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的年輕人不讓父母看朋友圈:屏蔽了爸媽,我才敢做回自己

微信作為當下最主流的信息溝通軟件,是以自己為核心,向四周擴散的私交圈,其中涵蓋了親人、同事、朋友等全面的人際圈,但據騰訊曾發佈的《朋友圈年度親情白皮書》顯示,52%的年輕人朋友圈屏蔽了父母。

根據數據顯示,屏蔽父母的微信用戶中60%的人表示怕父母瞎擔心,55%的人表示父母無法理解自己,50%的人怕父母反對或不支持自己,50%的人追求自己的空間,33%的人不喜歡嘮叨。

52%的年輕人不讓父母看朋友圈:屏蔽了爸媽,我才敢做回自己

52%的年輕人不讓父母看朋友圈:屏蔽了爸媽,我才敢做回自己

有個網友說過這樣一次經歷,孩子半夜高燒,老公出差在外,她獨自帶著孩子輸液一時感慨便發了個朋友圈,結果父母竟當天夜裡坐了最快的一班火車來到了她所在的城市,當父母到了以後,孩子已經退燒離開醫院了,倒是父母因為連夜趕路折騰犯了腿痛病。

那之後,為了父母不再因為她不經意的一條動態便開始擔憂自己,這位網友便在朋友圈屏蔽了父母,這層屏蔽像一道門,隔開了她與父母的線上交流方式,形成了涇渭分明的界限。

她說,朋友圈只能展示自己的一部分,與其讓父母在隻言片語中擔憂猜測,倒不如主動通過電話、語音、視頻聊天去建立與父母的交流,對比程序化的朋友圈,交流才是鞏固親情最原始的方式,那裡面,有愛的溫度。

52%的年輕人不讓父母看朋友圈:屏蔽了爸媽,我才敢做回自己

其實,界限感是家庭和諧的基礎,但以這種方式去建立界限感,卻暴露了親情關係中最突出的問題,無法做到成熟分離。

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表示,懂得分離的愛才是“真愛”,父母能做到分離,孩子才能在分離中學會人格獨立。所謂成熟分離,有人給出這樣的定義“一邊給予愛,一邊堅定地告訴孩子或者親人,你是你,我是我,這樣一來,關係仍然親密,但親情關係中的雙方卻都擁有了獨立而健康的人格。”

為何很多親情關係無法從共生關係中脫離,做到成熟分離呢,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研究。

52%的年輕人不讓父母看朋友圈:屏蔽了爸媽,我才敢做回自己

第一,親情捆綁形成的非正常共生關係

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將6個月前的嬰兒期稱為正常共生期。也就是說,當孩子具備獨立行為能力之後,親情關係仍處於共生狀態,那便是非正常的,但這種非正常現象,卻在很多家庭上演。

微博上曾有個段子,就描述了這種非正常的共生關係:

5歲,我給你報了少年宮;

7歲,我給你報了奧數班;

15歲,我給你報了重點中學;

18歲,我給你報了高考突擊班;

23歲,我給你報了公務員;

32歲,我給你報了《非誠勿擾》……

在孩子一生之中,父母都會做起操盤手,無法從共生關係中得體地退出,不把孩子視作獨立的個體,而是把孩子當作自己一部分。

這種非正常的關係往往會導致孩子無法做到獨立,也就是所謂的巨嬰性人格,再者就是拼命地逃離,這也是很多人選擇朋友圈屏蔽父母的原因。

52%的年輕人不讓父母看朋友圈:屏蔽了爸媽,我才敢做回自己

朋友安晴從小就是那種別人家的聽話孩子,父母從初中陪讀到大學,但誰都沒想到,安晴居然在畢業後嫁到了國外,結婚後回家探望父母的次數更是寥寥無幾。

一次偶然機會聊到此事,安晴痛苦地說道,只有這種遠距離的分離,才能逃離父母令人窒息的愛。

在正常的共生階段,父母的愛給予孩子的,是安全感,但當過渡到非正常共生關係時,父母的愛給到孩子的,卻是壓力。

第二,過度犧牲後的情感反噬

據相關調查顯示,超過82%的中國家長已經做好為孩子的成功作出“犧牲”的準備;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國父母幾乎完全喪失了個人時間。

在這種過度付出中,孩子也會被動地產生回饋心理,讓自己繼續停留在父母的照顧中,以此來緩解感覺父母被拋棄的焦慮,由此,親子雙方便陷入了一種看似親密、互相需要的非正常共生關係中。

52%的年輕人不讓父母看朋友圈:屏蔽了爸媽,我才敢做回自己

李想來自於單親家庭,婚後怕母親孤單,把她從老家接到城裡住,為了回報母親的養育之恩,李想處處以母親為主,而母親也覺得李想是自己一手養大的兒子,所以理所當然地介入李想夫妻生活中去,結果沒過多久,妻子便因為不堪壓力而對李想提出了離婚。

