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即墨:東海岸邊小山村有7座廟宇,2個青島僅存的明代城堡建築


雄崖所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即墨東北44公里處黃海之濱的丁字灣畔,現屬田橫豐城鎮。它東瞰大海,與迎面的白馬島咫尺對峙,西扼群峰,同背後的玉皇山唇齒相依地勢險要,選位得當,實為古代海防要塞,因其對面白馬島上有一雄偉的赭色大斷崖,故名為“雄崖守禦千戶所”,簡稱“雄崖所”。這座古城數百年來一直矗立於丁字灣畔,向後人講述曾經的英雄壯舉。

自元末明初開始,來犯的倭寇,正是順著古東方海上絲綢之路,根據海洋氣候和環境的變化規律,進行軍事行動。每年清明前後,倭寇借東南風從朝鮮西海岸進入山東半島,一番燒殺搶掠之後,隨即乘船而去,民眾不堪其擾。

明朝洪武年間,日本海盜——倭寇多次大規模侵擾山東沿海,當時的萊陽、即墨、膠州、諸城受害嚴重。洪武二十一年五月,為了防禦抵抗倭寇的騷擾掠奪,明朝下令在“自京師達於郡縣,皆立衛所”。

衛所制是明朝最主要的軍事制度,由明太祖朱元璋創立,是明代特有的軍民合一的管理體制,成為當時沿海一線牢固的軍事防線。共在沿海及內地設立內外衛329個、守禦千戶所65個,雄崖所即是其一。右丞相徐達派兵指揮僉事廉高在此修建,位於河道入海口丁字灣畔的雄崖所也因此成立。

雄崖所古城呈正方形城池,偏東南向。其地勢東低西高、南低北高。每邊城牆長500米,面積250000平方米。城牆高6.85米,底寬8米,頂寬3米,內夯黃土,外下部砌塊石,上部用青磚砌成垛口,城牆外四周有護城河,深4米,內有排水溝。1951年前後,城牆全部拆除,牆磚、石用於填平排水溝,僅於城東南尚存一段城牆殘基。圖為上馬石。


雄崖所建有“奉恩”“迎薰”“鎮威”等城門,門上均築城樓。所城東、北兩門於清乾隆年間倒塌,現已無存。南、西兩門是青島地區僅存的明代城堡建築。圖為西門,門洞上方匾額的“鎮威”二字仍可辨認。

衛的級別高於所,雄崖所就是鰲山衛管轄下的一個所,在當時被稱為“雄崖守禦千戶所”,後來簡稱為雄崖所。清雍正十二年雄崖所被裁撤廢置。

明代的雄崖所設正千戶2員,副千戶2員,百戶2員,所吏目1員,京操軍春戍250名,秋戍319名,守城軍餘51名,屯田軍餘77名。清代建立以後軍事機構轉移到別處,這裡就變成一個村落,被稱為雄崖所村。圖為進村牌坊的背面,上有“鎮倭”兩個大字。

雄崖所村外有城隍廟、關帝廟、菩薩廟、玉皇廟、九神廟、天齊廟、先農壇等建築,其中玉皇廟聳立在城外的山坡之上,甚為雄偉。玉皇廟主要由山門和神殿組成,神殿為單簷歇山頂式建築。大殿有門無窗,分內外兩間,內間設神龕、塑玉皇神像,外間塑諸神像,內牆繪製壁畫。山門為券頂門洞,門額題寫“玉皇廟”。

雄崖所村緊鄰黃海,其外圍就是丁字灣,丁字灣環以即墨、萊陽、海陽三縣陸境,形如“丁”字故得名。由此也可見這裡地勢的險要,是明代進行海上防禦的重點地區,因而這裡在當時是著名的“九衛十八所”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