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品質新聞」的八個要素



定義“品質新聞”的八個要素
有傳媒的地方,就有《新聞與寫作》!


“品質”(quality)是當下新聞業的關鍵詞。最近,150多名新聞從業者和技術人員參加了在里斯本舉行的谷歌Newsgeist會議,討論“好”新聞如何能夠在一個充滿著假消息和競爭的信息泛化時代中生存和發展,很多思想的火花在此迸發和碰撞。

大多數人習慣假設我們的新聞報道是有“品質”的,我們也正在尋找獲得更多關注(和回報)的方法。這意味新聞業要更多地考慮Facebook,Youtube和Twitter等社交網絡和平臺是否有助於新聞的篩選過程,也意味著新聞業要設法將用戶連接到有品質的內容,而不是將用戶引入堵塞信息通道的低級信息或具有誤導性的垃圾信息。

我們到底如何為消費者提供更高“品質”的體驗呢?

定义“品质新闻”的八个要素

1.質量=用戶體驗(UX)

如果人們不看,那麼無論你的內容多麼有“品質”都沒有意義;如果你的內容依賴搜索引擎或社交網絡才能出現,那麼你的主動權就已經被部分掌握在其他人手中。Newsgeist中有一段有趣的討論,是關於“平臺”及人們如何努力使品質內容的排名提升,從而讓讀者更容易看到和下載。這些平臺也許能更好地將假消息和有害內容篩選出來,但它們不能如編輯那樣評估剩餘的內容的價值。無論如何,你願意把這個責任交給這些平臺嗎?

提升用戶體驗的第一步關乎永恆的新聞要義——“可讀性”。這意味著讀者是繼續閱讀還是關上小叉叉退出。可讀性不僅指內容,也指界面。對於一個用戶而言,Axios(新聞資訊網站)的簡潔頁面比那種外表是精心設計的長篇滾動界面,但內容卻是未編輯的五段場景設置介紹的文字有吸引力多了。

定义“品质新闻”的八个要素

圖為Axios的界面

2.品質=個性化服務+推薦

這一點主要關於個性化,在某種程度上,這意味著“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編者注:此處指集中力量做好核心服務,將之做到極致),太多的選擇反而會適得其反。像CompassNews這樣的應用程序就為讀者提供了有限的頭條新聞和獨立的新聞摘要。他們依靠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個性化定製,使讀者可以關注到自己感興趣領域的文章,其出發點仍然是以人為中心的編輯判斷。像這樣的服務必須是一直持續的,不斷收集反饋,與用戶互動並鼓勵他們的參與。例如,《倫敦時報》組織了圍繞各類主題的Facebook小組,現在,其中一些小組已經由讀者自己運行。此外,還有人更關注訂閱渠道,但訂閱不僅僅是一個提高收入的渠道,運營者也要思考在讀者訂閱半年後,自己的服務質量該如何衡量。

定义“品质新闻”的八个要素

圖為CompassNews的界面

3. 品質=增值價值

“新聞”作為對正在發生事件的報道是即時擴散的。 對於一些媒體機構而言,突發新聞將是一項有價值的服務,但在一個即時聯網的世界中,真正能帶來增值價值的是語境、分析和評論,同時也包含專業知識、研究、經驗以及新穎性。去自己調查和揭露事實,停止複製別人的文字吧,這可能意味著你需要更多地關注作品中30%(或任意比例)沒有讀者的文章。讀者數據也許可以幫助你提升文章關注度或找到更好的方法來使這些文章得到認可。

4.品質=關聯性

用戶都是不同的,每個個體每時每刻都是獨一無二的。將無用的信息泡沫過濾掉是提升新聞關聯性的好機會。研究表明,社交媒體用戶實際上使用的資源比自己所需的更多,而不是更少。你可能想挑戰他們的偏愛,但首先,你要明白他們的偏愛從何而來。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認為那些高發行量的通俗小報新聞也是品質新聞,因為它們往往擅長製作與那些不對主流政治感興趣的受眾群體相關聯的政治新聞。你可能並不喜歡它們的做法,但它們與大量(而且往往是多樣化)的用戶建立聯繫的方式是值得借鑑的。

5.品質=多樣性,意外發現和愉悅

我們經常對於人們為什麼消費新聞有所誤解。人們消費新聞可能是為了“知情”,或消費新聞的“勞動”本身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獎勵,這對於立足證據來報道的記者來說是一個好消息。但消費新聞也可能是因為習慣、為了趣味、為了追求奇特事物、為了解決問題或僅僅為享受。這些因素不應被視為是低“品質”的代名詞。其實人們並不總是知道他們想要什麼,但新聞就是要讓人們驚喜。新聞的品質的關鍵價值是告訴你不知道的事,甚至是你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你想知道的事。為了創造多樣性,人們必須不斷讓自己接受新鮮事物。我喜歡挪威的新聞編輯室,那裡的工作人員會進行互換辦公桌一天的活動,或讓體育記者做政治報道等等。這樣的做法使流量明顯的增加了,其實,編輯室本身就容易形成最強的“迴音室效應”。

6. 品質=影響

新聞的影響力是否構成“品質”的要素?如果新聞編輯室能更好地理解他們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那麼他們可能會更加認識到自己對於人們和社區的價值。但記者們還從未與公眾談論他們的工作對民主和社會健康運行的重要性。除了自我維護,記者們有沒有證據能夠證明他們工作具有影響力?記者們是否就此問過他們的用戶?

7. 品質=情感體驗

在傳統意義上,我們將煽情新聞視為最糟糕的“譁眾取寵”的新聞。但情緒,感受,身份和價值觀是構成人們有品質的生活和媒介體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認真對待。我一直主張發展“情緒網絡” (emotionally networked)新聞(編者注:此處作者建議新聞報道需要注入適當的情感,使之與個體生活產生聯繫,從而才能喚起社交媒體時代用戶的關注),而事實也證明,即使在嚴肅主題背景下,它也能起作用。有一款成功的新聞應用程序在使用一種文章的情感分析算法,為用戶構建個性化的新聞流,這些新聞的內容也給予了用戶心理上的情感平衡。這個想法的目的是為用戶提供多元的心理體驗,且帶動了這款程序的使用率。

Neva Labs正在努力研究新聞如何更好的“生存”的方式,它試圖利用機器學習去了解信息過載如何發生,以及閱讀充滿災難和蕭條的新聞會導致用戶離開,而“更健康”的結構可以提升用戶體驗的質量。

8. 品質=超越“新聞”

新聞的“本質”或“品質”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新聞可能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了,我們也一直在通過新聞之外的其他媒介來了解世界。有人認為,傳統的新聞觀念已漸漸不被人喜歡。我們應該考慮使用戲劇甚至音樂等文化方面的表達來告知和影響讀者,也許現在已經到了新聞編輯室尋求與其他“傳播者”和創意人士合作的時候了。

作者: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Charlie Beckett教授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Truth, Trust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負責人)

原文有刪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