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巨炮,航母時,不要忘了那些默默無聞的防空巡洋艦

當大量的愛好者關注於大艦巨炮、航母戰機的時候,默默無聞但卻至關重要的防空型巡洋艦被大多數人所忽略,但她們在護航商船、保護艦隊上作出的貢獻不可磨滅。

美國海軍中代表的是亞特蘭大級(CL-51:54)以及後續的奧克蘭級(CL-95:98)和朱諾級(CL-119:121),其中亞特蘭大級三號艦聖迭戈(USS San Diego CL-53)在戰爭期間一共獲得18枚戰鬥之星,僅次於企業號航空母艦,是美國海軍接受榮譽次數第二多的戰艦(無並列),而其中損失的也有首艦亞特蘭大和著名的“沙利文兄弟”的朱諾號(CL-52),足見其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

黛朵級(或譯為狄多)在英國皇家海軍中的地位與作用和亞特蘭大級較為相似,第一批黛朵級和第二批貝羅納(或譯為司戰女神)級,相比起亞特蘭大級來說最大的不同在於黛朵級一直裝備了21寸魚雷,而亞特蘭大級第三批的朱諾級和之前的部分艦艇則取消了魚雷發射管。

在設計上黛朵級有比較濃重的英國戰艦風格,採用了箱式艦橋的設計,船型採用了大西洋常用的長艏樓船型,幹舷高度相較亞特蘭大級更高一些(亞特蘭大參見:如何評價亞特蘭大級輕巡洋艦? - 軍事)。

當我們談論巨炮,航母時,不要忘了那些默默無聞的防空巡洋艦

HMS Argonaut (61)亞爾古號,從這個角度看和前衛豪華郵輪很類似。

雖然長寬比都在10.3:1附近,但和亞特蘭大比較起來俯視圖接近紡錘形的黛朵看起來要看起來臃腫一些。

當我們談論巨炮,航母時,不要忘了那些默默無聞的防空巡洋艦

英國在二戰期間巡洋艦設計已經比較成熟,上圖主要表現了兩點,第一是全部的QF 5.25“/50 Mark.I彈藥庫都在底艙,水線以下,如果被炮彈打穿海水迅速灌入防止殉爆。

第二點就是魚雷發射管。之前提到過對於偏重防空的巡洋艦來說裝魚雷可能不是正確的選擇,魚雷誘爆是相當危險的。

日本在設計最上級的時候把魚雷發射管放到了第二甲板上,上方還有上甲板,魚雷誘爆後由於上甲板阻礙會對船體帶來更大的損傷,黛朵則是直接選擇上方開放,並且魚雷管靠側舷佈置,如果來不及提前射出魚雷,則可以旋轉到於船體垂直的位置,這樣即使被誘爆由於魚雷在外側,收到的損傷更小。

黛朵雷擊能力比較一般,2座三聯裝21寸魚雷分列兩側,只能說聊勝於無吧。

當我們談論巨炮,航母時,不要忘了那些默默無聞的防空巡洋艦

從適航性的角度說黛朵級的表現要略好於亞特蘭大,但是頭重腳輕的問題要更嚴重一些,後期型號取消了一層甲板,緩解了這個問題。

另一個問題就是C炮塔,下圖黛朵的C炮塔距離艦橋太近,火炮的煙霧會干擾艦橋觀測所。所以一般要處理都是處理C炮塔,還能順帶解決頭重腳輕的問題。

當我們談論巨炮,航母時,不要忘了那些默默無聞的防空巡洋艦

航速32 kt,四軸單舵,主機功率和噸位都要小於亞特蘭大級,某種意義上的小船扛大炮。

武器上由於英國戰時物資緊缺用過一段時間其他炮作為應急用,原始設計時計劃使用QF 5.25“/50 Mark.I DP,這門高平炮的數據還可以,因為倍徑比較長,口徑也略大於美國的5"/38 MK.12 DP,這門炮是當時英國想同時保留對艦和對空火力的一個結果,美國的5”/38 MK.12對空還可以,但是對水面艦艇的殺傷力並不太好。

當我們談論巨炮,航母時,不要忘了那些默默無聞的防空巡洋艦

Mark.II炮塔。

現在來看在二戰時期對於5寸口徑的火炮保留良好的對艦和對空火力還是很困難的,英國比較強調全面,美國則強調專精,也有他們各自的因素在裡面。

QF 5.25"/50 Mark.I 射速:7-9 rpm 炮口初速: 792 m/s 壽命:750 r 射程:21397 m @45° 射高:14170 m @70° 俯仰速度:10°/s(Mark.I/II); 20°/s(RP10 Mark.II) 迴轉速度:10°/s(Mark.I/II); 20°/s(RP10 Mark.II)

