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12年不說話被診爲抑鬱 母親:比中500萬還高興

深夜,24歲小夥小勇在父母的陪伴下,走進了杭州餘杭五院精神衛生科,這個母親口中12年沒有和家人說話的男孩還是一如往常的冷漠,別人向他打招呼寒暄,他始終都一言不發。

在沈連相醫生的要求下,家長迴避到了診室外,空蕩的診室內只留下醫生和小勇兩人,“你是不是一直感到不快樂?”沈醫生問,小勇手上的動作滯了一滯,沉默一陣後,他發出了一聲“嗯”,這是這個男孩12年來第一次主動回應別人,而且還是陌生人。

不說話的男孩,12歲就被診斷為精神分裂

去年9月,小勇媽媽拿著孩子的病歷走進了五院精神衛生科沈醫生的診室來開藥,翻看病例後沈醫生髮現患者居然是個20出頭的年輕小夥兒。出於職業本能,當小勇媽媽再次來開藥時,沈醫生主動向小勇媽媽瞭解起了病情。

據小勇媽媽回憶,12歲時,小勇突然極度厭學。以前開朗外向的孩子,開始變得沉默不語,家裡人拿他沒辦法,六年級沒上完就休學在家了。14歲時,家人帶他去專科醫院看病,當場就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

小夥12年不說話被診為抑鬱 母親:比中500萬還高興

這十多年,小勇就一直休學在家,除了上網就是幫爸爸幹活,從不和家人說話,也不出去玩,藥也一直沒停。沈醫生追問孩子生活中會不會經常狂躁或者做出攻擊性的動作。

媽媽說:“他平時就是安安靜靜呆在家裡,交代他的事情他都會去做。小勇15歲那年,我們又要了個孩子,他對弟弟很親熱,從不會欺負他,除了不開口說話,小勇真的是個乖孩子!”

再次診斷後,竟發現他並非精神分裂,是抑鬱症

沈醫生在聽完病情描述後,也是疑問重重,要說是這孩子是精神分裂,症狀卻差了十萬八千里。最後,他和小勇媽媽約了上週四晚上,讓她把孩子帶來面診。於是就有了開頭的那一幕。

由於小勇多年不說話,語言功能已經退化,能聽懂對方的意思,但卻無法組織語言回答問題。做心理測查時,沈醫生只能讓他用簡單的是和否來回答。

但通過這次心理測查,醫生卻有了重要的發現:小勇並不存精神分裂的陽性症狀與陰性症狀,但有中度抑鬱!也就是說這麼多年來,他並非精神分裂而是抑鬱症。

小夥12年不說話被診為抑鬱 母親:比中500萬還高興

小勇爸爸在聽到結果後,拉著沈醫生的手說:我真是比中了五百萬還高興,而小勇媽媽則在一旁紅了眼眶。

父母的一味批評,讓他十多年不和家人說話

面對這個倔強但又不失個性的孩子,沈醫生每次心理輔導的時候,都會很耐心很仔細地傾聽和鼓勵他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也會對他進行催眠治療。十多次心理諮詢輔導後,小勇逐漸在治療中敞開了心扉。

他說,小學三年級時候,每天早上他總是起不了床,家人的催促讓他漸漸變得討厭上學,但父母卻從不和自己溝通也不關心他的狀態,只會一味批評,這讓他對家庭的溫暖產生了懷疑,總覺得父母並不愛自己。為了表達對父母的抗議,他決定從那開始就不和家人說話。

那麼被診斷為精神分裂後,這麼多年的藥,是怎麼吃下去的?小勇表示,開始吃藥時他就有頭暈噁心等不良反應,整個人渾渾噩噩,從那時他就知道這藥吃不得。之後,家人把藥給他,他轉身就偷偷丟掉,十多年其實根本沒吃過藥。小勇說,我知道自己沒有精神病,但我過得很不開心。聽到這番話,沈醫生感到無奈也很心痛。

積極治療後,他開始敞開心扉,也找到了第一份工作

在數次積極治療後,小勇開始嘗試擁抱比自己小15歲的弟弟,兩個人溫暖相擁的場面,讓大家都非常感動。

小夥12年不說話被診為抑鬱 母親:比中500萬還高興

他也表達了想走出家門,接觸社會的想法。數月前,小勇找到了一份和他最愛的電腦相關的工作,成功邁出了走上社會的第一步。

需要心理輔導的孩子逐年增加,最小的才4歲

沈醫生說,這幾年,接受心理諮詢輔導的孩子數量逐漸呈上升趨勢,青春期的孩子尤為多,他接診過最小的患者才4歲。他還接診過一對相約自殘的小姐妹,倆姑娘都還在上初中,也是抑鬱症。

這個4歲的小患者讓他印象深刻,孩子一不開心就拿頭撞牆,家人拉都拉不住。其實每個人都會有脾氣,但這小娃兒不知道如何向家人表達自己的不悅,家長也沒有教會他正確的方法,所以才造成了這樣的結果。

沈醫師慢慢地進行引導,告訴他有既不傷害自己又能表達自己情緒的方法,比如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對孩子的治療,不光要引導他,還要教會家長正確的教育方法。

做一個合格的家長,溝通是最好的良藥

與長輩在觀念上無法達成共識,無法溝通是造成孩子抑鬱的原因之一。問題家長容易帶出問題孩子,讓孩子健康成長,首先要自身成為一個合格的家長。

1、瞭解孩子真正的內心需求,學會做孩子“肚子裡的蛔蟲”。家長們因為工作等原因,可能會忽視孩子的內心需求與安全感的需要。沈醫生建議家長抽出時間多陪伴孩子,讓孩子多說說話,傾聽他們的想法,融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真正瞭解孩子的內心需求。

2、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讓孩子多做“選擇題”。沈醫生表示,父母在發現孩子問題時應該給出多種可能性,從孩子和家長本身的想法出發來分析問題,並對告知可能出現的結果,讓孩子用自己的智慧來做出選擇。

3、家長應該轉變家庭教育理念,也可以參加家庭教育培訓班。沈醫生呼籲政府相關部門,多舉辦公益性的家庭教育培訓活動,讓更多家長真正成為合格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