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我們得到了什麼(一)

人類的歷史漫長而曲折,除了無盡的戰爭,還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渴望。遙遠的上古時期,生活物資匱乏,人類每天都要面對死亡的威脅,直到某一天,在難得飽餐一頓後的夜晚,一位先人抬起頭看向了被忽視的夜空。一輪明月照亮了黑暗的大地,點點星光散落其中,就像一張美麗的畫布蓋在了人類的頭頂上,隨後然後之後···也許這就是天文曆法的起源。

仰望星空,我們得到了什麼(一)

天文曆法,其實我也不懂到底應該怎麼解釋,但我想應該分成天文和曆法。天文,天紋,或許可以理解為天象,也就是天上太陽、月亮、星星的動向。而根據太陽和月亮的動向,衍生出了時間的概念,每天太陽都是從東方升起,待到日落西山後白天結束,夜晚也不過是等待下一次太陽昇起的過程,這裡突然想到當年夸父逐日的時候,一直都在白天,頂著太陽,跑的很辛苦。

月亮會有圓缺的變化,從新月(朔月),也就是無月之夜到滿月(望月),再到新月的過程,是一個月。另外根據地球繞太陽一週,產生的四季變化謂之一年,但當年古人是怎麼看出來的我是不太明白了,大概主要是四季變化太明顯了吧,把四季一個輪迴記作一年。而什麼地球會自轉,月亮圍著地球轉,地球圍著太陽轉,貌似都是到了十六十七世紀才被世界公認的,大概。

仰望星空,我們得到了什麼(一)

星星的位置,星象,充分發揮了古人的想象力,描繪出了各個星座,古埃及根據星象建造了金字塔,比如法老的墓葬室總有一個小窗口能正對著某顆星星,而獵戶座的光輝也永遠倒影在了尼羅河谷地。我國古時有根據星象的變化,判斷時局的學說,並把天空人為分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每垣代表一個比較大的天區,每個天區裡有不同的星官,也就是星座。

二十八宿是我國古代所創星區劃分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把沿黃道、赤道附近的星象,劃分成二十八個大小不等的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宿,合稱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

根據百度百科裡的介紹,東方七宿包括角、亢、氐、房、心、尾、萁,其形如同飛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龍,故稱為東官蒼龍;北方七宿包括鬥、牛(牽牛)、女(須女)、虛、危、室(營室)、壁(東壁),其形似夏末秋初夜空的蛇、龜,故稱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為奎、婁、胃、昴、畢、觜、參,其形猶猛虎越出深秋初冬,稱西官白虎;南方七宿是井(東井)、鬼(輿鬼)、柳、星(七星)、張、翼、軫,其形像寒冬早春出現在天空中的朱雀,故稱南官朱雀,蒼龍、玄武、白虎、朱雀,統稱為"四象"。

仰望星空,我們得到了什麼(一)

此外,我國古代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氣。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節氣",月中叫"中氣"。分別是: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驚蟄、春分

三月 清明、穀雨 四月 立夏、小滿

五月 芒種、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處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為了方便記憶,編制了一首歌謠:"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附錄,二十四節氣歌:

(正月)立春天氣暖,雨水糞送完

(二月)驚蟄快耙地,春分犁不閒

(三月)清明多栽樹,穀雨要種田

(四月)立夏點瓜豆,小滿不種棉

(五月)芒種收新麥,夏至快犁田

(六月)小暑不算熱,大暑是伏天

(七月)立秋種白菜,處暑摘新棉

(八月)白露要打棗,秋分種麥田

(九月)寒露收割罷,霜降把地翻

(十月)立冬起完菜,小雪犁耙開

(冬月)大雪天已冷,冬至換長天

(臘月)小寒快買辦,大寒過新年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