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不用擔心石油不夠用,確保石油穩產,中石油這回下了死命令

聚焦老油田可持續發展,中石油這回出手迅猛。

文 | 石油Link(更多深度內容,請關注公眾號:石油Link)

中石油國內各大老油田迎來重大利好消息,集團公司正式出手,老油田可持續發展工作已迫在眉睫。

近日,集團公司老油田穩產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強調,要堅定實現原油億噸以上穩產的信心和決心,堅決打贏老油田穩產攻堅戰,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實現集團公司的穩健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在本次會議上,明確提出了中石油所屬油田原油產量要維持在億噸以上。並且,把老油田穩產作為一把手工程抓實抓好。

從會議精神看,聚焦國內老油田可持續發展問題,中石油這次出手,非常果斷且信心堅定。

這一舉措也釋放一個強烈信號,中石油集團公司要開始出手對老油田的全面干預,未來在油田改革和技術革新上將投入更大的精力。

◆◆◆

國內石油人的“活”路更寬

老油田在中國石油工業佔據重要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而會議關注的重點是老油田未來的出路在哪裡,更是眾多油田人的出路在哪裡?

本次會議提供的思路是要突出老油田效益挖潛,實現低成本開發和高質量發展,要實現低成本開發和高質量發展,那麼油田體制改革將繼續深化,實際上,老油田的改革佈局早在進行。

最重要的一項改革措施是,礦權內部流轉,2017年12月7日,中石油正式對外宣佈,其首批礦權內部流轉項目塵埃落定。本次內部流轉一共涉及16個礦權,國內7家油田。中石油稱,如此大範圍的礦權流轉,在中國石油歷史上尚屬首次。這一改革,意味著油田人將走出去未來石油人的作業範圍將不再侷限於某一個油田。

具體流轉方案為青海油田所在的柴達木盆地4個探礦權和2個採礦權區塊流轉給遼河油田,長慶油田所在的鄂爾多斯及北部外圍盆地5個探礦權和2個採礦權流轉給華北油田和玉門油田,西南油氣田所在的四川盆地及西昌盆地2個探礦權和1個採礦權流轉給大慶油田。

礦權內部流轉解決的正是礦產資源與人才技術資源分配的不合理問題。

以大慶油田為例,發現於1959年的大慶油田,穩產5000萬噸以上27年。從2003年起,大慶油田的產量跌至5000萬噸以下,而在近3年時間中穩定在4000萬噸左右水平。

而與石油產量下降不匹配的是,東部老油田聚集了大量石油人才、技術力量。大慶油田員工數量達到24萬人,年產量僅40萬噸的玉門油田擁有員工1.4萬人。

擁有半個多世紀石油生產經驗的老油田,掌握了諸多世界級的油氣勘探開發技術。如何將強大的技術、人才力量盤活,成為老油田面臨的一大問題。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油田之間的人員流動將更加頻繁,老油田人進入新油田採油將成為常態,而人隨油走的現象也將更加普遍,石油人的活計項目機遇將更加廣泛。大慶石油人入川,華北石油人進入新疆,將成為常事。

◆◆◆

大量資金和項目開始落地

老油田能否持續發展,對我國石油穩定供應意義重大。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油氣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在探明儲量有限的情況下,老油田內部挖潛成為了一條最便捷快速的通道。

中石油在國內油氣資源開發和老油田未來發展問題上,早有關注,可謂不遺餘力。

早在2016年,中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與油田公司領導進行交流,共研如何破解影響克拉瑪依老油田持續穩產的關鍵難題。隨後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中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各組專家團隊進駐克拉瑪依油田13個已開發老油田,與油田公司共同開展《老油田穩產精品工程》重大科研課題攻關。

數據顯示,中國近年來約70%的探明儲量來自對老油田油氣富集區的滾動評價和精細勘探;其次是採收率,國外部分老油田的採收率可高達70%,國內多數老油田目前採出程度還不高,即使是最早開發的玉門老君廟油田,目前的採出程度也只達到45.9%,說明仍然具備開發潛力。

