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電視劇里的P2P廣告是怎麼騙你的

​本次P2P行業爆雷潮的程度已遠超2014年。

在爆雷最劇烈的2014年10—12月,根據網貸之家數據,單月問題平臺數分別為38家、40家和92家。

而僅2018年7月1日—7月20日20天,就已有至少98家平臺出問題,加上6月份出事的80家,幾乎平均每天要炸掉4家。

慘絕人寰。

小巴不禁想問,為什麼經歷了多次行業大洗牌,政策法規也逐漸完善,本次P2P爆雷潮卻遠比想象中的要更慘烈呢?

先從一則廣告說起。

廣告裡的三個關鍵詞

看過《琅琊榜2》的朋友是否記得這樣一段中插廣告。

揭秘:電視劇裡的P2P廣告是怎麼騙你的

這個廣告的主角正是2018年6月16日被警方立案查封的網貸平臺——唐小僧。

唐小僧是一家百億級的網貸平臺,根據2017年8月的數據,註冊用戶突破1000萬,若按照行業1%的轉化率來計算,有效用戶可達10萬人,交易金額超過750億元。

實現這個用戶規模,唐小僧僅用了2年多的時間,和它一起成長的,還有各種大大小小的P2P平臺,以及比幾年前更大規模的投資人數量。

投資人被什麼所吸引?

小巴做了番調查,不管是出事的還是沒出事的平臺,在推介自家App時,最常見的關鍵詞是:

輕鬆手機理財

借款審核只需10分鐘

收益高達14%—20%,X小時內購買返利X元

揭秘:電視劇裡的P2P廣告是怎麼騙你的

總結下來,傳遞給受眾的意思是:懶人理財,借得到和收益高。

這三點,吸引了無數人成為P2P理財的用戶,也正是這三點,就足以讓小巴將其鎖定為“犯罪嫌疑人”。

懶人可以理財嗎

在美國,P2P自始至終,都是一種小眾投資。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很多,除了美國本身儲蓄率低,大家沒錢理財以外,最大的原因在於,P2P屬於一種自助投資。

所謂自助,就是要自己開動腦筋,加強學習,不斷探索和實踐。

一個美國P2P用戶這麼描述自己的投資經歷:

比如,投資人想要“選擇貸款等級”。

那麼新來的投資者就要耐心地花時間去了解什麼是“等級”。同時,還要評估自己對於壞賬的接受程度,想清楚自己能忍受何種程度的損失。

最終他總結道,P2P平臺都太不友好了,因為實在是太燒腦。

換算到中國, P2P卻變成了輕鬆理財,還財富隨手噌噌噌。

揭秘:電視劇裡的P2P廣告是怎麼騙你的

有人說這是用戶體驗的進步。

實質上,正是這個號稱輕鬆理財的App,在被查封前,它都沒能上線網貸行業最基本的安全墊——銀行存管,但大部分投資人對此毫不知情。

而在2016年,美國最著名的P2P公司Lending Club開除了它的CEO,開除的原因是他將兩筆貸款出售給了不合格的投資者。這嚴重違背了公司規則,董事會表示無法容忍。

兩相比較,到底誰比較進步呢?

而第二個坑,是所謂“輕鬆借得到”。

10分鐘把錢借給陌生人

10分鐘時間,把錢借給陌生人,這或許是風險投資圈的美談,但在P2P理財裡,卻是怪象。

在廣告語裡,10分鐘以內,借款人就能無抵押輕鬆借款,號稱“閃電放款”,而這錢就是投資人給的。

那麼,人們或許會說,我沒有這審查能力,平臺有就好了。

問題是,平臺真的有嗎?

在2015年的《中國P2P借貸行業白皮書》上,點名指出,徵信技術(又稱信貸技術),是各網貸平臺的最大短板。

信貸技術:評估借款人償還貸款的能力。

一組數據或許能說明問題。

由於缺乏健全的徵信評價體系,某家正規的P2P平臺的員工中,有半數是催收人員。而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從事第三方催收的法人單位數量已超過2000家。

不過,他們也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黑社會暴力催收啥的,大部分催收的從業人員甚至都是女性(據說更有耐心),保底收入每月過萬。

揭秘:電視劇裡的P2P廣告是怎麼騙你的

行業景氣度的背後,往往對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

此外,除了催收問題,在國內,由於沒有強大的信用數據可供參考,有些P2P平臺(非詐騙那種)為了提高可信度,不得已從一個借貸的信息服務中介的角色,轉成借款人的信用擔保人,一旦出現無法擔負的責任,跑路似乎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那麼,平臺接入公信力最強的央行數據庫呢?

