兼顧課內和課外。課內的讀書活動,一般安排3~5個課時,通過“讀前導讀課”激發閱讀興趣,指導讀書方法,引導學生組成讀書小組,選定探究專題,做好讀書計劃;通過“讀中研讀課”,交流讀書體會,研討焦點話題,進行質疑問難,從而提升閱讀層次;通過“讀後分享課”,運用口頭報告、現場表演、多媒介融合等多種形式分享、展示、彙報讀書成果,並進行評價反思。課外的讀書活動,可以根據名著的篇幅和難度,安排在1~2個月完成(也可每週安排一節自由閱讀課讓學生在課堂內閱讀名著),重在由學生個人按計劃專注閱讀,運用批註、筆記等形式記錄閱讀體驗、閱讀發現,定時和小組成員交流、探討,以自己擅長的形式保留讀書成果,形成個人讀書檔案。

其次,要著眼於培養讀書興趣。

溫儒敏主編強調,要“把培養閱讀興趣與習慣,當作語文教學的頭等大事”,“讓中小學生多讀名著非常重要,這不只是語文學科的需要,也是為學生的一生‘打底子’的需要”。初中階段實施名著導讀,讓學生讀經典名著,其重點不在於讓學生讀懂、讀透一本又一本的具體作品,更不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經典名著的研究者(雖然不排除有的學生日後成為研究者);其

根本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是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經典閱讀歷程中滿足其探究世界、探究人生的好奇心,體驗到審美和發現的樂趣,獲得愉悅和滿足的情感體驗,進而形成持久的讀書興趣,養成終身閱讀的良好習慣。

要實現培養讀書興趣的目標,在名著導讀教學中,就必須以興趣為先導。要針對學生的已有基礎來設計讀書活動,找到讓學生愉快地走進名著的切入點,才有可能使學生對讀書活動真正有興趣。比如,七年級上冊第一次名著導讀推薦的是魯迅的《朝花夕拾》。這部回憶散文集,所寫的生活遠離現在的學生生活,缺乏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其語言對今天的學生來講也有幾分陌生感。對於小學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中學生來說,這些因素構成了巨大的閱讀障礙,如果直接佈置學生讀書,恐怕是難以落實的。有的教師針對這樣的學生群體,這樣來設計《朝花夕拾》讀書活動:

活動一

開卷遊戲·跳讀。

通過“搶答”“尋寶”的遊戲活動,把魯迅童年生活的一些有趣細節出成搶答題,讓學生無壓力地進入書本,在翻閱、瀏覽、跳讀全書過程中親近經典,初步體驗經典之趣。

活動二

懸疑解碼·選讀。教師有針對性地為每一篇選文設計一個“懸疑點”,學生自主選擇兩三篇,為解疑而默讀、跳讀、批註,尋找“破案”的蛛絲馬跡,抓住“牛鼻子”完成單篇閱讀。

活動三

專題探究·研讀。設計“我與魯迅比童年”和“摘抄片段,欣賞寫法”兩個開放性的、低難度的專題,引導學生融會貫通地閱讀全書。

三個小活動,由淺入深,趣味盎然,成功地實現了“消除與經典的隔膜”這一意圖。但是,對於在小學階段已經養成了讀書習慣的、基礎較好的中學生,這樣的設計可能缺乏挑戰性,難以激發其讀書興趣。下面的讀書活動則是針對這樣的學生群體設計的:

第一階段: 自主閱讀。

一讀: 自由通讀。學生不帶任何任務自由閱讀全書。

二讀: 提要鉤玄。學生給每篇文章寫內容綜述,並記錄疑惑。

三讀: 攻堅克難。精選自己覺得最難懂的一篇,想辦法讀懂,並寫出讀書筆記。讀書筆記須包含三個內容: 閱讀困惑,最終讀懂了什麼,用了哪些方法。

第二階段: 交流分享。

1. 交流初讀印象。讓學生通過回顧閱讀過程,展示閱讀初感,來創設閱讀交流的氛圍。

2. 分享攻堅心得。針對學生認為書中最難讀懂的《二十四孝圖》《無常》《範愛農》,請同學從初讀的困惑、解決的方法、閱讀的結論三個方面展示閱讀成果,分享讀書心得。

3. 提升閱讀層次。在讀懂單篇的基礎上,引領學生藉助“小引”瞭解創作背景,品讀文段把握文體特徵,從整體上把握此書的主要內容、藝術特色和深刻內涵。

第三階段:展示成果。

1. 舉辦讀書報告會。學生報告自己專題探究的發現。

2. 創作、排演話劇。學生結合魯迅1924—1926年的人生經歷創作、排演話劇。

相比前一個設計,這個設計把起點設定在學生的自主閱讀,把重點放在幫助學生克服閱讀障礙,提升讀書質量,更能讓基礎較好的學生群體發揮特長,展示才華,進一步激發其讀書興趣。

