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馬」究竟該不該吃回頭草?

俗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開弓沒有回頭箭”,但具體情況

也許是這樣:

第一個把女人比作鮮花的是天才,第二個把女人比作鮮花的是庸才,第三個把女人比作鮮花的是蠢才。明擺了告訴我們:已被吃過的“草”,若回頭再吃,實在沒意思。

“好馬”究竟該不該吃回頭草?

亦或是這樣:

鑑真六次東渡,鄭和七下西洋……自古至今,這種為了理想、目標或信念而堅持“吃回頭草”者大有人在,他們的故事很多被傳為佳話,主人公也都是我們心中敬佩的“好馬”。

……

“好馬”究竟該不該吃回頭草?

不難看出,語言文字與使用環境緊密相關,若脫離了具體語境、場合和對象,也就失去的它的色彩意蘊和生命張力,僅僅只是作為文本存在而已,沒有太大意義。

文字是智慧的鑰匙,是用來開啟創造力空間的密碼,而不應該成為限制想象力邊界的條框。但凡好句,總是能一語窺破萬物情,正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兩指彈出萬般音。

“好馬”究竟該不該吃回頭草?

其實,是否回頭並不重要,重要在於馬的高度和草的嫩度。在此環境或許是“好馬不吃回頭草”,但在彼場合也許就是“浪子回頭金不換”。

馬不停蹄是一種精神和信念,懸崖勒馬亦是一種智慧和頓悟。更何況,今生的一次擦肩,正是前世的五百次回頭。

“好馬不吃回頭草”,但回頭吃草的也並非就不是好馬。

你不覺得這正是語言的魅力之所在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