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基層做信訪——記影山鎮信訪員楊昌麗的工作感悟

我在基層做信訪——記影山鎮信訪員楊昌麗的工作感悟

大家都說,信訪工作是一個最能鍛鍊人的地方,是最能讓幹部成長的地方。影山鎮幹部楊昌麗從事信訪工作剛滿一年,她說:“從事信訪工作一年來,在實踐的磨練以及領導的關懷指導下,我也從當初工作上的‘傻白甜’慢慢的蛻變成為一名‘老江湖’,這一年的時間裡,接訪了許多的群眾,從他們的來訪事項中,有鄰里糾紛,有家庭糾紛,也有與政府的矛盾糾紛,從他們的傾訴中,我看到平常老百姓的生活狀態,也從中窺探到了群眾生活的喜怒哀樂,領悟到了信訪工作的苦與樂”。從楊昌麗的敘述中,感受到她對信訪工作的感悟是從內心而發。

2017年5月17日,影山鎮紫林山村一村民到鎮群眾工作中心反映其房子被公公(丈夫的父親)私自佔領,現要求將房產證更名為自己本人。楊昌麗接訪了來訪群眾,來訪人聲情並茂、眼泛淚花地訴說事情原委:“自己於1992年與丈夫結婚,婚後育有一個女兒,丈夫還有兩個妹妹,但是兩個妹妹都沒有工作,在家務農,一家人的收入主要靠丈夫在小學任教。經過夫妻倆勤儉節約,終於在1997年建成97平米的新房,並叫家人一同搬來一起住,當時沒有辦房產證。但是天有不測風雲,2008年左右,丈夫酒精中毒,患有精神阻礙病,從此不記事、不管事,一家人沒有收入來源,而女兒又要讀大學,所以來訪者不得已外出打工,就在她外出打工期間,其公公私自去補辦房產證,房產權落在公公名下” “之所以公公這樣做是因為該房屋處在景區規劃區,將來有可能要徵收,所以,是打徵收補償費的主意”。聽著來訪人的述說,她頓感不平,對其“遭遇”深表同情,心想怎麼會這樣呢,一家人一起同甘共苦這麼多年,公公要補辦房產證也應該和家人商量一下啊,何況房子當初是他們夫妻倆自己出錢建的,她是義憤填膺,認為“公公”竟因蠅頭小利而不故親情。

楊昌麗第一時間把接訪情況向領導進行彙報,在彙報過程中也表達了她心中的 “憤憤不平”。領導認真的對她說:“小楊啊,所有的事情不能只聽一面之詞,也不能一概而論,尤其是群眾工作,我們要保持一顆中立的心,一切以調查取證為基礎,要實地調研,深入群眾瞭解情況,展開實地調查才能得出結論。同情心可以有,但是不能偏聽偏信”。為切實瞭解來訪人反映的真實情況,楊昌麗事後及時到當地群眾中走訪瞭解情況,調查瞭解原因。經調查,真實情況並非當事人到群眾工作中心所反映的情況。後經疏導、解釋工作,來訪人表示對此事不再反映。

楊昌麗說,她最近看了馮小剛導演的作品《我不是潘金蓮》後,想到了這一件事,感觸很深,明白了在日常信訪工作中,必須對每一位群眾反映的問題認真深入的調查瞭解情況,掌握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細緻入微的瞭解群眾的心理狀況,才能夠解決問題、化解矛盾,不能表面的瞭解情況和看待問題,這樣不利於問題的解決,也許還會不斷的激化矛盾,導致不可收拾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