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走出的「大國良師」 獲獎證書與發表的文章要裝一背簍

大山裡走出的“大國良師” 獲獎證書與發表的文章要裝一揹簍

“用筆觸記錄良師平實感人的故事,讓每一位良師都能發光,哪怕是點點微光,一絲光亮,也可以傳遞一點暖意。”師範畢業的鐘立新走上三尺講臺,遇到過改行、提拔學校校長、受邀調名校等工作機會,但這些都沒能動搖他紮根摯愛農村教育的意志,一直以教書育人為己任,他始終堅守在教育教學一線,平凡崗位閃耀著光輝,把自己的青春與熱血奉獻給了自己摯愛的教育事業和渴望知識的留守兒童群體。

“步入三尺講臺,他就確立了用一到兩年的時間,熟悉基本的教育教學常規,實現由師範生向教師角色的轉變。” 教學六、七年左右,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學經驗與技能,再用兩、三年時間,博採眾長,向當地一些優秀教師請教學習,研究名師、特級教師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技巧。

教學10年以後,能在學區或縣教學教研活動中,闡述自己的教學觀點,並有自己的點滴教學成果在公開報刊與同行們分享。20年左右,對自己所教學科有獨特見解,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以後不斷提高,成為真正的教育教學行家。

他時刻懷揣一顆敬畏師德之心,關注每一個留守學生的變化,用真情和愛心去呵護一棵棵幼苗茁壯成長。以自己的學識和人格力量去潛移默化、去溫暖每一個學生,照亮每一個學生前進的路,指引每一個學生成長的方向。他時常結合“文明禮儀、所教學科、節日活動、身邊實例、國學經典”等素材,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有時用教育作用強的名言、警句去鞭策學生,讓他們從中受到巨大的鼓舞;有時講述各革命時期老一輩、少年兒童的英雄故事,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薰陶,理的啟迪。

有時讓班級中各方面好的典型,介紹經驗,用他們的好思想、好行為去感染同學,激勵同學,促進班上學風的轉變;有時介紹外地信息、播報媒體信息,讓學生了解國家大事或根據學生平時實際,在班內開展討論,讓大家明白: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對個別問題突出的學生,他總是面對面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關心和愛護留守學生。

學生的思想狀況、學習情況以及心理健康等都是他所牽掛的。有困難的學生都會得到幫助,心裡有話的學生也會說給他聽,在外務工的有些家長也時常打電話與他交流孩子的情況。

鍾立新總想期望在他的教育、引領下,學生的思想品德、好習慣的養成、學習興趣、學習水平、競爭意識等等都形成良性發展,知情義懂感恩要陽光。以知識改變物質的貧窮、以知識改變精神的富有,學好本領,走出大山,報效祖國,改變家鄉。

隨著工作時間的推移,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的增長,作為身處八十年代中國川東北一窮二白的農村,毫無寫作經驗又不知向誰請教的他,談何容易?

白天三尺講臺育桃李,晚上煤油燈下爬格子。就這樣,他試著投寄出一百多封稿件,結果都石沉大海。就在他心灰意冷,準備放棄時,有一天他在雜誌上讀過這樣一篇文章,大意是:教師不能只滿足於當一個教書匠,而應爭取當一名教育實踐的研究家,不搞科研的教師算不得出色的教師。這篇文章對他的觸動很大,當時也就再次認定自己一定要在教育教學教研方面作一番探索。

為開闊自己的教育教學視野,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他曾經學校、教育局同意,自費到沿海一些學校去學習,取經後又回校服務於當地農村教育。為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做一線教育實踐的研究者”,他多次婉言謝絕升職的機會,把自己大量的校外時間和精力用在總結教育教學研究方面,二十多年的筆耕也就有大量的教研文章見諸多家教育報刊。

鍾立新在這個普通崗位上,取得一個又一個好成績,獲得的各種證書和發表的文章要裝一大揹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