別說,這還真能帶來公信力,例如某家已經被抓的平臺就聲稱自己是託管到了央行那裡的,其實只是把服務器託管在人民銀行深圳中支的機房裡而已。

而且央行的數據庫,也不是說去就能去的。

首先,它的接入門檻很高。根據網貸行業監管辦法,接入央行的徵信系統,P2P平臺先得在地方金融辦備案,加上央行中心管理庫本身又有諸多要求限制,這樣一來,就刷掉不少平臺。

其次,許多借款人不願意暴露自己。如果銀行看到其客戶在網貸公司借款,就會重新評估其信用資格,而借款人選擇網貸公司,本來就是不想“被記錄”。

更何況有些網貸公司本身不乾不淨,也不願意接入央行數據庫。

揭秘:電視劇裡的P2P廣告是怎麼騙你的

最終,由於平臺以及在平臺上的產品天生不足,難以令人信服。

為了掩蓋這些缺點,平臺們打起了國資背景、行業大獎等旗號,但調查發現,不少參與背書的國資企業或是空殼,或是個持股比例不足1%的小股東。

這樣的操作,在信息不對稱、徵信系統不完善的當下,哪個投資人能做到一一分辨?

一句輕鬆借得到,道盡了此間荒唐,而比這更荒唐的,或許就是收益率了。

收益最高可達40%

在監管將收益高於6%都定性“要打問號”,高於10%則“準備好本金損失”的喊話下,平臺的玩法也升了級。

例如:送羊毛。

所謂羊毛,即是返利。最早在淘寶的商家裡湧現,例如買300送30。然後被P2P平臺現學現用,例如投10萬返利1500元,相當於加息了1.5%。

返利成了近年來平臺推廣的主要方式,而追逐返利的投資人,被稱為羊毛黨。

本來作為平臺一種吸納新用戶、留存老用戶的方式,返利也無不可。但有些實在是離譜甚至詭異。

例如復投返利,即追加投入還能拿更高的利息。

有意思的是,這類活動並不是在平臺方自己展開,而是在推廣渠道上進行。

這就很奇怪,因為通過渠道搞活動,就意味著渠道也能多賺差價。既然用戶已經投資留存在了平臺上,為什麼要多此一舉,不在自家平臺搞復投返利呢?

唯一的解釋就是最終的返利實在是太高,而平臺為了撇清關係,於是讓渠道出面。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已不是一種簡單的推廣活動,而是高息融資行為了。

揭秘:電視劇裡的P2P廣告是怎麼騙你的

唐小僧在爆雷前,就是圈內知名的羊毛平臺,最高返利接近40%。

在唐小僧之前,只有10家爆雷,屬於正常範疇,而唐小僧爆雷後,先後有52家平臺出事,顯然,唐小僧的爆雷加速了爆雷潮的出現。

畢竟,無論是宣傳口徑還是營銷手段,它都是本次爆雷潮裡“典型中的典型”。

而正是由於這些輕鬆方便、假裝有保障加高收益的誤導,吸引了不明所以的投資者或者抱有僥倖心理的羊毛黨加入其中,用戶規模急速擴大。

一旦行業內出現風吹草動,擠兌自然不可避免地出現,最終造成了不可收拾的連鎖反應和踩踏悲劇。

本次,小巴從廣告語出發,簡單介紹了P2P廣告中隱含的“雷坑”,但P2P涉及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

例如,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P2P市場,這個行業是否還有救?

例如,如果作為投資者已經深陷雷坑,又該如何自救?

關於這些,由於篇幅有限,小巴不能一一盡述。但小巴請來三位在P2P行業和投資領域有豐富經驗的老師,通過這三節直播課,著重為大家講解:

揭秘:電視劇裡的P2P廣告是怎麼騙你的

今晚直播已上線,歡迎進入直播間向老師提問,老師將重點回答以下問題:

怎樣鑑別高收益背後的龐氏騙局?

金融託管是否有助於規範P2P行業?

完善徵信體系對金融行業有哪些意義?

P2P作為新型金融模式,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的爆雷,是否有存在意義?

P2P倒下了,個人投資不動產更划算還是金融理財產品更合適呢?

揭秘:電視劇裡的P2P廣告是怎麼騙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