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樓市20年,再無商品房?

中國樓市20年,再無商品房?

1000多年前,唐朝張角起義時曾說: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1000年後的今天,中國正處於甲子的前10年中。

上一個甲子還是在1984年,下一個新千年甲子則延伸到了2044年。

自從1984年以來,加上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全國上下掀起了經濟建設的大潮。

在製造業扛起前10年的時候,房地產則接棒走過了接下來的20年。

1998年房改至今,房地產已經整整在舞臺表演20年,也是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中國樓市20年,就是一部回望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

風起於青萍之末!

房價現在成了我們中國人的一塊心病,成了年輕人拼死累活不得不去爬的高山,房價吼一吼,整個社會都要抖三抖。

想要明白這個問題,就要追本溯源。

談到現在的房價,有一個東西肯定避不開,那就是發生在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

分稅制,允許地方政府自己想辦法發展經濟,只要把中央規定的稅收交齊即可。

同時,一部分政府部門的支出需要地方政府自己承擔。

在分稅制之前,我國大體實施的是中央集權稅收制,也就是稅收統一上繳中央,地方支出由中央撥錢。

分稅制的實施,是形成土地財政的必要條件。由於早期需要負擔自己的支出,導致很多地方政府入不敷出。

在實施分稅制的時候,很重要的一條,那就是土地稅收劃歸到了地方政府。

而依靠賣地,能得到大量的稅收,這就導致各地方政府大力發展土地財政,一缺錢就賣地,為了有更多的錢,不斷的抬高地價。

靠瘋狂的賣地以及漲價賣地,地方政府獲得了大量的收入,發展到後來甚至僅僅依靠土地財政就能收支平衡。

土地,是地方政府的命根子,是地方政府的根本。

分稅制之後,地方政府鉚足了勁兒為房地產源源不斷輸送燃料。

最直接的導火索,是在1998年住宅的商品化,從此房價開啟了一路上漲的狂奔。

1998年,住房商品化以後,房價就開始了上漲的一路狂奔。

中國樓市20年,再無商品房?

作為經濟改革的重要內容,房改是指對福利分房制度進行變革,實現住房的商品化和社會化。

回顧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歷程,住房制度改革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房地產行業可謂一大看點,其影響和意義遠遠超出經濟範疇。

與其他各項改革一樣,住房制度改革也是在探索中不斷前進,在調整中逐步展開。

根據效果,我國住房制度改革大體上經歷了三個10年:

1978-1988年的探索試階;

1988-1998年全國逐步推開和深化階段;

1998年至今實行的住房分配貨幣化,建立住房保障制度階段。

前兩個階段,基本上沒用。在這種重資產的大背景下,一定要有資金和貨幣注入才能啟動這駕笨重的馬車,而一旦開動,狂奔的勢頭便不會戛然而止。

於是在1998年,樓市開始起飛。

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自1998年至今,房地產價格一直是震盪溫和上漲的。

但在2008-2009年和2015-2016年這兩段時間,房價開始了毫無人性的瘋漲,一二線城市的房價直接翻了兩三倍。

在過去十幾年間,加入世貿組織以後,中國依靠上十億流動務工人口的血汗勞動,完成了資本的初步積累,成為了“世界工廠”。

世界工廠,顧名思義就是造的東西賣往全世界,是很明顯的出口導向型經濟。

08年時世界遭遇經濟危機,需求萎縮,導致產能過剩。也就是繼續原來規模生產,但是東西賣不出去,導致經濟下行。

當時國家為了刺激經濟,出臺了4萬億的貨幣計劃,但是資金進入實體領域只能空轉,因為沒有更多的需求。

在投機分子以及買辦資本的主導下,大量熱錢湧入樓市,直接推高了房價泡沫。

1998年開啟房改,但當年修訂的《土地管理法》規定: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15倍,省級政府批准可以增到不超過30倍。

