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磊霸氣坦言:沒有婚禮,不嫁女兒

黃磊霸氣坦言:沒有婚禮,不嫁女兒

(標籤:黃磊 婚姻 明星 儀式感 早期教育 )

談起黃磊的育兒經,要說的可以很多,之前他給女兒寫過一封信,就一度在網絡上瘋傳過。

信中,她告訴孩子人生一定要學會誠實,要與志同道合的人成為朋友,愛情是付出和堅守。

之後做客《奇葩說》,黃磊又講起一件趣事:他朋友的女兒結婚,他去參加婚禮,朋友傷感地掉了眼淚,“都說女兒是爸爸的小棉襖,沒想到這麼快就掛到別人家的衣櫃裡了。”

身為兩個寶貝女兒父親的黃磊,也感同身受地哭了,他在節目裡說,“我也經常幻想這個畫面。但是如果有一天,那個男的跟我女兒說,沒有婚禮。我就會跟我女兒說,不要嫁給他。連那樣的一個儀式感都沒有,我覺得是不對的。”

黃磊霸氣坦言:沒有婚禮,不嫁女兒

婚禮,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儀式,但對於婚姻和家庭卻非常重要。婚禮讓你和他有了可以共同回憶的神聖而莊重的幸福畫面。

當你們的婚姻被雞毛蒜皮、柴米油鹽壓得喘不過氣的時候,那種幸福的儀式感會提醒你要珍惜和感恩身邊的愛人。

因為那些專屬的儀式感,提醒他們感恩和珍惜。用愛、智慧和耐心,化解掉漫長瑣碎人生裡的紛繁和齟齬。

除了婚禮,婚姻家庭中還有很多儀式都重要。

臺灣主持人陶晶瑩上魯豫有約的時候,說:“在我們家,傳統節日我們都會按照習俗去過,儘管現在年味很淡了,我們也會和小孩一起寫對聯,貼福字,一家人開開心心的準備年夜飯。”

儀式感,不僅僅是過著節日的形,更是需要帶著孩子去體會什麼是真正的節日,帶著孩子在其中找到樂趣,更盼著下一年節日的到來。

這一點和我們家類似,我媽有兩個兄妹,小時候逢年過節包括週末,都會去外婆家過。每次就看著一大家人從早忙到晚,準備食材,飯後又洗碗收拾,最後大家再圍坐在一起,閒聊。雖然我們並不太富裕,但很團結。

這種“儀式感”將家中所有的人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讓家人平常難以言說的情感表達出來,彼此接納、認可,並從中獲得力量。

我一直認為從日常的小事中就可以去創造“儀式感”,很多事情都可以成為家庭的儀式:

  • 在特殊的紀念日去照相館拍全家福。

    比如孩子生日、春節團聚等,讓孩子知道自己有一個穩定、有愛的家。

  • 早起互道“早安”,睡前互道“晚安”,出門前相互擁抱

    讓孩子明白自己也能給家人支持。

  • 每晚的睡前故事、親子閱讀時光。

    讓孩子帶著愛和溫暖進入夢鄉。

  • 家人圍坐一起關掉電視聊天。

    互相說說彼此的事情,讓孩子學會傾聽與傾訴,學會分享與分擔。

  • 一家人一起準備晚餐,並共進晚餐。

    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懂得:愛不止要說,也要行動。

  • 出席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活動,如家長會、校園運動會、演出等。

    讓孩子相信,家人一直陪伴在身後。

黃磊霸氣坦言:沒有婚禮,不嫁女兒

在《小王子》裡,狐狸和小王子有這樣一段對話,告訴我們“儀式”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 ,使某一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你最好是每天都在同一個時間出現,比如說你是下午四點來,那麼從三點開始,我就會變得非常快樂。

越是接近我們約好的時間,我就越覺得幸福。

到了四點,我已經又激動又有點緊張了:這時候我領略到的,是幸福的代價!假如你隨時都有可能出現,那麼我永遠都不知道該什麼時候給自己的心穿上一件外衣。

由此,我們可以領會到,儀式感其實更包含了時間感、存在感和被需要的感覺。

黃磊霸氣坦言:沒有婚禮,不嫁女兒

生活在有規律的“儀式感”之中,孩子能感受到最深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他們通常會形成如下的性格:

  • 有充分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一個有規律的慶祝節日的家庭,能夠為成員帶來歸屬感與安全感。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他們最能從家庭“儀式感”中獲益。

他們心裡都明白,年復一年,無論在外面發生了多麼糟糕的事情,他們終歸是要回家的;家裡永遠有人在張開懷抱等著他們。

正是這樣點點滴滴的信賴感,能幫助人熬過最黑暗的低谷階段。

  • 和同齡人相比,更少出現身份認同障礙

當一個家庭有著規律性的慶祝節日的傳統時,家庭成員更能體會到他們的家庭角色是怎麼樣的。

十多歲的少年和二十出頭的青年各自在成長中都有許多的掙扎和困惑。他們正嘗試著弄明白自己是誰,要做什麼,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家庭中的“儀式感”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身份是多重的;他們的家庭身份,就像船拋下的鐵錨一樣將他們輕飄飄的心情固定在地面上。他們會通過家庭身份而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權益、和其他成員的互動邊界,等等。

  • 從小就迅速學會如何與外部世界建立連接

兒童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中會形成不同的成長方式。在有“儀式感”的家庭中,兒童從小就會通過和家人的交流學會與外部世界建立連接。

所謂在大家庭長大的孩子更懂得看人眼色,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更習慣於和人分享,獨生子女的性格更偏向於早熟,這些都是不同的家庭環境帶來的不同影響。

通過共享家庭“儀式感”,家庭中的成員們創建了無可取代的親密聯繫。這種獨一無二的關於家庭生活的記憶,會形成家庭儀式一代代繼續傳承下去。

  • 善於從回憶中獲得力量

讓孩子擁有美好家庭生活的回憶,在他們將來失意的時候,那些回憶會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幫助他們渡過最艱難的時刻。

“回憶會從內側溫暖你的身體,同時又從內側劇烈切割你的身體。”

——《海邊的卡夫卡》

美好的瞬間會到來也會消逝,但總會有點什麼無形的東西剩下來,就像喝光的紅酒瓶底總會殘留的淺淺酒漬。

幸福時光就像紅酒,人們在將其一點點喝光之後,剩下的就是誰也拿不走的回憶了。

這種回憶有時候會變成精神支柱,有時候也會給人帶來疼痛。然而這種疼痛也是好的,它時刻提醒著我們,自己是鮮活有感情的生命,不是麻木不仁的行屍走肉。

為什麼我們要有儀式感?最重要的就是,孩子很快就長大了,總以為他們還小,可是很快就會發現要與他們分離。記錄下幸福美好的家庭時光,等他們長大了,感到彷徨與疲憊的時候,回想這些幸福的回憶會更有勇氣和安全感面對自己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