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說新一線城市,這榜單到底有多不靠譜!

都在說新一線城市,這榜單到底有多不靠譜!

文丨子木

1

炒作的榜單

章取義,是媒體炒作熱點的一個重要手段。這個還是在我大學時候蹭清華校友課上學到的。

因為媒體需要噱頭和流量,老百姓貧瘠的生活需要潤色和發洩,雙方一拍即合,那麼新聞熱點就誕生了。

但是七十歲高齡的老教授最後使出渾身解數在黑板上敲出了兩個字,這兩個字足以影響我一生,那就是「求真」!

前段時間,一份關於「2018年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的榜單把朋友圈刷了個透。最熱鬧的莫過於媒體們的過分解讀和老百姓對於這份榜單的爭執。

都在說新一線城市,這榜單到底有多不靠譜!

什麼?北京竟然被上海反超了!

杭州這麼好,為什麼永遠趕不上成都?

我的家鄉竟然排名這麼靠後?

甚至還有粉絲在房產研習社裡問我,要不要用根據這份榜單去選擇投資買房的城市。子木很負責地告訴你,這份榜單對於「實際」沒有任何參考意義。

首先說一下大家對這份榜單的誤解。

其實,「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裡最關鍵的詞是「商業魅力」而不是「綜合實力」。

首先說商業。商業不同於產業,是產業中三級產業服務業中的一個分支,是以貨幣為媒介進行交換從而實現商品的流通的經濟活動。他們之間的關係是子集和總集的關係。

商業發達並不代表整體經濟實力強。例如香港的商業非常發達,但是產業能打得過深圳嗎?發展潛力大家心裡都清楚誰更勝一籌吧。

而魅力更有意思。「魅力」是什麼意思?舉個例子,有人喜歡青山綠水清靜幽雅,有人喜歡現代都市熱鬧繁華,所以前者認為昆明、海南是富有魅力的,而後者認為是北京和上海。

這和談戀愛一樣,情人眼裡出西施,誰更有魅力靠感覺。所以,魅力是感性的。

那麼,「感性的非代表性指標排行」就成了這份榜單的核心意義,所以你拿它用來投資買房作參考是不是一廂情願?

莎士比亞說過,"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一千個人中也有一千個這樣的排名。對於大部分人講,肯定會把對自己有利的城市放在第一名。

其實這份榜單不僅被很多媒體解讀成了「2018年城市綜合力排行榜」,它本身在商業魅力上也是失真的。這就是我下面講的第二點,不遵守「客觀公正,科學權威」的理念,還叫什麼榜單?

2

感性的榜單

曾經一個做榜單的朋友對我說:“動態的數據是排行榜的生命力”。

事實就是如此,如果福布斯財富榜上,每年都是比爾蓋茨,就失去了觀賞價值。所以今年你會看到全球富豪是亞馬遜的貝索斯,明年可能就是股神巴菲特,後年也許是谷歌的斯密特。

這份榜單也是動態的,不同於福布斯榜之處在於人家是真實的而這個是“感性”的。

這個榜單做了五年了,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提出了「新一線」概念,給了二線城市進入一線城市的機會。

但是簡單對比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每一期榜單中,成都一直處於新一線排名中的第一位,鐵打不動。

這個很奇怪,因為按照正常的邏輯判斷,雖然近一兩年內地二線城市是崛起了,成都潛力很大,但是也不至於之前連續五年都位居霸主之位,況且現在和杭州也有一定的差距。

原因是什麼呢?很簡單,如下圖所示。

都在說新一線城市,這榜單到底有多不靠譜!

查一下就知道,這個榜單是第一財經旗下單獨的一個新聞項目,實際上是由一家名為“上海經聞傳播有限公司”的企業在運作,這個企業註冊在上海,但事實上又是位於成都的“每日經濟新聞”全資控股,“每日經濟新聞”又被成都第一大強勢媒體“成都商報”以及控股“成都商報”的博瑞傳播控股

相信大家都能看得懂其中的道理吧。

當然,對於中國大部分「給錢就排名」的利益捆綁體系來講,榜單的失真早已司空見慣。

然而這不是最過分的。過分的是,榜單製作方今年把北京上海的位置進行了對調,這也是今年這份榜單的炒作之處。

因為北上廣深常年穩居正一線,其位置是其他城市所無法撼動的。而現在深圳超越廣州已經是各項指標呈現出來的事實,但是也不可能和北京、上海較勁,畢竟有經濟體量、城市定位和文化歷史擺在那裡。

所以他們只能在北京和上海身上做文章。「北上廣深」變為「上北深廣」,政治中心被金融中心搶了風頭,那你還不來關注嗎?