第63條又規定:農民集體所有土地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

這就基本把土地的口子給壟斷了。

極度缺錢的地方政府,在隨後的史上最宏大的城市化、開發區的進程中,走上了土地財政之路。

住宅用地換土地出讓金,工業用地換增值稅,城投平臺搞基建貸款,搞的越超前升的越快。

早期錢少事兒多,多數基層只能不講規矩了,少不得各種因為徵地拆遷而釀成的衝突和悲劇,與當年的計劃生育可以相提並論。

每一個人的家鄉都在淪陷。

只剩中心城市、省會和個別城市等能在治安、教育、衛生、醫療、發展機會方面還有可觀之處。

農村土地不準入市,資本和富豪不能下鄉、土地不能自由交易、轉變用途和獲得信貸。

結果是幾億農民過度依靠出售體力,勉強餬口,支付教育、醫療、進城門檻之外,沒有什麼消費能力,還有承擔信貸的憑藉。

所以“產能過剩”“環保難題”“資產泡沫”“順差過多”等等其實是偽問題,是產權和信貸侷限在城市的諸多後果而已。

另一個後果就是,競爭中勝出的居民,極難在鄉郊置辦莊園、別墅、參與學區,只能繼續打下一個關卡:海外購房、培育後代。

附帶結果是數以萬億計的財富成為別國公民的“海外”資產。

這種財稅和土地機制,近乎成為一個逐層向上、向海外抽取精英和財富的水泵矩陣,沒有反哺。

看懂的人最後發現了這個遊戲的通關秘籍,就是藉助槓桿提前在中心城市卡位。

而,京滬永遠漲背後的邏輯即是如此。

浪成於微瀾之間!

1998年,面對亞洲金融風暴衝擊,為擴大內需,國家啟動房地產市場改革。

房改主要目的是刺激住房消費需求,使其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1998-2001年間房地產以價格平穩趨勢得到全面發展。

此時北京房價均價5000元一平米。

中國樓市20年,再無商品房?

1998年啟動住房市場後,房地產出現過熱苗頭,2002年後房地產宏觀調控全面展開,但控制房價過快上漲的目標未能實現。

2003 年國家確立房地產為支柱產業,同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首次突破 1 萬億元,房地產行業出現投資和需求並存的過熱現象。

此時北京房價已到7000元每平米。

2005起中國房地產上漲壓力巨大,政府先後出臺調整土地供應、調節市場、信貸結構和開徵交易稅費等措施。

但這麼多政策之下,2007年頻現天價“地王”,穩房價的目標實現並不理想。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及隨後的歐債危機迅速向全球蔓延,中國經濟也受到衝擊。

不僅如此,國際金融危機還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國際資本大量撤離。

2008年11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未未2年內投資4萬億元刺激經濟。

調控後房價空前暴漲,2008年和2009年GDP增長率分別為9.6%和9.2%。保增長目的達到,大量資金流向房地產,房地產市場觸底復甦。

中國樓市20年,再無商品房?

經過2008年的經濟危機和房地產刺激,北京房價扶搖直上,由2009年的1.5萬直衝2010年的2.5萬。

2010年4月,“史上最嚴厲的調控”在“兩會”之後拉開序幕;同時對“二次房改”的呼聲越來越大,要求加大保障房的建設。

在土地供應、市場結構、稅收和信貸調控基礎上,全面祭出限購措施。

2014年新政後,房市開始觸底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2015-2016年房地產市場出現明顯分化,在一二線房價暴漲的同時,三四線房價穩定並持續去庫存,體現了“總量放緩、區域分化”的新發展階段特徵。

此時,北京房價已經4萬。

2014-2016年,相關部門推出多項調控政策。截止2014年底,除北上廣深,大部分實行限購的城市取消了限購政策。

但在2016年2月,央行再度降準。

2016年7月政治局會議提出“抑制資產價格泡沫”。

2016年國慶前後,房地產調控政策密集出臺。

自2016年9月,熱點城市先後發佈新房市調控政策,七天內全國加入調控行列的城市達到19個。

2016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長效機制”: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

終於,北京房價最高均價定位在了7萬元每平米。

時至今日,限購仍在繼續,熱點城市的房價上漲仍在延續。

由一二線蔓延到三四線,再從三四線蔓延到縣城。

2017年,在河南的鄭州下轄縣級市出現了這樣的一個情況,一個面目清秀的小姑娘,為了排隊搖號,提前一天到了售樓部。

晚上帶了被子就睡在了售樓部門前,等待天亮的搖號。

等到早上,她就披著被子在寒風中排隊。

當記者看到她睡眼惺忪不修邊幅的面容時,心疼的問她為什麼要這麼拼?

