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怪人,我只是享受孤獨

一朋友總是說我怪,不愛聚會,不愛說話,性情怪異,總結一句就是不合群。他說我即使一個人在屋裡待一整天也不覺得無聊,遂給我冠以“孤僻”的標籤。而對於一個人待幾小時就覺得要發黴腐爛的他來說,在他的潛意識裡,我的人生和生活都是黯淡無光,了無生趣的。他不止一次對我說我的生活很是無聊。對此,我只能回以莊子的一句話:“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霓虹燈似乎是夜生活開始的標誌,燈一亮,人們便褪去白天上班勞作的疲憊,瞬間脫胎換骨精神抖擻一頭扎進夜市的喧鬧中,劃破黑夜的冗長沉寂。

我不是怪人,我只是享受孤獨


偶爾架不住朋友的盛情邀約,也會跟她們穿梭在熙熙攘攘的夜市。啤酒似乎是夜生活必不可少的,與其說它是酒倒是更像一劑良藥,有麻醉效果的良藥。多少生活的酸甜苦辣就著啤酒一飲而盡,彷彿真的可以“一飲而盡”。

夜市雖濟濟一堂,車水馬龍,我經常是在人愈多的地方,我便愈想逃離回家,愈覺孤獨。反而一個人的時候對“孤獨”二字全然不覺。我是個不喜夜生活的人,要是晚上十點還在外面的話就覺得必須要回家了,不然心裡總是不安。這就是那位朋友說我“怪”的原因了。

我不是怪人,我只是享受孤獨


之所以會不安是覺得與以往的生活作息不一致。每晚是固定要看書寫字,最重要的是夜晚的沉寂與安靜最適合與自己的內心對話。白天,我們都是處於社會狀態,必須要與他人接觸社交,未必是真實的自己。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才最接近自然狀態,更能夠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我們從小到大被灌輸的都是如何與他人相處,卻忽略瞭如何面對真實的自己,與自己相處。我們總是需要藉助“群體”這個載體來證明自己並不孤獨,但不知那些歡聲笑語是否真的發自內心,那些熱鬧繁華是否真的讓你內心豐饒?

孤獨感其實是一種封閉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絕或者受到外界排斥所產生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孤獨在所難免。孤獨並不會因為你恐懼而消失,更不會因為你每日歌舞昇平而落荒而逃。

於我而言,孤獨是飽滿的。這種飽滿是《月下獨酌》裡,李白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一種很自豪很自由也很豐饒的孤獨;也是《蝶戀花》裡,李煜的: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這份孤獨刻骨銘心,情不能已,夜不能寐,旁人無從感同身受;更是楊絳先生: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正是這份對孤獨的無所畏懼才讓她安然度過親人相繼離開後的艱難生活,才迎來了一個人的春暖花開。

馬克思說:“人生而孤獨,卻不甘寂寞”。生活本就是一場與孤獨的博弈,正是那些見縫插針的孤獨成就了無拘無束的自由。

孤獨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有時候內心的空虛和恐懼,並非孤獨在作怪,而是它在這裡多留了一間房,讓你捨得花時間給自己留一個空間,不在人群中行屍走肉般東穿西竄,坐下來和自己心平氣和的聊聊天。

比起在不屬於我的熱鬧裡裝模作樣的“陪笑”,我還是更喜歡只屬於我一個人的小天地。在私人小天地裡,我可以執手唐詩宋詞,遙望詩詞裡的盛世或悽苦,窺探千古詩人的內心波瀾;我可以在充滿年代感的宣紙上揮墨潑豪,滿紙縱橫千萬字;我可以煮一壺歲月的清茶,在嫋嫋清香裡偷得浮生半日閒;我也可以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這樣的孤獨讓我心絃舒放,怡然自得。在與自己相處的過程中自由的孤獨,溫柔的叛逆,獲得自我精神的豐富,深沉和慈悲。這種感覺無比舒適,無比享受。

最近讀到詩人彌爾頓的一句話:“意識是超然而獨立的,它本身就可以把地獄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騰成地獄。”這句話放在孤獨二字上便是最好的詮釋。很多時候,縱使被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的環境包圍著,孤獨也是無處不在,還是會感到孤獨。

記得叔本華說過:“只有當一個人孤獨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熱愛孤獨,那他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孤獨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我不是怪人,我只是享受孤獨

此刻,我依然在自己的小天地裡品茗書寫,悠然自得。對了,想跟那位朋友說:“我不是怪人,我只是享受孤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