當然自古以來,一二三四線城市劃分是沒有任何標準的,起源於房地產開發商的選址。

後來因為房地產行業火熱,北上廣深的房價遙遙領先,再加上城市定位和人口數量最多,大家對四個一線城市的概念變得根深蒂固。

而對於二三線城市的劃分來講就更加詭異了。如果按照國家對城市的行政劃分來講,省會城市是一定強於地級城市的。然而就目前情況來講,東部的地級城市的經濟實力大都超過西部省會城市。

東部的很多縣級城市房價也超過西部省會的房價。城市群中緊挨核心城市的三線城市的房價也有超過二線城市的。例如廊坊的二手房均價遠超於西安,嘉興遠超於長沙。

所以總的來說,之前對於中國整個城市的「線級劃分」是模糊的,沒有任何標準可言。

而這份榜單還有很多疑點。例如,

為什麼新一線城市是15個,而不是5個,10個,20個?

佛山和東莞同是明星衛星城,差距無幾,為何一個是新一線,一個被分到了二線城市?

最後一名是無錫,打分為47.79,為什麼第16名的昆明排到了二線城市?中間靠什麼作為界定標準?

新一線城市中,單GDP就高了一倍的青島竟然弱於瀋陽?

問題太多,實在是吐槽不完。

這份榜單的精妙之處在於炒作新一線概念,而大家又對新一線城市比較關注。那麼未來究竟哪些城市可以真正成為“一線城市”呢?

3

中國到底該有幾個一線城市?

之前講過,中國還需要20年城市化率才能達到70%。意味著在這20年,人口將會持一種高速流動的狀態。縣城往城市流動,小城市往大城市流動,非中心城市往中心城市流動。

但是目前四個一線城市的人口已經達到飽和狀態,城市已經超負荷運載開始疏解人群,所以未來必然會出現比肩北上廣深的一線城市。

但是確定的是,中國一定不會出現像這個榜單裡提到的新舊總共19個“一線城市”的格局。

一線城市一定是在全國具備超強競爭力的城市,他們一般符合以下幾個特點:

1.城市定位之最,具有全國影響力乃至世界影響力

2.產業實力突出,創富能力超強

3.有很好的區位優勢

4.人口基數大,淨流入人口較多,而且流入的外來人口占絕對比例

5.能帶動周邊城市發展

其實從之前的形式來看,國家已經在城市群發展和定位中心城市上下了功夫,也是為了培育新一代一線城市。

都在說新一線城市,這榜單到底有多不靠譜!

根據目前已有的城市群發展可以確定以下幾個核心城市。例如,北京帶動的京津冀城市群,上海、杭州帶動的長三角城市群,深圳、廣州帶動的珠三角城市群,成都、重慶帶動的川渝城市群,武漢、鄭州帶動的長江中游城市群,西安帶動的關中城市群。

都在說新一線城市,這榜單到底有多不靠譜!

(NOAA發佈的1998-2013年夜間燈光變化)

而在國家中心城市定位上,目前總共有9個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

而以人口規模來算,相較於美國的三個主要一線城市(紐約,洛杉磯,芝加哥),中國擁有10個左右的一線城市是比較科學的。

所以,未來中國發展的“一線城市”已經在10個左右。而且城市群概念下的一線城市應當是最精準的,這裡麵包含了上面五個因素,產業、人口、區位、影響力和帶動力。

最後再說幾句。

1.在這個世界中,假的東西太多,真的東西太少。況且一旦和利益掛鉤,真的東西也會馬上變成假的,尤其是榜單這東西。但我相信今後肯定會有公正科學,不為利益所動的機構出現。會真真正正地去研究,分析數據,告訴大家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壞的。

2.城市其實沒有三六九等之分,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魅力。你喜歡的就是你的「一線城市」,重在選擇它並在這個地方生根發芽。

正所謂“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感覺這東西是說不明白的。就像昨天,一個學生給我打電話說,雖從北京降薪返到蘇州生活,但每天午後散步,喝茶聽曲,認為愜意才是生活的真諦。

3.城市無論是商業魅力還是綜合競爭力,要參考指標實在太多了,更重要是感受這個城市生活的細節。例如你的工資能發多少?晚上在街上是否能看到成群的年輕人?工作周邊是否都是高學歷的同事?晚上經常堵車嗎?孩子是否能得到很好的教育?等等。

有時候,其實真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獨立判斷的能力和質疑的精神,千萬不要隨聲附和,聽風是雨。

例如你現在就可以質疑本文提到的所有觀點。

· END ·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子木聊房,獲取更多子木的文章與觀點。

加入【我的房產研習社】,可以無限期諮詢買房相關問題,並獲得定期更新的內部數據,最新政策解讀和最新的房價走勢,還有研習社專屬的《行業內部報告》,目前我的房產研習社日活榜排名行業前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