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新作爲 新篇章|昌吉州「三結合」繪製全域旅遊發展「全景圖」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昌吉州“三结合”绘制全域旅游发展“全景图”

新華社烏魯木齊7月12日電(記者李曉玲)取意"昌盛吉祥"的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昌吉州),自古以來就是舉世聞名的古絲綢之路新北道和通往中亞、歐洲諸國的黃金通衢,素有"西域咽喉"美譽。

昌吉州發揮旅遊在"一帶一路"重要節點中的比較優勢,深化旅遊產品供給側改革,促進旅遊產業全鏈條再造,將旅遊新業態與文化結合起來、與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結合起來,與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保護結合起來,構建天山北麓黃金文化旅遊產業鏈,打造"新疆休閒度假首選地",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旅遊產業聚集區",實現了由傳統的旅遊業態向景城一體、產業一體、城鄉一體轉型升級,構建起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旅遊業發展新模式。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昌吉州“三结合”绘制全域旅游发展“全景图”

昌吉市回民美食街的糕點房裡琳琅滿目

旅遊新業態與文化結合起來

雪峰倒映、雲杉環擁、碧水似鏡、風光如畫的天山天池景區,不但是傳說中西王母和周穆王相會的仙境,更是海內外遊客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每年吸引遊客200多萬人次。但在天山天池盛名掩映之下,景區所在的絲路古城昌吉州阜康市,多年來卻並沒有更多受益於旅遊業帶來的包括現代服務業在內的產業繁榮。

近年來,阜康市以全域旅遊發展為引領,以天池旅遊為龍頭,圍繞"旅遊+""天池+""文化+",補齊旅遊要素短板,增強旅遊產品供給能力,逐步實現了南部觀光遊覽、中部慢享體驗、北部沙漠探險三大旅遊業態聯動發展,不斷拓展全域全時全業的"旅遊廊道",將阜康市作為最大景區、最美旅遊城市整體打造,逐步實現了天池"一枝獨秀"向阜康"滿園春色"轉變,打造了"天山之都·物阜民康"的城市品牌。

作為盛唐時期北庭都護府所在地,昌吉州吉木薩爾縣將歷史文化挖掘與旅遊文化開發結合起來,先後投資過億元,相繼建成了北庭博物館,修繕了車師古道和千佛洞,舉辦了"北庭民俗文化節""北庭之夜""車師古道覽勝""相約北庭園--尋訪侏羅紀"等大型文化旅遊主題活動,開設了北庭旅遊網站,拍攝的大型紀錄片《話說北庭》並先後在央視、旅遊衛視播出,建設了北庭故城數字展示中心,每年一屆召開北庭學研討會,打造北庭故城研學旅遊基地和千佛洞影視城,將歷史文化元素植入景區發展中,整個城市流露出濃濃的文化氛圍,在旅遊人數和收入遞增的同時,也成為歷史文化厚重的邊塞名城。

昌吉州旅遊局局長張子斌告訴記者,在全域旅遊發展中,昌吉州通過"旅遊+"增強旅遊產品供給力,發揮"旅遊+"的綜合帶動作用,通過旅遊和多產業、多行業的融合發展,相互滲透,促進休閒旅遊、體育旅遊、研學旅遊、康養旅遊、工業旅遊、休閒觀光旅遊等多元化產品,形成多點支撐、融合發展的大旅遊格局,使"旅遊+"成為產業體系升級擴容的新動力。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昌吉州“三结合”绘制全域旅游发展“全景图”

新疆著名的農家樂杜氏旅遊度假區

旅遊發展與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結合起來

在綠色掩映的昌吉市六工鎮,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記者絕對不會想到,昔日由一戶農民魚塘發展起來的農家樂,如今成了新疆知名的國家4A級杜氏旅遊度假區。杜氏旅遊的華麗轉身,正是昌吉市發展全域旅遊的生動寫照。曾幾何時,這片4200畝雜亂荒蕪的土地,如今正被夏威夷水寨,彩虹滑道等水上游樂項目所取代,成為西北為數不多的水上歡樂王國和富民樂園。

