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的精髓,增篆中華字典

字典的精髓,增篆中華字典

字典的精髓,增篆中華字典

簡介:此藏品為上海錦章圖書局《增篆中華字典》石印線裝本,一套六冊,該書實際上就是《康熙字典》,因為民國成立初期政府禁用清代教科書及其他書類,所以當時滬上各大書局重印《康熙字典》時都不能用《康熙字典》作書名,改頭換面用《中華字典》作為書名印行。諸多老版本存世量越來越少,其文物、文獻價值在不斷提升,頗受藏家青睞,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康熙字典》的版本非常多,有康熙內府刻本,也就是所說的武英殿版本。包括有兩種紙本:開化紙和太史連紙兩種。康熙內府刻本多是內廷賞賜用的,裝訂非常豪華,民間很少見到。此外還有道光七年的內府重刊本、其他木刻本,以及清末出現的石印本、鉛印本、影印本。清末上海同文書局增篆石印本是發行量最大、最流行的一種版本。康熙四十九年,康熙召集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位學者,開始了《康熙字典》的編撰工作,在六年的時間裡,他們對傳統字書進行了大規模的集中整理,並於康熙五十五年完成編輯工作。《康熙字典》吸收了歷代字書編纂的經驗,全書共分為十二集,從子集到亥集,每集又分為上、中、下三卷,分別排列214個部首。總共收錄了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字。內容引用了古代詩文以追溯字源,同時還註明了歷代的用法以佐證其變遷。《康熙字典》問世後,社會影響巨大。它的文字、音義、書證被廣泛引用,它的體例也成為了後世出版字書的藍本。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參考文獻之一,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康熙字典》作為我國古代字書的集大成

《康熙字典》的版本為康熙內府刻本,也就是所說的武英殿版本。包括有兩種紙本:開化紙和太史連紙兩種。康熙內府刻本多是內廷賞賜用的,裝訂非常豪華,民間很少見到。最流行的一種版本。康熙四十九年,康熙召集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位學者,開始了《康熙字典》的編撰工作,在六年的時間裡,他們對傳統字書進行了大規模的集中整理,並於康熙五十五年完成編輯工作。《康熙字典》吸收了歷代字書編纂的經驗,全書共分為十二集,從子集到亥集,每集又分為上、中、下三卷,分別排列214個部首。總共收錄了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字。內容引用了古代詩文以追溯字源,同時還註明了歷代的用法以佐證其變遷。《康熙字典》問世後,社會影響巨大。它的文字、音義、書證被廣泛引用,它的體例也成為了後世出版字書的藍本。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參考文獻之一,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古籍收藏,歷來是收藏界中品味較高的一個項目。藏傢俱有欣賞、鑑別的能力,藏傢俱備一定的學術修養。歷來大學問家大多嗜好收藏古籍。此套六冊保存尚佳,當屬古籍善本之美品!

優點:

《康熙字典》依據明朝《字彙》《正字通》兩書加以增訂。對兩書錯誤之處,《康熙字典》還做過一番“辨疑訂訛”的工夫。《康熙字典》有這樣三個優點:

一、收字相當豐富,在很長一個時期內是我國字數最多的一部字典(直到一九一五年《中華大字典》出版,達四萬八千餘字,才超過了它)。

二、它以二百一十四個部首分類,並注有反切注音、出處、及參考等,差不多把每一個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義都列舉進去,可以供使用者檢閱。

三、除了僻字僻義以外,它又差不多在每字每義下,都舉了例子;這些例子又幾乎全都是引用了“始見”的古書。

《康熙字典》是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學者奉康熙聖旨編撰的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漢字辭書,它是在明朝《字彙》、《正字通》兩書的基礎上加以增訂的。該書的編撰工作始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成書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歷時六年,因此書名叫《康熙字典》。《康熙字典》由總纂官張玉書、陳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紹霄、史夔、周起渭、陳世儒等合力完成。字典採用部首分類法,按筆畫排列單字,字典全書分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標識,每集又分為上、中、下三卷,並按韻母、聲調以及音節分類排列韻母表及其對應漢字,共收錄漢字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47035個),為漢字研究的主要參考文獻之一。

《康熙字典》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收錄漢字最多的古代字典。是中國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漢字辭書。重印至今不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