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世界十大鋼琴家(三)

(五)阿爾圖勞·貝內德蒂—米凱蘭傑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1920—1995)

二十世紀世界十大鋼琴家(三)

阿爾圖勞·貝內德蒂—米凱蘭傑利

要論舉辦音樂會取消合同率最高的鋼琴家恐怕要數阿·貝—米凱蘭傑利了。原因非常簡單,就是任性,劇場內的鋼琴質量不中意,“像這樣的鋼琴不能使我的藝術完全表現出來”。諸如此類的求全責備在他來說是再也正常不過的了。坦率地說,即便是名廠家製造出來的鋼琴,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完美無缺,這就要演奏家的技能去彌補了,可米凱蘭傑利牛脾氣,寧可放棄演奏會,也絕不使用自己認為不中意的鋼琴。

米凱蘭傑利1920年出生於意大利的普列西亞,就讀於普列西亞和米蘭音樂學院,師從於安弗奧西門下。1939年,他在日內瓦國際音樂比賽中獲勝,名聲大振,後活躍於國內。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他在歐洲各地旅行演出,引起了轟動。1949年到1959年的十年間,宣佈隱退,從不參加任何的演出活動。1960年復出,再次引起轟動。1972年,他移居瑞士,成為世界矚目的鋼琴大師。

同他放棄演出的性格相同,他的演奏具有一絲不苟的求全精神。音樂的表現基礎是動情,但米凱蘭傑利並不單純拘泥於這些,他得體適度地重視非表情的分寸,把音的顆粒、音量同樣賦予充分表達表情的生命力。在創造出美好的瞬間裡,好似人們的體溫都不復存在了,是音樂把人們帶進了虛幻般的美的境地。

與其說米凱蘭傑利是為了做個忠實的演奏家,更好的再現創作者的意圖,才苛求於鋼琴,倒不如說他是個地地道道的美學家。

(六)弗里德里希·古爾達(Friendrich Gulda,1930——2000)

二十世紀世界十大鋼琴家(三)

古爾達

弗里德里希·古爾達,奧地利著名鋼琴家,1930年5月16日出生於維也納,1938年至1942年,師從帕佐夫斯基學習鋼琴。1942年,又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師從於賽德爾·霍費爾,1946年參加國際鋼琴比賽獲得一等獎,後開始巡迴演出。1950年登臺美國卡內基音樂大廳演出,大獲好評。1962年沉迷於爵士樂,建立一支爵士樂隊。1966年在維也納創辦了爵士樂比賽。在迷醉於爵士樂之前,他擅長演奏巴赫、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的作品。

歷來鋼琴家們都堅守著傳統正統的表演方式,而古爾達卻特立獨行,行徑古怪,他上臺演出時不穿禮服,經常是一件黑色套頭毛衣加一頂猶太小圓帽,有時候甚至光著膀子就上臺。但喜歡他的觀眾皆不以為然。著名指揮家伯姆甚至開玩笑的說:“他彈得實在好,就是穿游泳褲上臺也不為過。”

1978年10月,他在維也納連續舉行了三場音樂會,並錄製了唱片。他著力讓現代人完全理解已經成為過去了的古典音樂,人們為他演奏貝多芬作品的高超造詣而傾倒,外界評論他說是“二十世紀貝多芬作品的最權威詮釋著之一”。對此他並不認可,他說:‘這也許有可能,不過我覺得和巴赫、莫扎特以及印象派作曲家的心靈更加接近。’

2000年1月27日,古爾達因心臟衰竭去世,享年70歲。

(七)阿爾弗雷德·布倫德爾(Alfred Brendel,1931——)

二十世紀世界十大鋼琴家(三)

阿爾弗雷德·布倫德爾

布倫德爾1931年出生於捷克的莫拉威亞,六歲時全家遷入薩格勒布,同時開始學琴。1943年遷到奧地利格拉茨,進入格拉茨音樂學院繼續學習。曾師從於巴姆格爾特納、修特耶爾曼、費夏等。能成為罕見的費夏的學生,是他終生的幸運。由於費夏的傳授,使得他通曉德國音樂史,成為古典音樂作品的權威。

1948年,他首次舉行獨奏音樂會,演奏了巴赫、李斯特、勃拉姆斯等的作品和自己創作的幾首作品,此後放棄了作曲而專攻鋼琴。同年獲得布佐尼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1949年,參加意大利鋼琴比賽獲第四名,1950年,搬到奧地利維也納居住。20世紀60年代,他在倫敦舉行貝多芬全部作品連續演奏會。從此,他的名字吸引力成千上萬的聽眾,自此,他的名聲大振。

21歲時,他錄製了他的第一張唱片,包括普菲科夫耶夫的第五鋼琴協奏曲。之後,他又錄製了一系列的錄音,包括三套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以及李斯特、勃拉姆斯、舒曼、舒伯特等人的作品。布倫德爾留下了大量的錄音,其中以他錄製的貝多芬奏鳴曲全集最為著名。

布倫德爾的演奏有時候會被形容為在解析音樂,對此他表示作為鋼琴家的首要任務是尊重作曲家的意願,而不是表現自己或加入自己的見解。他說:“我對作曲家負責,對作品更要負責”。

貝多芬是布倫德爾演奏曲目的重心。他精於演奏巴赫、海頓與莫扎特的作品,長於詮釋舒伯特、 舒曼、勃拉姆斯與李斯特的音樂,是一位罕見的質量並重型鋼琴家。布倫德爾最大的特色是“理智”,但是在“ 智性”之餘,少有 演奏家會察覺到音樂還可以有多種可能性。他完全正派的演奏風格,對當時歐洲的樂壇來說是難能可貴的,更令人傾心的是他在演奏過程中所傾注的完全忘我的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