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吳曉靈:金融不能是高高在上的塔尖,要回歸本源

本篇文章通過對吳曉靈、周小川、樓繼偉、易綱等中央財經領導歷來講話的深入分析,對當前經濟態勢發出重磅的預警——金融不能是高高在上的塔尖,要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服務普羅大眾,否則難逃金融泡沫破滅後的懲罰。

作 者:劉勝軍

圖 片:視覺中國

來 源:劉勝軍微財經

(ID:caijingknowledge)

清華大學吳曉靈:金融不能是高高在上的塔尖,要回歸本源

吳曉靈的盛世警言

在中國官員中,吳曉靈素以直率著稱。

清華大學吳曉靈:金融不能是高高在上的塔尖,要回歸本源

2016年陸家嘴論壇,現場記者追問吳曉靈樓市有無泡沫,吳曉靈反問記者:

你買得起房嗎?你覺得房價不高嗎?

今年年初,備受關注的IPO註冊制再度延期。對此,曾任《證券法》修訂小組組長的吳曉靈直言:

我對此非常遺憾。我當時在會上發言表示根本不需要推遲。

清華大學吳曉靈:金融不能是高高在上的塔尖,要回歸本源

▲筆者主持吳曉靈的演講

吳曉靈是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曾長期擔任央行副行長,隨後轉任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致力於推動金融法律的制訂和修改。

吳曉靈最近在五道口畢業典禮演講時語重心長:

黨的“十九大”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實現中華民族復興之夢的美好藍圖,然而不期而遇的中美貿易摩擦和經濟下行壓力,令社會陷入了無名的困惑與焦慮之中,我們應怎樣面對這樣的挑戰與機遇?我想送同學們三句話:認清大勢,提升自我,砥礪前行。

清華大學吳曉靈:金融不能是高高在上的塔尖,要回歸本源

認清大勢:什麼是大勢?大勢是全球化形成的國際產業鏈分工之勢不會改變,改變的只是產業鏈的佈局變化,這就要看哪個國家能順應形勢、在現有秩序規則下提升自我,謀求產業鏈中的優勢地位或恰當的地位。貿易摩擦是利益的調整,提升自我才能在利益談判中謀得先聲。

什麼是大勢?大勢是隻有堅持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才能提升中國人的民生福祉。

新中國近七十年的發展史證明什麼時候敬畏市場、遵循價值規律、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什麼時候中國經濟就發展平穩,民生得到改善;

什麼時候違背市場規律、對市場過度干預,經濟就遭遇挫折,人民生活就受影響。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市場經濟之路不可逆轉。

什麼是大勢?大勢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強大的自我調節能力和糾錯能力是中國航船不斷前進的動力與希望。

清華大學吳曉靈:金融不能是高高在上的塔尖,要回歸本源

砥礪前行:2008 年肇始的金融危機迄今已有 10 年,世界經濟的發展仍然困難重重;信息技術的發展給人類帶來了更好的享受但也帶來了產業的衝擊。

世界經濟格局的調整、地緣政治的變化、產業結構的重構都會使世界充滿不確定性。在泡沫中狂歡的日子不多了,做好潮水退卻後的準備是每個國家、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現實。

清華大學吳曉靈:金融不能是高高在上的塔尖,要回歸本源

金融不能是高高在上的塔尖,要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服務普羅大眾,讓金融為每一個人提供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

清華大學吳曉靈:金融不能是高高在上的塔尖,要回歸本源

一連串的預警

吳曉靈如此直白的預警,令人心驚肉跳。不過,這樣的警示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2017 年 10 月周小川在十九大期間表示:如果經濟中的順週期因素過多,會導致市場過於樂觀並造成矛盾的積累,從而到一定時候出現“明斯基時刻”。這種情況的劇烈調整,是我們重點防止的。

清華大學吳曉靈:金融不能是高高在上的塔尖,要回歸本源

2018 年 1 月樓繼偉認為,我國產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概率是相當大的。

清華大學吳曉靈:金融不能是高高在上的塔尖,要回歸本源

2018年6月的陸家嘴論壇上,楊偉民警告:前期房地產市場已經積累了一些風險,近期又亂象叢生,成為最容易引爆風險的定時炸彈。

清華大學吳曉靈:金融不能是高高在上的塔尖,要回歸本源

清華大學吳曉靈:金融不能是高高在上的塔尖,要回歸本源

風險的源頭

無論是債務風險,還是房地產泡沫,問題的總閘門只有一個:貨幣超發。從下圖可以看出,中國M2增速長期高於GDP增速,結果導致M2/GDP比重在2016年達到2.08的峰值。

清華大學吳曉靈:金融不能是高高在上的塔尖,要回歸本源

中國M2/GDP比重的上升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

1.從 90 年代初期到 2003 年,這一時期 M2/GDP 比重的上升,很大程度是因為資產的貨幣化,也就是原來不能交易的資產(土地、產權、房地產等)突然可以用貨幣交易了,因此貨幣超發並不嚴重;

2.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M2/GDP比重再度攀升,此時貨幣化進程已經基本完成,此輪攀升主要是貨幣超發,特別是四萬億所催生的信貸泡沫。

1949 - 2008年貨幣投放累計47萬億。2009 - 2012年四年就一下子投放50萬億,超過前 59 年的總和。

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後的三年(即2009年 - 2011年),全球新增M2的規模中有48%來自中國。