再次,要善於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分享。

基於自主閱讀的閱讀分享,是讀書活動能夠產生良好效果的關鍵。讀書活動中經常開展閱讀分享,有助於形成平等交流的閱讀氛圍,有助於改善學生對於閱讀的態度,有助於互相啟發、互相激勵,有助於提升讀書質量。

讀書活動中的閱讀分享,內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複述、演繹作品的情節故事,可以發表對人物的看法,可以評點作品的藝術特色,可以說出自己閱讀中的情感體驗和探究發現,可以聯繫時代背景或同類作品進行深入剖析,可以大膽質疑和批判。閱讀分享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口頭報告、小組朗誦、論文宣講、現場表演、微電影、多媒介演繹等,學生可以發揮個人的特長和創意,自由選擇。當然,也可以在班級讀書氛圍尚未形成之初不拘一格,不做任何限制,但是逐漸提出一些限制性的分享要求,比如將分享內容限定在相對集中的兩三個話題上,對分享形式也從提高學生素養的角度提出一些明確要求。

閱讀分享的主體自然應該是學生,但在具體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發揮應有的作用:

①要有意識地創造條件,讓各種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有分享的機會;

②要能夠在分享中發現有價值的討論話題,

引導分享由淺入深,使分享能夠漸入佳境;

③要善於適時和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以自己示範性的分享來帶動、激發、提升學生。

從許多讀書活動課例來看,教師的示範性分享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一個愛讀書、善讀書的教師自然是“腹有詩書氣自華”,其示範性的閱讀分享中透露出來的書卷氣息和高見卓識是能夠征服學生、帶動學生的。相反,一個不愛讀書、不善讀書的教師由於對經典作品缺乏個人獨到的見解,在課堂上連一個可以和學生對話的高明讀者角色都不易勝任,看起來頂多像是一個外行的主持人。

最後,名著導讀教學不能太像傳統的語文閱讀課。

在“統編本”投入使用的一年中,各地普遍開始重視名著導讀教學,這是一個很可喜的現象。但是,同時也看到有些名著導讀的課堂教學用力過猛了,太像傳統的語文閱讀課了。

比如有的《西遊記》導讀課,在一節課的大部分時間裡,教師抓住“讀書方法指導”大做文章,大講什麼是精讀,什麼是跳讀,甚至要求學生去辨別跳讀和瀏覽、略讀的細微區別,偏偏就不讓學生翻開手邊的名著開始讀起來。

“統編本”的名著導讀設置“讀書方法指導”欄目,確實是希望教師們重視讀書方法的指導。但是,讀書方法是策略性知識,讀書方法指導的的在於讓學生在讀書實踐中反覆運用,以熟練掌握方法。要實現這樣的目的,必須依靠有指導的實踐需要把方法的運用融入具體的讀書過程中,而不能依靠概念的講解和辨析。只有跳進水裡遊起來才能學會游泳,只有埋頭書海讀起來才能學會閱讀,這是常識,名著導讀教學不能違背常識。又比如有的名著導讀課,在學生還沒有翻閱作品之前,就大講特講作家作品的歷史地位、藝術價值,大肆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彷彿是在給大學中文系的學生上文學史。這些把生機勃勃、充滿魅力的經典名著當著文學知識來介紹的導讀課,恐怕是無法起到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作用的,反倒很有可能產生反作用、副作用!

為防止名著導讀教學中出現這類“用力過猛”的現象,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名著導讀的關鍵

是讀,要讓學生“連滾帶爬”地讀書,讓學生海量地閱讀。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培養學生終身讀書的習慣。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好媽媽and好老師(ID:haomamajiahaolaoshi),有所改動。

超实用!统编教材名著阅读如何教?怎样学?看这篇就够了!超实用!统编教材名著阅读如何教?怎样学?看这篇就够了!

設計:王藝臻(實習)

主編:吳海濤

超实用!统编教材名著阅读如何教?怎样学?看这篇就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