多樣化的旅遊扶貧,如今正成為昌吉州全域旅遊發展的鮮明特點。"何處解鄉愁,木壘菜籽溝"。往昔偏遠的國家級邊境貧困縣昌吉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如今已經成為木壘書院、藝術家村落代表的鄉村文化旅遊發展新亮點,以著名作家劉亮程牽頭的一批文化名人入駐其間,讓菜籽溝名聲大噪。當地引導農牧民將生活資料直接轉換為生產資料,打造了以菜籽溝村、月亮地村、水磨溝村為代表的集民宿旅遊、休閒採摘、農事體驗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村黨支部+旅遊合作社+民宿客棧"的運營管理模式,讓全縣湧現出旅遊民宿客棧112家。月亮地村、水磨溝村還組建了文藝小分隊,在景區常態化演出。

土生土長的月亮地村民李秀蘭,把自家1914年建設的老房,改造成了"月亮人家"農家樂,房子保持著老宅青瓦、黃黏土牆、木柵欄院牆的原貌,房內卻是網絡、供排水、水衝式衛生間、淋浴、標準化廚房一應俱全。"我家5口人種20多畝地,一年下來收入3萬元。2016年8月經營起農家樂,一個月就賺了近5萬元。"有了致富門路,出去打工的村民又回來了。馮金波曾在法國留學4年,畢業後在內地一家大公司工作,他看到家鄉旅遊業蒸蒸日上,辭掉了內地的高薪工作,回到木壘縣開了一家旅遊紀念品超市,生意火爆。

昌吉州州長張承義說,落實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戰略,昌吉州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促進全域鄉村全民參與,對鄉村旅遊提檔升級,推進全州鄉村旅遊從低端到精品、從單一業態到多元業態、從農家樂到鄉村度假社區轉型升級。通過精準的旅遊富民就業、旅遊資源入股分紅,參與旅遊經營活動等多種形式,昌吉州全域旅遊發展帶動了各族農牧民脫貧致富。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昌吉州“三结合”绘制全域旅游发展“全景图”

明月出天山(孫國富攝影)

與生態環境改善與保護相結合

全域旅遊發展中,昌吉州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建設,本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切實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旅遊業發展的全過程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並重。

針對自然旅遊資源稀缺性、脆弱性,不可再生性的特點,在全域旅遊示範州創建中,昌吉州以天山天池首批生態旅遊示範區建設為主體,充分發揮天山天池景區的示範帶動作用,將國際國內成熟的管理標準、經驗與各自然保護區、旅遊景區、森林公園實際相結合,在全州各景區景點推行導入ISO環境管理體系。其中龍頭景區天山天池實現了一期核心區34萬畝草場全面禁牧,有效地恢復了自然原貌;嚴格控制進入核心區車輛數量,堅決拆除景區內燃煤鍋爐,區間車、遊艇等交通工具改用清潔能源;設置環保分類垃圾箱700餘個,實現生活區、接待站、遊覽景點汙水、垃圾集中處理,天山天池的空氣、水質均達到了國家最佳標準。

昌吉州在全域旅遊發展中注重改善旅遊大環境。2011年,昌吉州瑪納斯縣啟動了溼地生態恢復項目,五年間累計投入2.95億元保護與恢復建設溼地公園,溼地面積從原來的不到10萬平方公里增加到17萬平方公里,水面升高了一米;完成退耕還溼1.5萬畝,退牧還溼6萬餘畝。通過系列保護舉措,溼地園區內野生動物達到331種,溼地植物達200餘種,還通過了國家林業局驗收,被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範圍。作為新疆第二大溼地公園,瑪納斯國家溼地公園開園後,遊客紛至沓來,觀鳥、攝影、徒步……溼地旅遊的發展使人們在親近自然的同時更加熱愛大自然。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全域旅遊新理念,昌吉州旅遊業呈現出持續健康發展態勢。去年全州共接待國內外遊客200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消費334億元,旅遊業對經濟發展綜合貢獻率達到9.1%。其中鄉村旅遊接待遊客900餘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4.2億元,直接轉移農村富裕勞動力3萬人。今年上半年,昌吉州接待旅客數量和實現旅遊總消費同比都有大幅度增長,成為遐邇聞名的旅遊大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