她縷了一下臉頰的頭髮,迷茫的望著剛升起的太陽:不買房,錢留著能幹嗎?

在這個時代:她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

稀缺催生價值!

中國房地產市場是一個半市場化半行政化的市場,即是經濟維穩利器,又是攸關民生的關鍵,這種矛盾的組合猶如人格分裂,必然衍生出扭曲的價格與市場。

中國樓市20年,再無商品房?

回顧過去的經驗,國內宏觀調控在預期管理上總是不盡如人意。

從2008年次貸危機後,經濟增長乏力,實行寬鬆政策,經濟不見起色,在配合以房地產寬鬆,最後房價快速上行。

而後又再重拳調控。再陷入緊縮,經濟停滯,再次啟動寬鬆,祭出房地產。

久而久之,人民群眾也熟悉了這個套路。

2006年-2009年、2009-2011年、2015- 2018年這幾次週期變化就很典型在循環著上述的套路。

人民群眾見過世面後,就不會見得風就是雨,開始抓到經濟調控的底線——不發生系統性風險,而與銀行綁在一起的房地產,就是這個大系統。

終於,這一次央媽和管理層高舉調控的鐵拳,衝進市場中,睜眼望去,發現對面站著汪洋大海般的人民群眾,抬頭45度角仰望天空,悲傷逆流成河。

中國樓市20年,再無商品房?

但是,這一次調控要比以往堅決。

房住不炒的精神下,再苦也要咬牙堅持限價、限售、限購、限貸。

就像股市一樣,被調控的一手房變成了一級市場限制市盈率的IPO,與更加市場化的二級市場形成了價格倒掛,二手房價成了一手房價的錨。

這種人為的套利空間,簡直是天上掉餡餅。

充滿智慧的對手盤的人民群眾又豈能放過這種機會,就跟26年前不會放過打新股、深圳買新房一樣。

1992年8月7日,深圳市發佈新股認購抽籤表發售公告。

宣佈1992年發行國內公眾股5億股,發售抽籤表500萬張,中籤率為10%。

每張抽籤表可認購1000股,每張身份證可花100塊錢買一張抽籤表。

而在1991年,深圳的新股認購抽籤表首次發售,價格僅為1元一張。

全國各地的人帶著成千上萬張身份證紛至沓來,赴深的火車票也被翻炒數倍,排隊者前心貼後背緊緊擁抱在一起。

9日下午還下起了傾盆大雨,但是此時,就是九雷轟頂也難撼動人群半步。

到晚上,就宣佈500萬張新股認購抽籤表發行完畢。

10日,數千人因為排隊數日沒買到認股抽籤表,開始衝砸大街上的一些商店,燃燒了幾輛汽車,爆發了當時聞名全國的8.10事件。

當時排隊的人會不會想到?在26年後某個下午,自己仍在深圳街頭排隊爭取一個搖號資格,只是這次是購房的資格。

巧合的是,23號深圳也在下雨。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進黃沙始到金。

20年的風風雨雨,房地產市場湧現了很多的大佬。諸如王石、許家印、孫宏斌。

而今,我們說一個地產界的一股清流:河南建業胡葆森。

在中國房地產界,歷來有“三君子”之稱,所謂“北之萬通馮侖,中之建業胡葆森,南之萬科王石”。

那麼,老胡為何被稱為君子呢?

胡葆森曾說:人生本來就是長征,創業也是長征!

胡葆森出生於河南濮陽,是土生土長的河南人,青年時曾在“上山下鄉”的洪流中在農村經歷過艱苦的磨練。

1992年,站在人生的選擇路口,胡葆森選擇歸鄉,以“港商”的身份回到鄭州,成立建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當時,河南房地產市場並不為市場看好,相比於沿海等地,被成為內地的“鹽鹼地”。

別人待不慣的鹽鹼地,恰恰是胡葆森引以為傲的故鄉。

20多載光陰過後,老胡滿腔熱血拋灑在中原這片熱土,孕育了一種具有時代人物情懷的生活場所和方式。

即使上市之後具備佈局全國的實力,老胡依然堅持只為河南人蓋房子。建業,走的再遠,也不會忘記最初想走的那條路......

