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中國電影在一直走下坡路?

是什麼讓中國電影在一直走下坡路?

中國電影何時開始走下坡路,其實這個沒有明顯的時間節點,因為它不是斷崖式的下墜,而是緩慢的走下來的。我們說不出它什麼時候開始變差,但可以找到屬於它的最好時光,中國電影的電好時代是1980年代,彼時的中國電影誕生了很多經典作品,那個時期成長起來的電影人,直到現在仍在深刻的影響著當下電影。

1980年代的電影,不用掰指頭,經典拈手而來,隨便列舉一些吧:《廬山戀》《少林寺》《天雲山傳奇》《喜盈門》《阿Q正傳》《人到中年》《駱駝祥子》《城南舊事》《駱駝祥子》《今夜有暴風雪》《牧馬人》《茶館》《高山下的花環》《邊城》《黃土地》 《小花》《日出》《芙蓉鎮》《老井》《紅高粱》《女籃五號》等,每一部影片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以來都被奉為經典津津樂道。

那個時代也湧現出了大量優秀的導演和演員,可謂是中國電影史上的黃金一代,像謝晉、謝鐵驪、鄭洞天、黃蜀芹、田壯壯、黃建新、張藝謀、陳凱歌等新老導演,開啟了他們的高光時刻,以至於到現在他們也沒有再如此閃爍過。而像劉曉慶、姜文、鞏莉、陳道明、潘虹、陳沖等這些演員也是名揚海外。導演與演員的共同努力把中國電影帶入了最好的時代。那時的中國電影不說是和好萊塢比拼,但起碼和亞洲範圍內的國家還是一個水平線,甚至更要突出,比如和日韓、印度影片相比。

雖然幹什麼都需要錢,尤其對於電影這個燒錢的行業。但清貧有時反而更好,清貧可以讓人更醉心的幹成事兒,1980年代就是一個電影行業相對清貧的年代,導演和演員沒有天價報酬,很多都是體制內的演職人員,沒有代言更沒有廣告,拿的也只是比普通職工高不了多少的工資。但他們都是憑著一腔熱血在製作電影,把心思都用在了怎麼拍好一部影片上。

是什麼讓中國電影在一直走下坡路?

著眼當下的電影圈,玩的都是金元電影,搞的都是資本運作,電影很多時候只是資本表現的一種方式而已,一部影片製作費動輒數億幾十億元,每一部電影都是用多錢鋪就的,我們用了世界上最豪華的資金投入,卻沒有收穫同等價值的好作品。

為什麼現在出不來好的電影作品呢?因為在強大的資本面前,導演的意志被綁架了,演員的節操被揉碎了,無關影片的場外八卦成了影片的賣點和噱頭,整個娛樂圈都浮躁的找不到北了,而那些使命擔當的真正電影人則被漸漸的遺忘了,無可奈何花落去,只能充當寂寞看客或者裝飾配角。

是什麼讓中國電影在一直走下坡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