兒子成家立業後將母親接過去頤養天年,本是一樁美事,但卻因這種過度犧牲後的反噬心理,將一段婚姻推向了深淵。

李想母親當年為了李想,一直沒再嫁,省吃儉用把李想撫養成人,因為這種過度付出,所以即便李想成立了小家庭,母親卻依然希望通過對李想的控制來滿足自己多年來的付出,通過李想對她的需要來獲得自身的安全感。

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曾經說過:我們付出的時候,就會覺得有權利;我們接受的時候,就會感到有義務。所以,很多情況下,過度付出往往會滋生出操控親人的權力,從而去反噬這段感情。

第三,被傳統孝道模糊的界限感

由於重親情的傳統文化影響,對於心理層面上的個人空間和家庭空間,國人的界限感相對於西方來說,依然非常模糊。由於缺乏界限感,對部分父母來說,侵入或干涉孩子的空間便成了理所當然的事。

52%的年輕人不讓父母看朋友圈:屏蔽了爸媽,我才敢做回自己

52%的年輕人不讓父母看朋友圈:屏蔽了爸媽,我才敢做回自己

心理學者曾奇峰說:

撫養者越是能夠給予孩子高品質的親密關係,孩子就越有能力與撫養者分離。

高品質的親子關係,教會孩子獲得愛的能力:

尊重父母,不必為他們的衝突負責,而是學會從家庭的牽連中釋放自己。

那父母與子女之間如何建立高品質的親密關係,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討論:

第一,成熟分離

英國一位心理學女博士曾說過:“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而成熟分離正是親情關係發展到一定階段,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種狀態,孩子把父母的愛內化在心裡,形成獨立健康的人格。這樣才能在從親情關係中分離出去後,即懂得愛的能力,去追尋自己的幸福,又同樣對親情關係充滿依賴。

那如何做到成熟分離?

  • 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心理學家袁榮親曾說,當孩子小的時候,首先最重要的是培育安全感,其次是培育自主能力。安全感的建立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礎,極大程度上避免了分離焦慮的產生。

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

作為父母,懂得適時從親子關係中抽離。如北大才女趙婕所言“我欽佩一種父母,他們在孩子年幼的時候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地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 控制親子關係的濃度

有人對親密關係做出這樣的解釋:親密關係是一種現代化的關係,指的是兩個情感成熟的人,既親密又各自獨立,雙方在關係裡都覺得很舒服,從這段關係裡獲得飽滿的情感滋養。親密關係建立在邊界和溝通上,它其實具有一系列的操作方法,讓關係保持健康和穩定。

好的親子關係亦如是,它建立在邊界和溝通的基礎上,即親密又獨立,這裡所指的邊界便是“親子關係濃度”的分水嶺。

愛的濃度不夠,會導致親子關係疏離;施愛方的濃度太甚,又會對被愛方形成情感壓力。

52%的年輕人不讓父母看朋友圈:屏蔽了爸媽,我才敢做回自己

第二,親子關係中的共作效應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曾提出“父母僅僅滿足於自己的成長,甚至用成長榜樣去影響孩子是不夠。成長有一個共作效應,有一個生命的成長場。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去閱讀、學習,父母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完全是互動的關係。”

也就是說,如果孩子的成長和父母是分離的,其實也意味著父母關愛的缺失,高品質親子關係的建立是在高質量的陪伴基礎上的。

  • 通過界限感提供緩衝力

一段關係的穩定和諧,取決於它的張力,很多親子關係的惡化,正是因為缺乏這種緩衝力,所以才會一旦出現問題便快速走向破裂。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曾說過:“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所謂界限感,便是親密有間,彼此相愛,但卻彼此獨立。

《聖經》中說,兒女與父母之間的一切都是為了彼此成全,使彼此成為更懂愛、更有愛、更會愛、更善於傳播愛的人。

建立高品質的親子關係,歸根到底是一場愛與成長的過程,是父母與孩子長期互動關係的總和,是在邊界和溝通基礎上的情感轉化,是家庭關係中彼此都達到了一種相對舒適,卻又彼此親密的狀態。

對於《朋友圈年度親情白皮書》調查顯示,父母在得知子女屏蔽自己之後,雖感意外但卻表示理解,這一方面是父母對子女的包容,另一方面,其實也是個體脫離原生家庭,走向獨立不可避免的過程。

52%的年輕人不讓父母看朋友圈:屏蔽了爸媽,我才敢做回自己

52%的年輕人不讓父母看朋友圈:屏蔽了爸媽,我才敢做回自己

在屏蔽父母這件事上,其實我覺得大家並不需要那麼悲觀。

父母那一代人的生活軌跡跟我們有著巨大的不同,這個不同,從根本上無法消除,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對他們的愛有所減少。

即使很多人說屏蔽父母是不孝順之類的,但其實,分組屏蔽,主動建立相對獨立的隱形界限,讓父母不必因為自己一時沮喪的消極吐糟擔憂,也減少了因價值觀不同而產生的衝突,這很大一種程度上,也是傳統家庭關係進化為現代親密關係的一種過渡,是對原有親子關係的一種保護。

雖然我屏蔽了你,但我也因此有了自己獨立的世界,雖然我們的世界各有不同,但我依然愛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