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桃花庵主人的人生際遇和他的桃花詩

開文首先和大家一起欣賞一下桃花庵主人唐伯虎的桃花詩:

《桃花庵歌》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顯者事,酒盞花枝隱士緣。

若將顯者比隱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花酒比車馬,彼何碌碌我何閒。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解讀桃花庵主人的人生際遇和他的桃花詩

《唐伯虎點秋香》劇照

相信看過這首詩後,沒有人不會為他的才情折服,這種文采給人的震撼力已不是言語所能描述的。這樣一個放蕩不羈的風流才子,其人生際遇卻坎坷艱難,而這首詩中表現出來的出世豁達的情懷,也是因為他經歷了太多的人情冷暖和社會不公,心灰意冷之餘的被迫豁達而已。

唐寅生於明朝庚寅年(1470年)間的姑蘇城,字伯虎。他自幼天資聰穎,是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不光熟讀四書五經,還詩書畫樣樣精通。9歲時,唐伯虎參加南京鄉試,得了第一名,一時名聲大噪。聰明也就罷了,還比別人更加努力,苦心孤詣學畫畫,功夫不負有心人,其繪畫才華最終超過了自己的老師沈周。

他19歲就娶了心愛的姑娘徐氏為妻。聰慧上進,家庭幸福,這一切看起來都讓人羨慕。然而,生活總是出其不意,反覆無常。唐伯虎25歲這年,家中突逢變故,兩年之內,父、母、妻、妹、兒子相繼去世,原本一家天倫,瞬成孑然一身。

解讀桃花庵主人的人生際遇和他的桃花詩

《唐伯虎點秋香》劇照

多位至親離世的痛苦,徹底把他打倒。在好友文徵明勸解下,他從失意絕望的泥淖中走出,發奮圖強,將所有心思都放在了科舉上。

30歲這年,唐伯虎躊躇滿志地進京參加會試,路遇同去趕考的江陰富二代徐經,兩人相談甚洽,結成莫逆之交。這位徐經帶著唐伯虎拜訪了不少達官貴人,其中也包括當時的主考官大學士程敏政。

由於後來的考試唐伯虎十分出色,也由於考試前徐經帶著唐伯虎到程敏政家串了門,那些嫉恨才華的人終於抓住把柄,向有關方打了小報告。於是程敏政、徐經和唐伯虎一同被打入大牢,受盡冤屈吃盡苦頭。後來由於沒有真憑實據,雖然重獲自由,但被終身取消了科考資格。

解讀桃花庵主人的人生際遇和他的桃花詩

《唐伯虎點秋香》劇照

唐伯虎的第二任妻子本指望唐伯虎飛黃騰達、聲名顯赫,一聽說他丟了官位,大鬧一場後離他而去。

唐伯虎乘船離開蘇州這傷心地,寄情山水,遍遊名山大川,迷戀青樓柳巷,幾乎天天對酒當歌。

可以這麼說,唐伯虎的這種癲狂變形的舉止,標誌著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已徹底轉變:即從命運對他的冷漠,主動轉變成他對命運的輕蔑;少年時征戰考場的雄心已經轉換成了萬事皆空的冷眼。從此他將與青袍的儒生決絕,與世俗的功名一刀兩斷。並由此進入無所顧忌,無所企盼的隨性自由狀態,去聽從內心的召喚,去像個孩童一般,全力釋放出自己在藝術領域所修煉的神奇造化。

解讀桃花庵主人的人生際遇和他的桃花詩

唐伯虎的仕女圖

唐伯虎在用瘋癲的表象掩飾著內心的不屈,是在用一種非常的策略掩護自己單槍匹馬地與龐大世俗世界戰鬥的實質。只不過他不是像通常那樣用反叛武士的刀劍,而是用怪異文人的筆墨,對殘酷的封建統治作文化精神的攻擊。

從此,他選擇以寫字賣畫為生,過著"不鍊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閒來就寫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的放蕩日子:自築桃花塢吟詩作畫,畫春宮圖擺攤賣錢,娶青樓女子沈九娘作第三任妻子,最驚險絕倫的一幕,為逃避被圖謀造反的南昌寧王拉進幕僚,他甚至用酗酒裸奔來裝瘋賣傻,以避免殺身之禍。前文那首著名的《桃花庵歌》就是在這一段放蕩的歲月中創作的。

唐伯虎曾畫《秋風紈扇圖軸》,上有水墨仕女一人。那仕女雙目微睨,似含孤傲之色,亭亭玉立於蕭瑟的秋野,觀之有"紅顏薄命"之相。畫左有他的自題:"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這是詩人自己真實的人生寫照。

解讀桃花庵主人的人生際遇和他的桃花詩

唐伯虎的山水畫

唐伯虎在生命終了前用這樣的一首絕筆詩,回顧了自己命運多舛的一生,並表達了對生與死的哲學思考: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飄流在異鄉。

公元1524年,這個被夢想與現實,超越與侷限,選擇與宿命糾纏了一生的桃花庵主人,在無限的悲涼和貧病交加中黯然離世,享年54歲。祝枝山、文徵明等好友湊錢,為這個一貧如洗的朋友操辦了後事。

這個自稱"江南第一才子"的另類狂人,靠賣畫和寫字養家餬口,根本沒有半點民間傳說的浪漫和風流,有的只是生活在迫害和貧困雙重陰影之下的窘迫。但他在精神上確實是自由的。這是因為,他既不受傳統道德的束縛,也不受制於任何威權和制度的約束,而只忠實於自己的心靈與人格。作為一個渺小的個體,他知道,人類的不幸,正在於災難的無法分擔,每個人的災難,只能由他一人領受。也因此,他除了感受,別無選擇。

他的人生際遇,讓人讀來不覺會一聲長嘆!但他在詩歌和繪畫方面的造詣,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是我們這個民族永遠的精神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