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狀元後代乞討爲生,生活困難從不主動討要錢財,稱生活很知足


很多人或許都幻想過自己祖上如果是名人大官會是如何。假如祖先是狀元出身,靠著祖先餘蔭,現在怎麼說也算是出身世家。不說衣食無憂、生活優渥,起碼也是飽讀詩書、滿腹經綸。但是就有這樣一個狀元后代,非但沒有優越的生活條件,還過很悽慘,住在一個破舊窯洞裡面,穿著縫補多次的破舊衣物,但周圍村民都說他有一股“神仙範”。

在河南鞏義市河洛鎮官殿村明月坡,有一位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牛師靜,他是清代狀元的後裔,老人今年70歲,孤苦無丁,獨居深山狀元府破窯洞,無水無電,堅守著祖宅,乞討為生。住破窯洞,穿自己縫的舊衣裳,戴灰布帽,揹著行囊雲遊四方,一年四季乞丐裝。雖說乞討,但老人從不主動討要錢財,政府補貼的錢都不要,給了需要救助的人,老人說,他一個人不用花錢,走到哪裡有口饃吃就行,生活很知足。

牛師靜居住的祖宅是清代的武狀元牛鳳山府第。牛鳳山,字梧階,河南鞏縣明月村人。道光十三年癸巳科一甲第一名進士,授一等侍衛。歷官甘肅涼州中營遊擊,加副將銜。升總兵,官得四世 一品封贈。如今在明月坡牛氏祠堂前看到的那一塊大約有三百斤重的方石塊兒,上面還留著手指抓石的痕跡。正是牛狀元的刻苦鍛鍊,才成就了他一身的技藝高超的武藝,傳說牛狀元可以百步穿楊。


狀元府第共建有41孔窯洞,房子30餘間,如今人去院空大多殘破不堪,沒有人再去管理,這個昔日人聲鼎沸,詩禮鐘鳴之處,如今已門可羅雀,讓人唏噓不已。圖為牛師傅指著殘破的東廂房說,小時候他就住在這個屋裡,他排行老五,牛師靜是老大,是長子長孫,他們都是牛鳳山狀元的第六代後人。

圖片攝於2016年8月17日,牛師靜老人今年70歲,孤苦無丁,獨居深山狀元府破窯洞,無水無電,堅守著祖宅,乞討為生。老人一大早去了汜水鎮,往返40多公里乞討了一口飯,又折返回家。牛氏府邸至今尚存,但破敗不堪,這位狀元的後人,牛師靜老人乞討為生。在無水無電的環境下,老人一直堅守在祖宅,雖說乞討,可他從不主動要錢,政府給的補貼也不要,說只要有一口飯吃就行。

善良的牛師靜老人說,他孤身一人,花不了什麼錢,無論走到何處總能有人施捨食物與水,所以用不著給他捐款。對此,村民都表示非常敬重。圖為昔日狀元府邸內部已經歲月斑駁,破舊不堪。


據當地人講,這位狀元后代其實也寫得一手好字,早先還曾考上大學,後因受到巨大打擊,精神崩潰,記憶也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與此相印證的是,老人雖然清貧、衣著破舊,但都洗得很乾淨,言談舉止之間也透露出骨子裡的涵養,對生活充滿豁達樂觀。

不過老人也有自己的擔憂。在風雨侵蝕和人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牛氏祖宅的輝煌逐漸散去,大部分磚瓦結構的建築均已倒塌。看著祖先基業就這樣一點點消失,牛師靜老人滿眼含淚,直道對不起先祖,令人無比動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