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地球600年後變火球,人類須尋找外星球生存!

霍金:地球600年後變火球,人類須尋找外星球生存!

相信昨天大家已經通過朋友圈或文章,知道了昨天下午在北京北展劇場一場展望人類未來的科技盛宴。是的,這是騰訊第五年的WE大會,每年都以向外探索宇宙、向內關注人類自身未來的主題成為逼格最高的科技盛事。

小白昨天下午走入北展,就看到兩旁的廣告旗幟上醒目的大字:若有光。這也是今年WE大會的主題。

出自著名的《桃花源記》,陶淵明寫道:“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希望大眾能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找得一束光,探知背後隱藏的未來,用更寬廣的視野去審視人類本身,正是騰訊WE大會的主旨。

今年大會的一大意外驚喜,就是請來了斯蒂芬.霍金的獨家視頻演講!

霍金是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他的《時間簡史》啟蒙了一代人的宇宙觀。儘管他早已不能講話,也無法使用電腦,而是通過紅外探測器,識別他臉部的肌肉運動來“發聲”,他仍然沒有停止對人類自身處境的思考和未來的解決方式。

來看看霍金關於人類星際遷徙的最新思考。

霍金:地球600年後變火球,人類須尋找外星球生存!

你好,北京!我是史蒂芬•霍金。歡迎來到騰訊WE大會。

我今天的演講,是關於在宇宙這一背景下,地球和人類所扮演的角色。為了最好地闡述,我需要從兩個維度出發,一是思考人類的未來,二是研究我們探索太空、尋求其他潛在宜居星球的選擇。

我今天的目的,是問大家兩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做什麼才能夠確保,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人類的未來達到儘可能完美?其次,我們為什麼要考慮探索其他宜居星球?

一個原因是,對我們來說,地球變得太小了。在過去兩百年中,人口增長率是指數級的,即每年人口以相同比例增長。目前這一數值約為1.9%。這聽起來可能不是很多,但它意味著,每四十年世界人口就會翻一番。2022年,我將慶祝自己80歲的生日,而在我人生的這段歷程中,世界人口比我出生時膨脹了四倍。

這樣的指數增長不能持續到下個千年。到2600年,世界將擁擠得 “摩肩擦踵”,電力消耗將讓地球變成“熾熱”的火球。這是岌岌可危的。

然而我是個樂觀主義者,我相信我們可以避免這樣的世界末日,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移民到太空,探索人類在其他星球上生活的可能。

這個理由充分嗎?難道留在地球上不是更好? 在某種程度上,今天的情況就如同1492年前的歐洲。當時的人們很可能堅信,哥倫布的探險註定是徒勞無功。然而,新世界的發現,對舊世界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對於那些被剝奪權利地位、走投無路的人來說,新世界成為了他們的烏托邦。

人類向太空的拓展,甚至將會產生更深遠的影響,這將徹底改變人類的未來,甚至會決定我們是否還有未來。它不會解決地球上任何迫在眉睫的問題,但它將提供解決這些問題的全新視角,讓我們著眼於更廣的空間,而不是拘泥眼下。希望這能夠讓我們團結起來,面對共同的挑戰。

當我們進入太空時,會有怎樣的發現呢?會找到外星生命,還是發現我們終將在宇宙中踽踽獨行?我們相信,生命在地球上是自然而生的,是在漫長的進化後,實現了與地球資源的高度契合。因此,在其他條件適宜的星球上,生命的存在也必定是可能的。即使這種可能性極小,但宇宙是無限的,我們還是可以假設,生命會在某處出現。不過,如果概率很低,那麼出現生命的兩個星球間的距離,可能將異常遙遠。

在太陽系中,月球和火星是太空移民地最顯而易見的選擇。水星和金星太熱,而木星和土星是巨大的氣體星球,沒有堅實的表面。火星的衛星非常小,並不比火星本身更優。木星和土星的一些衛星也存在可能。比如木星的衛星之一歐羅巴,它的表面是冰層,但其下可能會有液態水,也就可能會孕育生命。那麼我們如何確定這種可能?是否必須登陸歐羅巴,然後鑽一個洞?

星際航行必然是一個長期的目標。我所說的長期,是指未來二百到五百年。

但是,還有另一種選擇。去年,我與企業家尤里•米爾納一起,推出了長期研發計劃——“突破攝星”,目標是讓星際旅行變成現實。如果成功,在座各位有些人的有生之年內,我們將向太陽系最近的星系——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發送一個探測器。

“突破攝星”是人類初步邁向外太空的真正機會,為了探索和考量移居太空的可能性。 這是一項概念驗證的使命,其中涉及三個概念:迷你太空飛行器、光動力推進和鎖相激光器。

“星芯片”是尺寸被縮小到僅幾釐米、但功能完備的太空探測器,它將附著於“光帆”上。“光帆”由超材料製成,重量僅有幾克。我們設想,一千個由“星芯片”和 “光帆”組成的納米飛行器將被送入軌道。 在地面上,激光器陣列將共同形成一道超強光束,光束穿過大氣,以數十吉瓦的功率射向太空中的“光帆”。

霍金:地球600年後變火球,人類須尋找外星球生存!

