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馬未都藏有一塊「和氏璧」,大於這塊壁的全國不超過十塊!

收藏:馬未都藏有一塊“和氏璧”,大於這塊壁的全國不超過十塊!

馬未都藏有一塊和氏璧,這塊壁是西漢的,尺度在玉璧中算大號。

收藏:馬未都藏有一塊“和氏璧”,大於這塊壁的全國不超過十塊!

馬未都的“和氏璧”

根據馬未都的的數據統計,現在有記錄可查的大於這塊壁的實物全國不會超過十塊。這塊玉璧的尺寸有29點幾不到30公分。三層紋飾,外面是饕餮紋,中間是蒲紋,裡面又是饕餮紋。當年卞和的和氏璧就是這麼個東西,再大也大不到哪去,因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從戰國到西漢的壁最大也就35公分左右,比馬未都的這塊剛好再大一圈,厚度也就是這個厚度。

收藏:馬未都藏有一塊“和氏璧”,大於這塊壁的全國不超過十塊!

歷史上講卞和獻和氏璧給楚王,後落入秦始皇手中,被裁出四寸見方,做成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傳國玉璽。但根據馬未都的考證以及實物對比,裁出四寸見方是可能的,但厚度不夠,它做不成玉璽。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璽”和“帝印”的厚度都是1.8公分左右,以及1968年13歲少年孔忠良放學途中無意間腳踢出來的劉邦老婆呂后的“皇后之璽”的厚度為2公分,漢朝前後兩者璽的規制都幾近相同。

收藏:馬未都藏有一塊“和氏璧”,大於這塊壁的全國不超過十塊!

呂后的“皇后之璽”

中國的璽印,從戰國到漢,中間夾著秦朝,這之間的形制沒有大的區別,一般都是覆鬥狀,有的上面帶一個橋形鈕,有的是一個鑽孔,它的厚度跟它的體量是有一定比例關係的,它不可能做得特別薄。想想如果說傳國玉璽像和氏璧這麼薄,上面再刻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麼薄的玉璽,怎麼蓋章,沒法蓋,拿都拿不住。所以馬未都認為從這個角度講,傳國玉璽一定不是和氏璧改的。

收藏:馬未都藏有一塊“和氏璧”,大於這塊壁的全國不超過十塊!

馬未都的“和氏璧”側面

究竟傳國璽是用什麼材料做的,長什麼樣子,我們今天都沒有看到,史書上各種不同的記載沒法一一說明白。

馬未都的這塊精美的玉璧,如果有機會上手,就可以感受到上面犀利的刀法,所有的紋飾都非常清晰,近距離看美不勝收。

收藏:馬未都藏有一塊“和氏璧”,大於這塊壁的全國不超過十塊!

壁在我們的文化中是禮天的,《禮記》中記載有蒼壁禮天,所以從情感角度講,更願意說用和氏璧改為傳國璽,但實際上又是行不通的。

當然,傳說中的傳國玉璽沒有傳下來,後人也都沒有見過,對於傳說怎麼理解都是可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