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減,這才是組織和個人高效的高階祕籍

瞭解我的人知道我很少“標題黨”,這一次確實激動了。

我想通了一個道理,無論是組織還是個人,不管是哲學還是現實,一通百通,那種打通任督二脈的體驗確實太爽了。

我在大學本科學的專業名稱叫做「信息與計算科學」,是一門綜合數學、信息以及計算機技術的理科專業,主攻信息科學與計算數學兩個方向。

其中有一門重要的專業課叫做《信息論》,專門研究信息的有效處理和可靠傳輸,可以稱得上是現代通信業的基石。在我讀書時,對這門課上提出的一個概念印象深刻——

信息熵,是通過描述信源的不確定性來衡量信息量多少的定量指標。

這麼說還是太抽象了,簡單講就是:

  • 不確定性高(或混亂)的事物信息量大

  • 確定性高(或有序)的事物信息量小

舉個例子,這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幼兒園虐童事件因為缺少太多關鍵證據變得撲朔迷離,事件本身的不確定性較高,信息量非常大;與之相反的是,10月份宋慧喬與宋仲基舉行婚禮,事件清楚,沒什麼不確定性因素,信息量反而非常小。

事實上,對於通信學科來說,「熵」是一個“舶來品”。它是由信息論之父香農在70年前的一篇論文中引用的熱力學概念。在自然過程中,一個孤立系統最終會達到熱平衡,它的總混亂度(即“熵”)不會減小,這個過程叫熵增,最後狀態就是熵死,也稱熱寂。

只不過熱力學中的“熱熵”是表示分子狀態混亂程度的物理量,而香農用“信息熵”的概念來描述信源的不確定性。

可以說,「熵」就是用來反映事物的混亂程度的,「熵増」是指一切事物發展的自然傾向都是從井然有序走向混亂無序,最終滅亡。

那麼,「熵」的概念對於組織以及我們個人來說究竟有什麼指導意義呢?

答案只有兩個字:秩序。

對於組織來說,秩序除了指相對淺表的規章制度、辦法流程以外,還有更加底層的價值觀與組織文化。那些制度、辦法、流程可以約束員工的行為規則,那些價值觀與企業文化則用來引導員工的行事風格。它們的目標都是一致的——抵制熵增,減少混亂。

我們常常在各級領導的講話中都聽到過一句“統一思想”,事實上人的思想是很難被統一的,能統一的是目標和節奏。

生物學中有一個著名的「魚群效應」,說的是海中成群遊動的魚,紛亂而有序。隨著洋流和食物,忽東忽西,整齊劃一;遇到獵手攻擊的時候,倏忽聚散,就像一個嚴密分工協作的組織。

熵減,這才是組織和個人高效的高階秘籍

其實魚是沒有那麼發達的大腦和神經的,它們不是靠有意識的組織、調度而形成整體,而是簡單的進化本能。魚的身體兩側各有一條顏色特殊的側線,每條魚都以周圍一兩條同伴的側線為觀察標誌,調節自己的遊向和速度,以維持適當的距離。這個簡單的反饋機制,便形成了整群魚特定的自組織方式。

看,正因為有一個極簡的反饋機制,可以讓成千上萬的小魚組成看起來有“高等智慧”的群體。反之,假設魚群中的小魚都特別聰明,有著自己特定的行為規則,不一會兒便會打亂整個魚群的行進秩序,形成“組織熵增”。

聯想到組織管理,一個高效的組織行為能否最終落地的重要前提是一套極簡的“反饋機制”。在強調執行力的組織中,這種機制更加重要。對於員工來說,他們需要遵循一個簡單的原則行事即可,不需要太多複雜的規則,這樣才能保證步調一致、節奏統一。如果管理者再通過科學的方法統一大家的目標,這樣的組織可稱得上是高效的組織。

縱觀國內企業,有著簡單、明確的反饋機制的當屬華為,“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艱苦奮鬥”是創始人任正非先生總結出的三大法寶。

熵減,這才是組織和個人高效的高階秘籍

  • “以客戶為中心”延伸出了華為人身上特有的“利他精神”,這種“先成就客戶再成就自己”的底層方法論讓華為一次次擊敗了歐美設備廠商,坐上了行業頭把交椅;

  • “以奮鬥者為本”則培育了華為的“狼性文化”,在我接觸過的項目中,華為員工體現出的專業水準讓人印象深刻,但更讓人尊敬的是他們對項目的敏感性以及團隊協作能力,“客戶經理-產品經理-交付經理”的鐵三角運作機制讓他們在具體的項目落地的全過程中掌控自如,“運營商BG-企業網BG-消費者BG”的組織架構讓他們在多個合作主體的項目中如魚得水;

  • “長期艱苦奮鬥”則讓華為有了“床墊文化”,而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的權責利對等機制讓員工解除了“吃大鍋飯”的顧慮,每個人都是拼命在自己崗位上創造價值、獲取回報。

簡單說起來,他們有著非常簡單、明確的行事原則,因此也持續處於高效、低熵的狀態。從企業發展的戰略高度來幹掉“熵增”,從而解決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組織低效、流程僵化、創新乏力、業務守成等問題。

講完組織層面,再談談個人層面的思考。

想想我們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他們既可以高效工作,在事業上取得不錯的成就,同時還能在很多社會團體中擔任重要角色,從事很多有意義的社會活動,除此之外還擁有完美的家庭關係,家庭生活和諧美滿。

他們通常都有一個特別的稱號——Splash:斜槓青年

斜槓青年來源於英文Slash,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今天起,請和我一起“斜槓青年”

他們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能擺平所有矛盾,而我們當中的大部分人在面對工作與生活、社交與家庭、近期與長遠等關係上都會糾結猶豫很久,然後把日子過得亂糟糟的。同樣都只有一天24小時,怎麼會有如此大的差別?

除去極少數個體差異情況,這當中也一定暗藏玄機。

答案還是秩序。

那些真正高效的人之所以可以把人生過得平衡而充盈,一個重要因素是他們有著良好的秩序感。

我們或許都有類似的體驗,儘管每天忙得不亦樂乎,但腦袋裡各種想法總是飄來飄去,做一件工作的時候想著其他工作,無法集中精力提高效率,晚上回家筋疲力盡,家人和孩子也無法提起我們的興趣,久而久之,工作和生活就會漸漸陷入混亂狀態。

看到這裡,你應該原諒自己,因為這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因為“熵增”的規律告訴我們這是常態,事實上大部分人也的確如此。

想要改變自己所處的狀態,需要用足夠強大的意志力建立簡單、清晰的個人秩序。這並不是簡單列個待辦清單或者弄個時間表什麼的,而是從更底層建立個人的心理秩序。例如,我相信什麼?我為什麼奮鬥?我的目標是什麼?我的行事原則是什麼?遇到選擇時我會更傾向於做什麼?

當你建立了心理秩序,你會發現很多複雜的情況變得簡單了,因為你在心裡建立了價值衡量標準,也有了獨立思考能力,剩下的只是選擇以及執行。

簡潔、秩序感、避免熵增,這或許是提高效率的不二法門,無論是組織還是個人。

秩序是什麼?對於組織來說,秩序就是宗旨和主線;對於個人來說,秩序就是主張和定見。去嘗試建立秩序吧,你會體驗到真正的自由。

所謂寧靜,不過是心靈的井然有序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難道熵增都是壞事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在一個封閉的系統裡,熵只會一直增加,這是自然規律,也是社會規律。但生命是需要新陳代謝的,是開放的,社會也並非封閉。這是另一個話題了,我們改天再聊,期待在留言區談談你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