就在今年6月12日至14日,中石油董事長王宜林赴黑龍江地區石油石化企業調研,值得注意的是,王宜林透露了一個重磅消息,“十三五”期間,中國石油在黑龍江的總投資將達到1500多億元。

據悉,當前,大慶油田低滲—特低滲資源佔剩餘資源量的47%,緻密油資源量佔剩餘資源量的40%。這也意味著未來石油開發的難度將進一步加大。而這1500億的投資,有助於解決大慶乃至整個黑龍江面臨的突出的資源枯竭問題。

從中石油一舉做出在未來五年內對黑龍江投資1500多億,不難看出,中石油對老油田的重視程度。特別是可採率還有很大提升空間,而開採難度日益加劇的情況下,加大對老油田的資金和項目扶持力度,成為了必然的選擇。

◆◆◆

勘探開採、驅油技術革新緊鑼密鼓

要實現穩產一億噸以上的目標,無非開源與節流四個字。那麼未來,在勘探開採,驅油技術創新的需求會更加強烈。在本次會議上,

有關負責人也明確提出了加強技術創新,堅定不移走技術發展之路,始終堅持精細管理,推進精準生產。

就在去年底,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宣佈,經過十餘年勘探攻關,準噶爾盆地瑪湖地區發現10億噸級礫岩油田。

據中石油專家介紹,瑪湖剩餘資源巨大。通過近期整體研究發現,還有已出油圈閉未交儲量4億噸、新發現圈閉資源量8億噸。這意味著,該地區還具備再發現10億噸以上儲量的資源條件。擁有60多年曆史的新疆油田,將由此煥發新生。

而這一成就的取得,也正是得益於理論創新和技術進步,2016年,新疆油田提出瑪湖增儲上產工程,中淺層勘探屢獲突破,先後在瑪湖東、西斜坡百口泉組規模增儲和淺層多層系效益勘探獲得三項重要成果,形成了中深層與淺層並舉、上產與增儲並行的良性循環,成為新疆油田穩產的重要保障。

無獨有偶,素來以技術革新為標榜的長慶油田也不甘落後,隨著油田開發時間延長,長停井、低產井比例逐年增加,嚴重影響長慶油田年5000萬噸穩產。為此,長慶油田通過在死井套管內實施開窗側鑽新井眼,避開水淹區動用剩餘油、完善井網的側鑽技術,尋找穩產接潛區。

由長慶油田油氣工藝研究院研發的納米聚合物微球系列產品,2011年開始試驗以來,已在全油田規模應用3380口注水井,對應油井增產原油25萬噸,實施區自然遞減及含水上升得到有效控制,新增產值5.08億元,創效1.53億元。此項技術的規模化運用,對於鄂爾多斯盆地低滲透油藏長期穩產具有重要意義。

就在近日,川慶長慶固井公司與長慶油田油氣工藝研究院、第一採油廠及低滲透油氣田勘探開發國家工程實驗室,合作開展的科研項目——安塞油田腐蝕套損井化學堵漏技術研究與應用,獲得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

石油行業回暖,機遇增加

受制於前兩年的低油價,整個石油行業一直處於低迷期,無論是圍繞石油而生的上下游服務公司、技術裝備公司等,還是石油行業從業人員,都處於勒緊腰帶過日子的狀態,而大層面上,石油勘查與開採投資大幅下降,也是不爭的事實,

好在,現在,這個局面正在逐步好轉。

根據自然資源部資料顯示,2017年,國際油價穩步上升,油氣行業逐漸回暖,全國油氣資源勘查開採投資觸底回升。全國油氣(包括石油、天然氣、頁岩氣、煤層氣和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與開採投資分別為597.46億元和1629.02億元,同比增長13.3%和22.2%。

隨著油價上升,行業回暖,為保障國內能源安全,未來國內石油公司在油氣資源勘探與開採上的投資,會有一個大的提高。而新增探明儲量跌至近十年來的最低點,也促使中石油等巨頭,開始轉向老油田的二次挖潛,隨之而來的對技術、裝備等需求將會更加迫切。無論是油服公司,裝備製造企業,甚至是油氣勘探研究部門。都將受益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