這樣下去是什麼節奏?金融危機的節奏。對此,劉鶴有著清醒的認知:

清華大學吳曉靈:金融不能是高高在上的塔尖,要回歸本源

在兩次危機之前,最方便的手段是採取更為寬鬆的貨幣信貸政策。美聯儲極其寬鬆的貨幣政策、金融放鬆監管和次級貸款都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使得經濟泡沫惡性膨脹。

在經濟泡沫導致消費價格上漲的壓力下,貨幣當局不得不採取緊縮貨幣政策,從而捅破了泡沫,改變了投機者的心理預期,使得遲早發生的事終於發生。

既然如此危險,為何貨幣還要超發?聽聽周小川的吐槽:

我這個‘總閘門’一直受干擾。掌控貨幣政策是央行最核心的職責,但中國央行只能執行,無法決策,缺少政策獨立性。

經濟增長積極性高的時候,希望放鬆銀根。出了問題,要救助的時候,又希望放鬆銀根。一句話:經濟好,要松銀根。經濟壞,也要松銀根。

清華大學吳曉靈:金融不能是高高在上的塔尖,要回歸本源

金融危機令人畏懼,但其實危機也是排毒的“市場出清”。美國的失業率在2009和2010年飆升,一度達到10%的高位。但這樣的陣痛換來的是市場的快速出清,出清才能觸底反彈。如今美國的失業率居然已經降低到3.8%的歷史低位!

清華大學吳曉靈:金融不能是高高在上的塔尖,要回歸本源

反觀中國,由於不願面對“市場出清”的陣痛,我們從“四萬億”開始踏上了“貨幣超發”的不歸路。這一選擇的代價是巨大的:大量的殭屍企業、產能過剩、資產價格泡沫化的殘酷現實告訴我們——

市場出清是繞不過去的。

清華大學吳曉靈:金融不能是高高在上的塔尖,要回歸本源

這次不一樣

吳曉靈之所以說在“泡沫中狂歡的日子不多了”,並非空穴來風。很多相關的信號已經出現,需要大家引起重視。這次,中央是動真格的了:

早在2016年5月“權威人士

”就向市場喊話:一些國家曾長期實施刺激政策,積累了很大泡沫,結果在政策選擇上,要麼維持銀根寬鬆任由物價飛漲,要麼收緊銀根使泡沫破裂,那才是真正的“兩難”,左右不是!

高槓杆是“原罪”,是金融高風險的源頭,在高槓杆背景下,匯市、股市、債市、樓市、銀行信貸風險等都會上升,處理不好,小事會變成大事。

十九大報告破天荒不再提“到2020年GDP翻番”的指標,凸顯不再靠“信貸放水”來維持經濟增長的決心,被中財辦原副主任楊偉民稱為“具有里程碑意義”。

“防範化解重大風險”被列為未來三年三大攻堅戰第一位。

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力推“資產管理產品新規”,頂住阻力“打破剛性兌付”,這是金融市場的一次鉅變。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M2增速指標為12% ,但2017年M2實際增速僅有8.2% ,創歷史新低。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乾脆就取消了M2增速指標。

受中美貿易戰影響,這一“退潮”進程可能略有放緩,但趨勢已經確立。筆者認為,這一“金融鉅變”將帶來以下深刻影響:

資產價格泡沫釜底抽薪。

低效益企業將難以獲得持續融資,淪為殭屍,進而破產出局。

貨幣放出去的時候,大家都很高興;貨幣收回的時候,痛苦難免。事實上,大多數國家收緊貨幣的過程,都引爆了金融危機,中國會否創造奇蹟?

央行行長易綱曾經寫道:

中央銀行的主要責任人要有反潮流的勇氣和智慧,一個不被市場和公眾批評的在任央行行長,是不會在歷史上站得住的行長。

易綱的決心躍然紙上:雖千萬人,吾往矣!中央決心已定,投資者須謹記劉鶴的四句忠告:

做生意是要有本錢的

借錢是要還的

投資是要承擔風險的

做壞事是要付出代價的

退潮大幕已經拉開:

今年以來, 截至5月24日,今年以來共有20只債券發生違約,涉及金額超150億,包括上海華信、富貴鳥、春和集團、大連機床集團、丹東港、川煤集團、中國城建、神霧環保等在內的多家公司密集出現債務違約事件。

自從6月15日號稱 750 億交易量的唐小僧突然倒下後,瞬間開啟了新一輪 P2P倒閉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僅6月,P2P網貸行業就有63家平臺出現問題,包括提現困難、經偵介入、公司跑路。

截至7月10日,本月市場已有28家P2P平臺爆雷,其中不乏老牌、知名、體量較大的平臺。

5月,中國500強企業、民營百強企業排名81位、擁有AA+ 資質的盾安環境,突然爆出450億的財務危機。

據不完全統計,為了“去槓桿”,海航從2017年底至今已出售千億資產。不過,海航的警報仍未解除:2018年6月,海航旗下渤海金控公告發債20億元,最終認購只有10億元。

記住,這一切只是退潮的開始。

那些還在裸泳的企業,當心,別成為海水退潮時在沙灘擱淺的鯨魚。別說沒有警告過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