由於5.25炮的產能問題,有一段時間還使用了4.5"/45 Mark.III UD作為主炮:

QF 4.5"/45 Mark.III UD 射速:20 rpm 炮口初速: 746 m/s 壽命:650 r 射程:18970 m @45° 射高:12500 m @80° 俯仰速度:10°/s 迴轉速度:20°/s

對比一下美國的:

5"/38 Mark.12 射速:15-22 rpm 炮口初速: 762 m/s 壽命:4600 r 射程:約16000 m @45° 射高:11887 m @85° 俯仰速度:15°/s(Mark.29) 迴轉速度:25°/s(Mark.29)

打AP彈的時候美國的MK.12對於76 mm的裝甲穿甲上限是6770 m,5.25 Mark.I對於76 mm裝甲大約是8700 m,因為不清楚落角和裝甲質量,不好比較,但可以看出來在對輕裝甲目標(3寸大約是7000噸級和以下的輕巡洋艦比較標準的側舷厚度)上來說顯然5.25炮的表現要更好。

相比起美國的Mark.12來說5.25的威力、射程、射高和彈道表現都要好一些,然而因為這門炮比較大,重量也更重,不太適合安裝在驅逐艦上,加上一開始產能有問題,並沒有特別廣泛的使用,不像美國從戰列艦到驅逐艦都用差不多一種炮。

黛朵級後期的貝羅納級採用了RP 10 Mark.II炮塔,帶有RPC(遠程動力控制),炮塔迴轉速度和俯仰速度都有提升。

不過這門炮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射速不夠,後期配合RPC解決了迴轉和俯仰速度太慢並且使用VT信管之後射速就成為了最大的問題。

有幾艘黛朵級使用的4.5寸炮在射程射高和彈道上來說要好於5.25和美國的Mark.12,不過迴轉、俯仰(影響目標高速度變化時的火力跟蹤),可以認為是防空強化版,但對艦攻擊能力存在進一步的下降。

副武器主要是40 mm砰砰炮,雖然不如40 mm博福斯不過也還不錯,後期也有換裝,此外還有大量的小口徑高射炮,12.7 mm 威克斯Mark.III,後期用了20 mm厄利空高射炮,戰時對於防空武器的加裝比較多,看起來和刺蝟差不多。

反潛能力是英國驅逐和輕巡必備技能,這裡就不多說了。

火控方面都配備了英國的HACS(高仰角火控系統),雷達方面使用的種類比較多,前後使用過Type 272/279/281/282/285/291……等一系列型號,英國對於火控系統還是相當上心的,雷達性能也不錯。黛朵的主炮和部分高射炮都是可以再雷達控制下射擊。

裝甲防護上表現比較一般,畢竟只是5000噸級的輕巡:

主裝甲帶:76 mm 彈藥艙頂:38-25-19 mm 彈藥艙側:25 mm 甲板裝甲: 51-32 mm 炮塔正面: 38 mm 側面及頂蓋:25 mm 炮座裝甲:38-12.7 mm 指揮塔裝:無裝甲(←這就叫作死

這個噸位防雷能力也比較差,大部分損失的黛朵級都是被潛艇打了黑槍。

當我們談論巨炮,航母時,不要忘了那些默默無聞的防空巡洋艦

作為英國二戰期間產量最大的一級防空巡洋艦,考慮到不到6000噸的噸位,黛朵級的表現可以說是相當不錯,比起日本的5500噸輕巡來說簡直強了一個級別,與美國優秀的防空輕巡洋艦亞特蘭大級相比,黛朵的對艦攻擊能力要更強,但由於艦體和本身火炮的能力限制,導致其防空能力並不如16門炮的亞特蘭大級。但相對的,亞特蘭大級適合的任務要更為單一,黛朵級的設計也體現出了當時英國要求自己的巡洋艦具備多重功能的需求。

如果沒有這樣的巡洋艦和驅逐艦保護艦隊和航線,贏得一場戰爭是幾乎不可想象的,在訴說大艦巨炮和航母戰機的光輝的時候,也不應該忘記這些默默無聞的守護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