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國際航線「曲直」

《中國經濟信息》記者 姚堯


補貼國際航線“曲直”

7月3日,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倫敦直飛國際航線首航。

對國內航空公司而言,要爭奪國際航空市場,只有加強管理、提高經營水平才是王道。


在民航業,最近幾年出現的二三線城市開通遠程國際航線“熱”正如一股洪流湧向四野八荒。

據《中國經濟信息》記者觀察,今年國際和國內航空公司將新闢國際航線52條,其中客運航線48條,貨運航線4條,航線主要集中在北歐、西歐、北美、俄羅斯及東南亞等地區。其中,北京-哥本哈根、成都-特拉維夫等航線還出現了多家公司爭奪的局面,競爭不可謂不激烈。

民航高級經濟師王疆民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國際航線“熱”與航線補貼直接相關,對於一個開放的、經濟處於快速上升階段的市場而言,航空業的確能起到拉動市場,提高服務業檔次的作用。但也有人持相反意見,民航研究機構開銳諮詢合夥人周榮表示:“國外是通過補貼吸引遊客進來消費,但有的地方相反通過補貼將遊客送往國外消費。”總之,圍繞航線補貼“是非曲直”的爭論一直都在。

補貼由來已久

據中國旅遊研究院、國家旅遊局數據中心發佈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公民出境旅遊13051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7.0%。中國已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遊客源國地位。在亮眼的數據背後,政府這隻“隱形的手”可謂功不可沒。

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底,我國境內民用航空有實際出港航班的機場共227座(不含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相比2010年的175座,增幅達到30%。其中,絕大多數都集中在二三線城市。機場建設是個大工程,投資高、回報慢,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機場客流量不高,運營很難自負盈虧,2016年全國僅有56個機場是盈利的,佔總數的四分之一,其餘全部虧損,國內二三線城市機場的擴張之路,其中很大的助力來自政府補貼。

除了機場建設的直接財政投入,航線補貼也是二三線城市機場擴張的常用手段。航線補貼,即相關主管部門給予若干國際國內航線的補貼資金,也是地方政府激勵航空公司增加運力、開拓更多航線的重要手段。補貼、建設機場的目的不盡相同,有的地方政府希望通過機場和航線擴張,打通經濟命脈;有的則希望打開當地旅遊的窗口;而有的地方政府,希望通過開通航線,緩解交通落後對發展帶來的巨大束縛。

根據亞太航空研究中心(CAPA)的數據,2007年到2013年,中國航空公司開通的國際航線是24條,但是在2014年到2018年,短短五年時間,中國航空公司開通的國際航線數量翻了兩番多。不僅三大航在加快國際市場佈局,包括海航旗下的天津航空和祥鵬航空,四川航空、廈門航空這樣的中型航空公司也都想分一杯羹。

在政府的助力下,各大航空公司都加快了國際航線的佈局,無論是在購買寬體機,還是在航線合作方面都表現得尤為積極,但是受限於北京、上海和廣州這三座樞紐機場的航權以及航班時刻資源的限制,各大航空公司於是乎都瞄準了二三線城市,原因之一就是這些城市給出的航線補貼實在是太過誘人。數字顯示,去年四大航空公司的淨利潤總和達到約數百億元,而這些利潤當中,航線補貼就高達數十億元。

已成大勢所趨

其實,中西部城市開通國際航線,這已經是第二波浪潮。中國民航管理幹部學院社科系副主任趙巍回憶說,早在2000年左右,中西部城市就紛紛開通到日韓和東南亞的航線,但洲際直飛的國際航線幾乎沒有,即便有,也是以經停航班為主。

這次開通國際航線的浪潮,主要是洲際直飛航線為主。以成都為例,過去直飛航線主要是成都到歐洲為主。在2012年舉辦了亞洲航線發展大會之後,成都開通了舊金山、墨爾本、多哈和毛里求斯等直飛航線,實現了對澳洲、北美和非洲航線的突破。