(這就是霍金所說的薄薄的太空探測器——星芯片)

這項創新背後的想法,是以光束來驅動納米飛行器的前進。這樣產生的速度雖然不及光速,但也能達到其五分之一,約合每小時1億英里。

這樣的系統可以在一小時內抵達火星,幾天內到達冥王星,一週內就可以追上並超過旅行者號探測器,並在僅二十年後到達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

重要的是,“星芯片”的軌跡可能包括“比鄰星b”,這顆位於半人馬座阿爾法星宜居帶的行星,與地球的大小類似。正是在今年,“突破攝星”與歐洲南方天文臺攜手合作,進一步探尋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的宜居行星。

目前看來,這些都可能成為現實。但我們也看到重大的挑戰。1吉瓦功率的激光器僅能提供幾牛頓的推力,不過因為納米飛行器因為只有幾克重量,恰恰可以克服這個問題。但是工程方面的挑戰是巨大的。納米飛行器必須經受極限加速、極寒、真空和質子,以及與太空粉塵等垃圾的碰撞。另外,由於大氣湍流,將一套總量100吉瓦功率的激光組瞄準太陽帆,也是很困難的事情。

還有一些嚴峻的問題。如何讓數百道激光穿過大氣波動時聚合,如何推動納米飛行器又不燒燬它們,如何讓它們瞄準正確的方向?此外,我們還需要讓納米飛行器在冰冷的真空環境中工作二十年,這樣它們才能將信號傳回到四光年外的地球。然而這些都是工程設計要解決的問題,而工程挑戰往往最終都會被解決。隨著技術進步日趨成熟,我們可以展望更多令人興奮的使命。如果“突破攝星”計劃能傳回毗鄰星系中宜居星球的圖像,這對人類的未來必將產生深遠影響。

希望我已經解答了我演講一開始所提出的問題。人類作為獨立的物種,已經存在了大約二百萬年。我們的文明始於約一萬年前,其發展一直在穩步加速。如果人類想要延續下一個一百萬年,我們就必須大膽前行,涉足無前人所及之處!

感謝大家的聆聽。

怎麼樣,是不是很通俗易懂,理論上聽著又十分樂觀?不過小白聽完感覺比霍金還有理(悲)性(觀)呢。

探測器單程到達人馬座都要20年,路程會不會太遙遠。等到它探測回來要40年,等它探測回來,如果適合人類宜居,霍金還沒說又建造怎樣的宇宙飛船,把人類送去呢。嚶嚶~

霍金的夥伴,突破攝星執行董事Pete Worden也來到WE大會上,他說我們在南半球就可以看到的半人馬星座中,有一個紅矮星的衛星,差不多跟地球的大小,這可能是臨近地球最可能有生命的一個星球。

“其他的信息我們目前掌握的還不足夠,現在我們也還沒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證明我們能夠移居到那裡,但是這是至少離地球最近的、可能居住、可能移居的地方。我相信我們可以繼續嘗試回答這個重要問題:到底在外太空有沒有生命存在。”Pete Worden說。

等等,小白還一直在想,真的再過600年,世界將因人口的暴增擁擠得“摩肩擦踵”?而且電力消耗將讓地球變成“熾熱”的火球?如果是真,這就太可怕了。

騰訊首席探索官網大為就發言稱這件事的嚴峻性。他說,如果一種動物,既不是我們的食物又不是我們的寵物,基本上在這個世界上就快消失了。也許再過60年,你再跟年輕人講老虎的時候,孩子們其實就不知道什麼是老虎了。

每一個來到WE大會的人,都應該看到新科技對解決我們周遭的一些問題所能夠帶來的影響。我們不能總覺得這些問題雖然存在,但是不發生在我身上,或者別人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你的參與可以從先問正確的問題開始,到底世界上哪些問題讓你非常困惑,因為當你問了問題以後,答案就在不遠處。

因此,網大為在大會上提出PSP(Developing Planetary Scale Perspective.)

前面說了,騰訊WE大會有兩大主題,向外探索宇宙,向內關注人類自身,就後一個主題,今年WE大會邀請來斯坦福大學神經學教授、老年疾病研究專家Tony Wyss-Coray。

他為大家帶來返老還童的思路和實驗。他說,只要把我們的大腦放在或沉浸在更年輕的環境當中,有了年輕的養分供給,身體就可以返老還童,其中一個關鍵外在環境就是血液。血液當中有細胞和血漿,血漿的部分包含了很多各式各樣的分子或者是養分。

“如果我們的實驗成功,就可能快速地為數以百萬計的阿爾茲海默症的病患進行治療。我們的目的是希望搞清楚如何讓人的大腦返老還童,細胞之間如何溝通,我們要破解他們對話的密碼。”Tony Wyss-Coray說。

不過Tony Wyss-Coray後來也說,這項實驗還較為初級~

仰著頭聽完整場WE大會,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樣感到愈加渺小了~還是決定腳踏實地做好手頭每一件事,因為關於科技,關於未來,一直有科學家為我們“負重前行”。

不過,一年有一天這樣的日子,停下來,仰望星空,觀照內心,真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