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梵志的語言變革與傳統突破 演繹中國古代「寒林古木」美學

人生的苦,除了肉身之病苦外,還有因為不公義、不自由、政治的鬥爭、戰爭的破壞、尊嚴的喪失、道德的淪落和世代的貧窮等等帶來的苦。當一個藝術家看到社會存有這些狀況時,他有權選擇沉默或採取響應,曾梵志無疑是後者。他明白藝術可以為現實中的美好部分錦上添花,用作怡情養性,但他也明白藝術可以通過揭示真實來感動人心。

曾梵志的語言變革與傳統突破 演繹中國古代“寒林古木”美學

藝術家曾梵志

大學年代的曾梵志住在一個離醫院很近的地方,每天要到醫院借用洗手間而親眼看到病人的疾苦,一種感同身受的內在力量觸發他創作出《協和三聯畫》。曾梵志以個人熱衷的德國表現主義風格,反映現實人生所面對生老病死的痛苦,流露出高尚和普世的人道關懷意識。之後兩年,曾梵志完成了另外兩組關於醫生和病人的三聯畫,以及一系列以肉為題的作品。在繪畫技巧和關注人生的重點上,更直接促成日後“面具”系列的誕生。

曾梵志的語言變革與傳統突破 演繹中國古代“寒林古木”美學

曾梵志,《肉》,布面油畫,1992年

1991年,在從湖北美術學院畢業之前,曾梵志就開始了作為獨立藝術家的生涯。從“肉”入手,用了整整十年時間,他將一切對於包括“肉類”、“肉體”或說是圍繞世紀之交人類想象力中陰暗面的狂熱痴迷都預先揭示了出來。這種構建方式的傳統,源於魯本斯的開創,並在弗蘭克·奧爾巴赫對於風乾後,掛起來懸於半空的被剖開的牛所作的研究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行走》

曾梵志的語言變革與傳統突破 演繹中國古代“寒林古木”美學

當代藝術專場

LOT 2087

曾梵志 行走

1993年 布面油畫 55×45 cm

RMB 400,000-500,000

《行走》具有強烈的表現主義風格,筆觸粗獷,色彩鮮明;畫面中行動的人,大腿附近的肌肉被誇張的放大,行走的動感直面而來,卻讓人覺得步履維艱;整個人的肌肉像剝了皮一樣,觸目驚心;猩紅色的人物面部,血肉模糊,如喪屍般茫然前行,張揚著殘忍、扭曲與恐懼,讓人深切體會到把人當作物,就如同“我們是肉,我們是潛在的屍體”一樣,以任人宰割的肉傳達出殘酷的冷情緒,暗示人的無奈生存和痛苦狀態,質疑人的真實內在和生命的重要性。這件作品也同樣呼應了在曾梵志《協和醫院》等作品中的強烈情緒,也是其後續轉型創作《面具》系列作品的鋪墊之一。

早在2000年,曾梵志的作品中就出現了純粹抽象的類型,他對於狂亂線條的試驗,完全改變了先前面具時代的謹慎和精緻,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破壞”的力量,乾脆將其保留並發展,藉助畫筆的隨意性和控制性兩方面的相互制衡,將力量與自由度融為一體,形成了之後的“亂筆”風格。過去數年中,曾梵志創作的“亂筆”風景畫逐漸增加,作品大都以深邃的叢林為題,其中部分是單純的風景,部分則有形單影隻的主角置於其中。整體畫面氣勢恢弘,在遠透視法的表現下,使觀者在繁盛茂密的枝椏背後,獲得了一個全新的視野或一片心靈的淨土,令一種視覺上的虛擬旅行得以實現。

《無題》

曾梵志的語言變革與傳統突破 演繹中國古代“寒林古木”美學

當代藝術專場

LOT 2086

曾梵志 無題

2008年 布面油畫 180×280 cm

RMB 8,500,000-12,000,000

本件《無題》首次現身拍場,描繪了枯木與寒風蕭瑟所構成的萬徑無人之畫面,觀者彷彿置身於朦朧的叢林,景物的縱深感在神秘的紅白光影之間逐漸顯現。背景色彩由普藍色逐漸加深至青黑色,無窮無盡的空間亦隨之伸展開去,似乎暗示著前方的道路漫漫,沒有起點與終點。畫面中虯枝叢生,佈滿了極具張力的線條,黑色油彩所勾勒而成的藤蔓輪廓與糾纏的枝架,以及遊曳於叢林間的紅藍交迭的細線,以生物體無法呈現的方式分佈交織,構成一片錯綜複雜的枝網。

曾梵志的語言變革與傳統突破 演繹中國古代“寒林古木”美學

曾梵志風景作品《無題》局部

所謂風景,雖非惟肖寫實,但神形逼真尤似夢幻之境。這狂亂而帶有勁道的筆鋒並不僅僅是在描繪枝椏的形態,這亦是對大自然偉大力量的描摹。整個畫面賦予觀者心理學上的深度與震撼,似乎暗示著人類於大自然及社會環境中的渺小與無助。看似是雜草叢生的荒原,又好像野火焚燒過的曠野。但走近幾步,駐足凝目,亂象之下又似有另一番境地,雜蕪的筆觸間那閃現出的一片明亮的光影色彩,彷彿是嚴寒中黎明的曙光,是即將迎來的春天,亦或是亂流中撞見的遠方的燈塔,預示著悲傷、憂慮、激情及低谷後重拾的希望。他反覆地演練著這些變化多端且收放自如的筆觸,畫面上明暗、輕重、剛柔並濟的攝人之效亦並非純粹臨摹書法筆意,而是同時承繼了中國傳統繪畫之技法,為畫面營造出中國高古美學中“寒林古木”的美學概念。

曾梵志的語言變革與傳統突破 演繹中國古代“寒林古木”美學

J傑克遜·波洛克, Blue Poles, 布面油畫, 1952年,局部

此外,作品的創作也受弗蘭西斯·培根及安森·基弗等西方藝術家的影響,然而,當他轉向經營繪畫線條的時候,傑克遜·波洛克那些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線條和滴畫作品卻為他帶來了新的方向與衝擊。然而曾梵志卻一反西方抽象藝術的傳統,依賴畫筆的流動和身體的無知覺控制著一切,自由的駛出一道道與眾不同的軌跡。“筆隨心走”的出現,改變了藝術家的創作道路,並催生了一系列巍峨雄渾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