中國樓市20年,再無商品房?

對於企業來講:選擇容易,而堅守實難。

在房地產市場分化的白銀時代,有多少房企放棄了三、四線城市的擴張,重新回到一、二線大城市去避險,去追逐最後的高利潤。

對於25年堅守河南房地產市場的胡葆森來講,更希望看到的不是一、二線城市的金戈鐵馬,而是三、四線城市的桃李春風。

身為華夏中原腹地的河南,曾經擁有著千年的輝煌與榮耀,也曾經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錯失發展的機遇而黯淡失色。

而站在城鎮化新的起點上,依然懷揣著重振崛起的夢想。

2015年,建業發佈了新的戰略提出“構建大建業生態系統,佈局家居、文化旅遊、教育、體育等多元化產業,實現企業從房地產開發商到新生活服務商的整體轉型”,做中原城市化進程的推動者。

在建業的道路上,或許胡葆森想用實踐證明,向下走,向縣域前進。

九大新生活服務體系,定製業主幸福需求。

25年春去秋來,建業,一個擁有河南本土情懷的地產開發商,紮根中原,造福百姓。

在與人民網記者交流過程中,記者問道建業是否會離開河南本土向外尋求發展時。

胡葆森表示:建業不會走出去。

或許在多年之後,我國房地產企業發展史上有這樣一個堅持省域化發展的企業的傳說,他的掌門人曾經說過“此生不出河南”。

當然,河南建業也失去了黃金擴張時機。

王石已遠去,馮侖在研究一體化,只有恆大的許家印依靠足球在欣欣向榮,融創的孫宏斌早已是美利堅人,碧桂園在三西線開疆拓土,要給你一個五星期的家。

只剩中原的胡葆森,留下孤獨的背影,在其輕資產道路上不斷前行。

誰是誰非,誰對誰錯,全憑歷史去定奪。

在這個物質橫飛,物慾橫流的時代,一切以成敗論英雄,一切時勢都會造英雄。

寫在最後!

縱觀中國房改20年,無論是房價的接連上漲讓房子成為有房者心中的香餑餑,還是無房者的口誅筆伐,眾矢之的。

回過頭來發現,一切的生活按部就班,依然照舊,沿著既定軌道前行。

但瘋狂的投資者仍然會歇斯底里,心有不甘的發出狂人般的吶喊:房地產永遠漲。

中國樓市的投資者都很難有自己決定自己命運的時刻。

內有收入約束,外有五限威嚴,朝堂的一紙敕令,犧牲掉就是百萬、千萬甚至一整代人的心血。

他們最恐怖的事情就是:那輛時代的列車已經拉響汽笛,車輪開始緩緩滾動,自己卻連一個站票都沒買到,如果不瘋狂抓住一切機會奮力一躍,又能如何?

1992年8月,120萬人拿著370萬張身份證湧入深圳,瘋搶新股認購證。

1993年2月,瘋狂的炒家湧入海南炒房炒地,600多萬人口的海南省一度有2萬家地產公司。

2007年8月,追趕牛市的人群在券商營業部前排起了長隊,而在幾年之後,他們又把隊伍轉移到了售樓處和民政局前。

房住不炒,在他們面前,就是一個笑話。

圍觀的群眾,不會詰難這些發財或失意的賭徒,只會問:下次能否帶上我?

房地產這艘巨輪,已經行駛到了十字路口。而2018年房改的再次面世,就是要在這個緩慢前行的道路上,讓其強行轉彎。

加之以經濟增長不斷對重風險,通貨膨脹不斷抵消增幅。

你所要等的,就是下一個10年!

在房改之前,市場上有廉租房,經租房,保障房,經濟適用房,政策性住房,共有產權房,限價房,可售公房,使用權房,非成套住宅………

在房改之後,市場只有一種房產:商品房。

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房改20年,當住宅用地逐漸被壓縮,保障性住房即將成為未來主流的時候。

中國再無商品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