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岸柳文脉研究与实践案例丨第二部分 案例解析 案例3 佛堂

王岸柳文脉研究与实践案例丨第二部分 案例解析 案例3 佛堂

第二部分 案例解析

案例3 佛堂:禅宗古镇,不二法门

处在中国区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自然段环境优越、经济基础良好的浙江义乌佛堂镇始终积极作为,申报成为全国25个“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和省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之一,在转型升级中国经济的潮流中,坚持“文化立镇”的战略方针,以将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文化实力转化为经济发展实力为目的,积极打造古镇,坚定不移地走繁荣文化产业的道路,致力于将佛堂发展成为“浙中城镇群产业带的龙头之一和文化特色产业基地”。

佛堂镇不可谓不努力,但始终走不出“古镇不古,圣地不圣,商埠不兴”的文化困惑,寻找佛堂文脉成为切肤之痛。

佛堂在历史上有“千年古镇、佛堂圣地、清风商埠”美誉,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化断层严重。特色文化中断与衰落。由于水路运输的衰落以及铁路运输的繁荣,使佛堂古镇丧失地理优势,从而商业开始没落。社会发展重心的转移以及对文化保护意识的缺乏使得双林寺香火惨淡,影响力逐渐下降。此外,文化遗存破毁严重是另一个重要原因,古埠、古村内古建筑损坏严重,仅有少量建筑得以保存,新旧建筑交错,和江南大量完整的古镇相比,开发难度大,双林古寺也应多种原因被毁,且恢复速度较慢。

“千年古镇、佛教圣地、清风商埠”的缺点是将古镇、古寺和商埠割裂开来看待,这和佛堂的历史事实不符。佛堂是缘佛堂而有市,因市而有镇。因此必须将古镇、古寺和商埠统一起来,这才是佛堂文化的独特之处。由于将古镇、古寺、古埠单独对待,因此在各自的文化产业形态上,佛堂镇总是将之与其他发达地域相比,扬短避长,无所适从。

佛堂拥有辉煌的过去,古镇、佛教和商埠都曾盛极一时,但是这些优势早已名不副实因此,“古镇不古,圣地不圣,商埠不兴”已成事实,依旧走传统开发模式,盲目地建古镇、扬佛教和兴商埠肯定走不通,不仅不能促进产业的发展,反而浪费资源,错失良好开发时机。佛堂镇的文脉,需要重新认识。

经过深入研究,王岸柳团队首次发现中国县域经济典范之一的“义乌模式”,竟然也与与佛堂镇的文脉竟有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团队通过研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佛堂的文脉藏于古镇、古寺和古商埠的统一之中,佛堂镇缘佛有市,因市生镇,因镇弘佛。“禅宗古镇,不二法门”是佛堂的历史文脉。

佛堂镇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是浙中四大古镇之一。整个佛堂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一个思想、三条主线。一个思想是指维摩禅宗的核心思想不二法门,三条主线是指寺、镇和市的发展。在历史上佛堂的寺、镇和市都具有辉煌的历史,双林寺历史上名震天下,在北宋时,犹余僧舍1200楹,僧尼二百余众,故史有“天下第三,江浙第一”和“浙东大刹”之称,宋时又被列为“天下丛林五山十刹”之一,佛堂镇凭借义乌江水运优势以及双林寺的影响,形成了光明市,双林市、洋滩市和野墅市,成为本地经济、交通中心,有“小兰溪”的美誉。

佛堂镇是维摩禅的发源地,始祖傅大士经达摩点化成佛,兴建双林寺修行。傅大士修的是维摩禅,又称居士禅。维摩禅是印度佛教维摩禅在中国的第一个落地,其核心思想是“不二法门”,该思想对佛堂古镇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对义乌商业文化的繁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义乌“小商品、大市场”的商业本质,正是对“小大不二”思想成功运用的最典型案例。维摩禅的不二法门思想促进佛堂商业的繁荣,使市场的功能从满足香客消费需要向广义的集市交易转化,更多的商人、商品向此聚集。市场的逐渐扩大是更多的人向此处聚集,从而形成了镇。尽管后来双林寺、佛堂镇和佛堂的商业都逐渐没落,但不二法门思想的影响仍然影响着当地社会发展。因此佛堂寺镇一体发展独树一帜,是中国唯一的禅宗古镇。傅大士作为居士鼻祖,周边没有任何能与之相比的思想领袖,开发价值非常高。

打造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特色小镇“禅宗古镇”,围绕“禅宗古镇、不二法门”的系列场景应用,筹划佛堂镇文化新地标“不二法门”、小大禅宗与商业文化博物馆、维摩禅生活化IP打造、不二法门衍生品系列、反映义乌崛起与禅宗思想渊源的纪录片和影视剧和小商品、大市场模式代表性产品的体验型展览馆等一系列场景设计,把佛堂打造成一系列祈福朝圣经济、古建迁建经济、禅修养生经济和商品会展经济最佳的文化空间与承载。

文脉首先是最大共识,其次是拥有最前沿、最丰富业态应用场景的共识,佛堂文脉的发掘,要跳出“古镇、古寺、古埠”功能性的桎梏,从佛堂1500年的发展历史中积累下来的文化本体去发现,文化产业最终的起点和归宿,必将是文化本体,而非其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