“總體上來說,中國民航的國際化水平程度依然很低,且過於集中在北上廣三大機場。”趙巍說。目前北上廣等大型樞紐的航空時刻趨近飽和,航線資源所剩無幾。但成都等二線城市的航空樞紐卻吃不飽。

據成都市口岸與物流辦公佈的數據顯示,成都雙流國際機場2017年旅客吞吐量4980萬人次,排名國內機場第四位。其中,國際及地區旅客吞吐量達到500萬人次。但實際上,成都官方的數據顯示,2017年至少有約2500萬外籍遊客來訪,可見國際航線的市場需求旺盛,但苦於直飛的洲際航線不夠多、不夠密,許多外籍遊客只能先去北京、上海等航空樞紐。

與成都情況相似的還有深圳。在2016年之前,深圳甚至沒有一條洲際航線,但是從2016年開始,當深圳機場的地位升為“國際樞紐機場”後,更多的國際航線才水到渠成,而深圳市政府為了開通更多遠程航線,也不惜斥巨資進行補貼。

有海航內部人士表示,2018年,海航將會開通多條從深圳前往歐美地區的國際航線,包括奧斯陸、維也納、特拉維夫、蘇黎世、布魯塞爾、都柏林、溫哥華等目的地,加上剛開通不久的深圳-凱恩斯航線。保守估計海航也可以從深圳拿到約十幾億元的航線補貼。

除了前述兩個城市,重慶、長沙、鄭州、武漢、昆明等地都野心勃勃,都想要通過開通國際航線的方式來提升城市的國際化水平。

王疆民表示,航線的開通一般都有一個培養期、以及前期的投入都會有較高的成本,尤其是一些中小航空公司,客源比較單一,且航空運輸受季節客源變化影響比較大,降低成本是航空公司經營的一個重頭戲。為了培育市場,地方政府補貼可以說是及時雨,當然地方政府補貼也是考慮到航空對當地經濟的帶動作用。兩方面合作,實現共贏,看上去十分完美。

利弊暫無定論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地方政府對航空業的熱情很高,航空公司獲得的政府補貼有望繼續增長,不過,由於實施補貼的數額和時間都有限,這種通過開航線來促進招商引資的方式,也很難有穩定的長久效果。

王疆民認為,關於地方政府補貼航企利弊如何,應分開來說。我國是後發航空市場,當初一些中小機場都是改革開放前建設的,在當前經濟市場發展中,並沒有能發揮出效用,情況也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比較重要的原因是當初建設的目的與現在市場不相匹配,為了利用好資源,所以地方政府也通過補貼的方式,希望能改善其功用。但這是否能改變這些機場的功用,以及可挖掘出其潛力,目前還沒有定論。

對一些航空公司而言,王疆民表示,可以理解地方政府希望開發旅遊、打造空港經濟、引進航空運輸等目的。其中的利弊目前還不能一言以蔽,但地方政府做出補貼規劃時,肯定是能實現收支平衡的,這種收支不能只看航空一個方面,而是要從當地整體經濟區看。從許多新興經濟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看,航空補貼是利大於弊的。畢竟修機場成本要低於標準公路和鐵道運輸,而為其服務的配套體系卻能帶動很大一片經濟發展。

航空業具有其特殊性。其是一個高端產業,技術密集、資本密集是其特點。王疆民表示,目前歐洲許多大航空公司仍是國企,當然,這不意味這些航企還有國家補貼,而是國家對它們的掌控還是有必要的。其他國家航空公司,包括中國在內,國家補貼也是在所難免的,不是什麼不好的事情。當然,現在國內四大航已經形成了規模網絡化經營,盈利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如果有國際航線補貼,恐怕也是國家作為引導性需要給予補貼,而非為了維持。

目前,國內航企國際航線盈利能力與國外一些知名品牌航空公司相比,盈利水平相對較低,問題還是出在經營水平相對較低,內部成本高,業務創新不夠,同質化競爭造成價格戰和運力戰,進一步增加了成本。國內航空公司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管理,提高經營水平,才能在國際市場上取得競爭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