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之子》用謊言戰勝病魔,父子面對面流道淚,彼此了解著對方

《約翰之子》用謊言戰勝病魔,父子面對面流道淚,彼此瞭解著對方

《約翰之子》中的皮埃爾是一個充滿矛盾的角色。他出差巴黎時與一位當地女子發生感情,這個法國女人生下了一個男孩,但是皮埃爾無法捨棄自己的家庭;他因此滿懷愧疚,在與女兒參觀畫廊時看到了一副昂貴的油畫,這幅畫很可能讓他想起了自己的兒子,他買下來小心的收藏起來,在約翰去世後,他覺得生命無常,自己去日無多,想把畫郵寄給自己的兒子馬修,還要藉口這個孩子是約翰的非婚生子;當馬修出乎意料的來到蒙特利爾的時候,他看起來從容,實際對兒子的種種舉動非常緊張,不停的勸告馬修“不要搞事”。

《約翰之子》用謊言戰勝病魔,父子面對面流道淚,彼此瞭解著對方

基本上,我對皮埃爾的印象就像他對自己前列腺癌的診療方式一樣,看起來智慧老成,有自己的理解和主張,實則幼稚,有點理想主義。一個很值得回味的地方是,皮埃爾以為把馬修和他母親的事情瞞得很好,其實他的妻子很快(或者很早)就知道了馬修的來歷,並且知道馬修對皮埃爾的意義,多麼大的諷刺。

《約翰之子》用謊言戰勝病魔,父子面對面流道淚,彼此瞭解著對方

賣狗糧的馬修是片中最為平和的一個人物。一開始,他就是想弄清楚“我從哪兒來”這個人生命題,所以想從皮埃爾那裡瞭解父母的過往,以及見見他的哥哥。飾演馬修的德隆尚表現出主人公與生俱來的孤獨感。即便他和一群女孩子在一起,也會顯示出一種若即若離的狀態。同樣,孤獨感也是皮埃爾當初遇到他母親的感受吧。人海茫茫,異國的兩人相遇,情投意合,如果能夠早點相遇,或許能夠相守終生,可惜只是假設。

《約翰之子》用謊言戰勝病魔,父子面對面流道淚,彼此瞭解著對方

很多人拿《約翰之子》與《海邊的曼徹斯特》作比較,兩部影片確實很像,《海邊的曼徹斯特》中的李的孤獨感更甚,而且從李和前妻兩人淚流滿面對話這一段可以看出,李的孤獨和自我放逐已經到了自我放棄的地步,讓整部影片的色調墮入更深的灰暗。好在《約翰之子》比較剋制,馬修用“看到孫子”來鼓勵皮埃爾採用化療戰勝癌症,皮埃爾用看到馬修的下一部作品做了回應。面對孤獨,父子倆選擇瞭解和希望。

《約翰之子》用謊言戰勝病魔,父子面對面流道淚,彼此瞭解著對方

根據影片原名,因為Jean更多的翻譯成耳熟能詳的“讓”,因此翻譯成《讓之子》更合適。另外一個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的梗是,馬修和皮埃爾的女兒瑪蒂娜似乎擦出了火花,兩人的緊緊擁抱絕對是影片中的暖色。不過想象下,兩人如果更加熱情一點,做了一些難以描述的事情,隔天馬修知道兩人原來是兄妹,這就太狗血了。好在瑪蒂娜看到了油畫,讓一切戛然而止。好吧,如果真是發生了不該發生的事情,皮埃爾會不會後悔,“早知今日,不如直接告訴你算了”,讓理想主義人設徹底崩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